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孕育》
“青铜模范”科普园雕塑样稿
郑州市雕塑壁画院工作室
雕塑《合作共赢》样稿
《鼎立之商》
插画师MAX绘制的炎黄二帝像
策划体娱文创部稿件统筹刘惠杰任华飞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郑艳文图
走在郑州街头,你是否驻足在一座雕塑前沉思?在一些抽象的雕塑面前,你是否曾想和设计者聊聊?
近日,“城市雕塑样稿回顾展”在郑州文化馆开展,精选郑州市雕塑壁画院建院以来创作落成的城市雕塑作品样稿28件,其中包括已故知名雕塑专家吴树华的《炎黄二帝》等样稿。这些别具一格的雕塑景观,既承载传播着城市历史文化,也以独特的创意启迪人们开创未来。
连日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多位郑州雕塑艺术家,重温郑州城市雕塑的诞生故事。虽然如今他们多已头发花白,但他们的作品以城市“守望者”的姿态,陪伴了几代郑州人成长。
地标雕塑炎黄二帝像是如何诞生的?
插画师MAX在绘制郑州二十四节气时,其中有一幅炎黄二帝像,这是她小时候第一次来郑州旅行时的目的地,“那是我第一次爬邙山,下着雨,妈妈打着伞拽着我跟我弟,边走边讲炎黄二帝的故事”。
庚子鼠年的除夕,央视春晚还在这里设了分会场,面前是滔滔黄河水,身后是高106米的炎黄二帝像。
巨塑作者吴树华先生,是郑州及河南当代雕塑艺术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于2018年在郑州逝世。从郑州市雕塑壁画院提供的吴树华回忆文章中,我们得以了解炎黄二帝像数十年创作之路。
改革开放之初,世界华人掀起了寻根拜祖的热潮。吴树华接受委托为荥阳广武古城区项目设计雕塑,其中就有炎黄二帝站像雕塑稿,但项目中途停止。1984年,当他忙着为郑州黄河游览区组织创作浮天阁浮雕壁画时,游览区领导王仁民在其工作室看到了炎黄二帝初稿,激动地表达了想建在邙山的想法。
为了创作,吴树华接受邀请来到邙山工作,专心致志地感受这里的大环境,从山河地貌默想建成后二帝应该是什么样子、建在什么位置、什么样的尺度等。
他领悟到,如果不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融为一体,不论有多大,还是显得渺小。最终的炎黄广场天人合一,二帝造型与环境相一致,两个头就是两个山峰,庄重大方,造型简约,古朴单纯,体量感巨大而富有张力。
历经波折,炎黄二帝巨塑终于在2007年建成,轰动海内外。吴树华说:“我希望巨塑炎黄二帝真正成为一个华夏子孙心灵的归宿,成为一个广大民众的审美对象。”
邙山脚下,还有一座名为《哺育》的雕塑,也就是老郑州人熟悉的“黄河母亲”。慈祥的母亲,轻拍着怀抱中的婴儿,寓意黄河母亲哺育了中华儿女。
雕塑于1979年建成,作者为郑州老一代雕塑家叶滨。如今黄河边的《哺育》雕塑是由汉白玉复制而成,原作则是由白水泥制成,中间复制难免出现神韵的差异,让一些市民感到有些遗憾。
“黄河母亲”可能是郑州复制品最多的一个雕塑,许多人家里还摆放着小型同款雕塑,寄托了人们对黄河母亲的情感。
漫步商都梦回“青铜时代”
漫步郑州商城遗址和周边的公园、步道,城市雕塑会把你带回到“青铜时代”。作为商都郑州,商文化在城市雕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日,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发布电影节海报LOGO,设计灵感来自于郑州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铜器杜岭方鼎上的饕餮纹。除了博物馆,郑州市民还可以在人民路与商城路交叉口三角地,通过《青铜时代——商城遗址纪念碑》,一睹这件商代青铜重器。
这座雕塑是1984年为迎接即将召开的全国青少年运动会而建,也是改革开放后郑州建造的第一座城市雕塑。仿制的大铜鼎重达8吨,形体质朴庄重、气度沉雄。基座四面分别线刻商代巫文化、农业文化、铸造和战争场面,概括了商都的面貌。
在郑州东大街广场,矗立着一座《鼎立之商》的雕塑,造型既厚重古朴又极为现代。设计者张松正告诉记者,这是2003年管城区在旧城改造之际希望在老城中心建立雕塑以纪念,“鼎立之商”是在甲骨文“商”字的基础上演变而成,造型亦“商”亦鼎,寓意着郑州商城似鼎永立。
在郑州城南路的商城墙前,张松正的另一件雕塑《青铜之光》,以青铜铸造和青铜纹样演绎,远古的龙凤纹样构成的门柱,似乎和城墙产生了关联,铜的门环和锻铜的凤鸟相呼应,似乎在告诉人们“天命玄鸟,降而为商”的美丽传说。
你知道“模范”两个字的来源吗?商城遗址公园的“青铜模范”科普知识园,张松正等以浮雕和雕塑的设计,告诉你先民用“模”和“范”制作青铜器的过程。
街头广场抽象的雕塑你看懂了吗?
