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华诞。71年间,56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造就了多民族共存共荣的辉煌时代。日前,“礼赞中华”——曾成钢中华民族大团结群雕展在西溪湿地洪园莲美术馆展出,为祖国生日献礼。
曾成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雕塑艺术家。
此次展出的56组民族大团结铜质组雕,是曾成钢历时4年8个月创作完成的,以每个民族一男一女载歌载舞的造型,来呈现中华民族相互依存的大家庭。作品中苍劲有力的线条纹理,似乎在发出呐喊,让人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体现了中华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情感和道义。
潜心创作 反映各族共逐中国梦
“雕塑浓缩着时代的变化和文化的更替。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寻找更切合当代社会生活、反映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宏大叙事性创作题材。”曾成钢向记者介绍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和朝气蓬勃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我想要展示每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风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精神,从而凝聚共同记忆、创造时代文化。”
于是,在2013年4月的一个周末,曾成钢在清华园的工作室里,把学生们召集起来,着手进行56个民族的资料搜集。历时半年,面对海量的文本、图片和影像,在一次次交流和一稿稿修改中,曾成钢渐渐勾画出作品的轮廓。
“每个民族用一男一女来表现,人物的姿态像舞蹈也像祭祀,人物散发出热烈奔放的气息,是这个时代文化的最好载体。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怀着虔诚的心理和严肃的态度,尽量在一个大框架里去挖掘每个民族的独特性、自在性。利用雕塑艺术特有的纯粹与朴实,让作品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曾成钢如是说。
中西融合 传达民族文化精神
四年多来,曾成钢集中精力创作心中的“中华民族大团结”主题雕塑。曾成钢说,这组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它以当代人为主体,“是对于当代人火热生活的宏大叙事”。
曾成钢认为,中国传统雕塑充满着刚健、凝重、古拙,甚至是强悍的霸气。这种霸气正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他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与西方雕塑的空间形体进行创造性的融合转换,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而赋予雕塑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一定要珍视传统、充分利用这座宝库。西方的东西,古典的也好,现代的也好,后现代的也好,都需要去研究、梳理、借鉴、吸收,以弥补我们本民族传统的不足,促进传统向现代形态的转化。但是,在中西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以体现传达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理念为创作的根本,这样的现代化才真正有意义。”曾成钢说,“这次主题展出,正值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又恰逢中秋。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两个节日碰到了一起,非常珍贵,预示着花好月圆、美满团结。在这个时间节点做这次展览,我觉得意义是隆重而巨大的。”
莲美术馆 感受艺术与自然交融
出生在温州平阳的曾成钢,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西子湖畔求学多年的他,对杭州有着很深的感情。此次展出其群雕作品的莲美术馆,就是由他命名的。
“自古以来,莲是人们普遍喜爱的植物。从古代的《爱莲说》到历代文人雅士的吟咏,无论是盛夏的娇艳,还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或是莲子‘连生贵子’‘多子多福’的良好祝愿,中国文化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说起“莲”这个名字的由来,曾成钢侃侃而谈,“艺术家心中必须树立起真善美的理想。真,是真诚、客观地面对人生;善,是对他人和人类社会的大爱;美,则是一种优雅的修养,是最高境界的和谐,是对人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这种对美的向往,对精神升华的追求,孕育出了我的《莲说系列》。”
《莲说系列》是曾成钢的雕塑代表作之一,频频在国内外获奖,得到了东西方人士的一致好评。如今,《莲说系列》雕塑在莲美术馆静静绽放。
莲美术馆坐落于西溪湿地洪园西南角的西溪艺术集合村内,整体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场馆面积3600平方米,于2019年6月正式开馆。美术馆集展览、收藏、公共教育服务于一体,室内外收藏中国当代名家雕塑十余座,让参观者在移步易景中体验雕塑作品的力量与美感,在艺术品与自然的交融中感受西溪湿地的独特魅力。
“莲美术馆位于湖岛之间,坐拥30亩荷塘,水路环绕,是城市中静谧隐美之地。我希望美术馆能保持纯净,向大众传递真善美。”曾成钢说。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