新闻>展览报道>正文

“科技·人文·未来——大学校园雕塑邀请展”在深圳举行

更新时间:2020-11-26 13:31:00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路旭霞 浏览量:248

image.png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开幕式致辞(中国美术馆供图)

image.png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雨蓉,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以及来自深圳以及全国文化艺术界的嘉宾出席开幕仪式。(中国美术馆供图)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陈毓娟):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科技·人文·未来——大学校园雕塑邀请展”近日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开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担任学术总主持。

校园雕塑是大学文化场中最具魅力、文化表征和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也是彰显大学精神的“世界语”。本次活动的学术总主持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说道,“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在于大楼,更在于大美。校园是人才走向社会的一扇敞开的大门,门内的风景有多美好,门外的风景就有多美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包括雕塑在内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日益凸显重要性,成为新时代高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文化创新,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共建共创文化育人新模式,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联合南方科技大学举办了面向全国高校的“大学校园雕塑邀请展”。

本次展览以“科技·人文·未来”为主题,共设“文化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美育精神”四个篇章,120余件雕塑作品参展,旨在探索雕塑艺术与美育、科技和人文校园之间的多重关系。

“文化精神”篇章着重展示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等中外历史文化名人的塑像,向人们展示他们在不同领域里无私奉献,新益求新,为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雕塑家们以文心铸魂,通过雕塑艺术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像著名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启示了人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膜,通过雕塑艺术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精神,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内中青年雕塑家鲍海宁的《胸有诗书——为毛苌造像》的灵感来自《诗经》,他运用意象的表现手法来塑造毛苌于散步中思考的生活瞬间,力求通过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古人的精神追求。中青年雕塑家尚荣创作的《艺舟扬四海》借用一叶扁舟的形象特征,寓意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文脉千载,源远流长。

“科学精神”篇章特邀著名雕塑家吴为山等艺术家的雕塑精品,向观众展现了雕塑家眼中的科学家形象。如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等人物的塑像,勾起参观者诸多想象。国内中青年雕塑家刘松以极具个性的雕塑风格为天文学家开普勒塑像,生动刻画了手持“开普勒望远镜”,遥望太阳系,翱翔科学之宇的天文学家开普勒的形象。

不同的是,“创新精神”篇章邀请了十余位国际知名雕塑家与国内中青年雕塑家作品同台亮相,尝试在校园环境中营造一个多元文化相融相生、跨越时空对话的场景。在这些作品中,雕塑家对材料的理解、技法的运用以及形式语言的创造让我们耳目一新。来自白俄罗斯的雕塑家马克西姆·皮亚特鲁创作的《对立·蝴蝶》,由青铜、铝、花岗岩等材质构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蝴蝶造型。国内中青年雕塑家马辉的《水之源》运用简约的造型,将内心情感的涟漪通过一个大众认同的造型浪漫地表达出来。

“美育精神”篇章,意在展示雕塑的材料之美、形式之美,通过雕塑艺术弘扬新时代美育精神,以美立德,以美育人,以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共筑牢文化自信。如任艳明的《不负韶华》、戚洪岩的《八段锦》,表达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疫情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傅礼城以弘扬新时代丝路精神为主题,创作了充满想象的《丝路驼铃》;彭汉钦、闫松岭、袁超超则积极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古代文学、戏曲、艺术中寻找灵感,新益求新,展示了中国当代中青年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精神和表现能力。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