城市雕塑也带有时代的印记。郑州绿城广场有一对斜卧人体雕塑,一座是体格健硕的男子,肌肉线条明晰,另一座则是长发飘飘的女子,身材圆润流畅。
这对雕塑1987年落成,采用的是不锈钢材质,分别名为“巍巍嵩山”和“滔滔黄河”。名为山却不见峰,称其河而不见水,市民在这里合影时常会讨论一番。
“这是拟人化的表达,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开放,也想尝试新的表达,突破传统的写实为主的思路,这在当时比较前卫,说实话还有点冒险。”设计者曹长安对大河报记者说,当时借鉴了西方雕塑艺术家的表达方法,对郑州来说,嵩山如父亲,黄河是母亲河,一刚一柔,有相互呼应的对称关系。不过,考虑到市民的接受度,人体细节进行了模糊处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抽象的雕塑艺术在郑州的街头不断出现。大石桥广场中竖立了一座不锈钢材质的雕塑《球的构成》,几个切口变形的球状造型,堆叠变幻。设计者张松正说:“创作最初的理念是种子萌发,当然观众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这种抒情性的小品雕塑,别致富有哲理,能给人以启发和深思。”
新通桥的街边公园有一组花岗岩雕塑《孕》《育》,造型极为抽象。设计者吴树华曾回忆说,看似抽象,其实是他对黄土塬的礼赞,对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感悟,也是对根的寻求。
随着城市发展,一些单位在环境营造时也开始注重雕塑的作用。农业路报业大厦门口,有一座红色网状环形雕塑,人称“新闻眼”,其实作品名叫《放眼九州》。
设计者宋文超说,以眼球形态为造型,寓意独到的新闻视角,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现了密集的新闻触角和放射发展的巨大能量。
以创意雕塑充实新区文化内涵
如今,郑州的各种文化要素都在城市雕塑中有所体现。德化街的《钟表匠》《馄饨小吃》、东风渠畔“1904公园铁路文化系列”,让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
文博广场的《少林武术十八铁人》则取材于少林功夫。参与的雕塑艺术家张松正说,这组十八武僧每一个都是单独的雕塑家设计,展示了少林拳法十八个代表性动作,细节表现各有不同,无一重样。
21世纪以来,郑州新建雕塑较多的区域是郑东新区和高新区,新城区通过雕塑来充实塑造城市内涵成为共通的做法。
高新区科学大道上的《成功之路》爱因斯坦雕塑,向大家揭示成功的道路:A(成功)=X(艰苦的工作)+Y(正确的方法)+Z(少说废话)。设计者陈宗铭说,这件作品意在振奋高新区科技创新之精神,昭示人文科技进步之未来。
在高新区的门户化工路与瑞达路交叉口,广场上两只健硕有力的手相握,这件老百姓口中的“掰手腕”雕塑,想传达出现代竞争与合作的新内涵,如今已经成为高新区的地标。
郑东新区CBD如意湖畔,一组名为《群英会》的雕塑,采用45根花岗岩石柱顶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各式帽子,寓意为郑州CBD乃各方精英汇聚之地。郑州之林的《如意》平地而来,灵秀轻盈,传达出“如意”“和谐”的理念。
金水东路北侧开阔草地上的《御风行》,身沐长风、衣袂飘飘,通过三个身形叠加,表现由缓到疾“列子御风而行”的画面。写下“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故事的伟大思想家列子,是郑国圃田(今郑东新区)人,雕塑让人感知到新区的厚重。
表达出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个性
采访时,退而不休的张松正来到熟悉的雕塑院工作室。那里摆放着各种雕塑样稿,一整面墙上订满固定浮雕泥塑十字扣,塑料布盖着一堆雕塑用的红泥巴。
张松正泡在这里,正在创作一座纪念郑州解放的主题雕塑。作品是一位昂首吹响号角的战士,他的眼神笃定,左手扶枪巍然屹立,仿佛能听到嘹亮的胜利号角,在这座城市里回荡。
“对于城市历史的纪念意义,城市雕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张松正说,绘画艺术是陈列在美术馆或者室内空间,而城市雕塑则是与城市的肌体相融,要表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精神、个性,传递出正能量,给人以启迪。
近年来,全国不时有城市雕塑引起争议的事情,雕塑艺术家虞晓明说,城市雕塑不能当成“行活”去做,只顾着挣钱,一些引起争议的作品,有的一看就是在批量生产的雕塑基地买的,“生产雕塑的基地,并不是雕塑艺术家的基地”。
雕塑家们提醒说,从创意构思,到实践成形,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也需要注意。吴树华的《青铜时代》雕塑,按照他最初的设想,这里应该建一个小广场,种植松柏,形成景观,但实际上这里建成了一个小游园,加上周边的人行天桥,纪念碑庄严的效果受到影响。
“郑州的雕塑艺术家是怀着一颗热爱和敬畏之心,来为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创作,大家考虑最多的是怎么不留遗憾,而不是个人利益得失。”郑州市雕塑壁画院院长杨金想表示,郑州雕塑家的作品在全国有一定地位,以炎黄二帝像为代表的雕塑便是杰出代表,一些雕塑壁画作品还入选了全国美展。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