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雕塑知识>正文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优质课程 ——网络课程推荐 第二期(1)

更新时间:2020-07-06 14:22:00 来源:川美造型艺术学院 编辑:路旭霞 浏览量:5164

2020年新冠肺炎期间,师生返校时间推延,四川美术学院各院系启动线上教学课程。根据教学培养方案、教学目标和课程大纲,做到 “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线上课程交流,保障日常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教师团队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也以就地取材的方式,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课程作业。尽管受到时间、空间、材料等的限制,但造型艺术学院各系师生仍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产生了一批优质网络课程。五月起,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将用若干期介绍油画系、雕塑系、版画系的优质网络课程,展示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与学生优秀作品。





在上一期的网络优质课程推送中,有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和线描,也有综合创作与毕业创作等多材料运用课程,这些优质课程都展示了造型艺术学院三个系在疫情期间,虽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但仍能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线上交流的形式指导每一位学生进行课程作业的创作,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本期网络课程推荐将继续展示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雕塑系、版画系三个系的优质课程教学与学习成果。

 

油画系:




周杰:《油画5—抽象及表现主义》

课程介绍:

疫情特殊时期,《抽象及表现主义》课程的线上教学和学习,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经过三位任课老师讨论后,确定了在第一周进行PPT讲授、线上方案讨论、线下创作的基础上,每周邀请从事抽象与表现相关创作的艺术家在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经验的教 学安排。


在授课平台的选择上,我们尝试了学习通、微信、QQ等软件。最后,针对课程(讲授+方案讨论+作品制作)的特点,选择了微信群结合腾讯会议的教学平台,每天发布会议号。讲课时使用PPT投屏,讨论方案时,同学将方案发到微信群,同时,在腾讯会议中开启语音,就方案进行讨论。这样,老师可以完全同步地和同学进行方案讨论,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浏览和思考。



教学过程:

在PPT讲授时,将现代主义时期的思想史与艺术流派的演进进行同步梳理,强调线索梳理。同时,对于艺术家的个案,采用重点讲解的方法。



image.png

在艺术家在线与大家分享的环节,邀请了多位从事抽象表现相关创作的艺术家,范围涵盖已毕业的职业艺术家、驻留艺术家和在读研究生。他们通过在线会议的方式,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展示自己的工作过程与工作状态,启发同学们的思考。

image.png

image.png


邀请艺术家在线分享创作经验

在方案讨论过程中,强调从多角度思考,尽量减少在形式实验的“舒服区”中徘徊,打开思路。针对在家创作的局限性,鼓励大家从自己身边入手,发掘身边易获得的材料进行创作。经过6周的努力,同学们克服了疫情带来的材料和运输的困难,呈现出了丰富的作品面貌。

image.png

image.png

线上讨论方案过程与课程作业展示



杨世斌:《油画1—肖像写生》



课程介绍:


特殊时期下的传统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转为网络线上教学,让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针对一些具体情况,此次线上教学我采用了微信和QQ群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调整、丰富授课内容、作业数量和尺寸大小,既要注意画面效果又要便于返校时携带。


教学过程: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PPT课件展示:《油画肖像写生步骤》《艺术史中大师们的自画像》等

因为线上教学无法像平时上课那样可以在教室里比较直观的随时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尤其是实践类课程,所以每次上课之前我会让同学们把作业步骤拍照发到微信群里,整理之后做成PPT让每个同学看到大家的进展情况,相互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逐个点评。课后也随时随地辅导、解答同学们发来的作业和提出的问题,沟通交流之后因人而异地提供图片资料和给予建议。因为居家隔离的特殊情况,课程介入由自画像写生展开,我通过制作《油画肖像写生步骤》《艺术史中大师们的自画像》等ppt课件向同学们讲解与梳理从早期文艺复兴到现当代绘画各个时期大师们的简要生平和自画像作品,分析在不同时代、文化、社会背景下的大师们如何运用各自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自己的特定的精神状态,从而让同学们通过对自己形象特征的观察与感受,思考在这个特殊时期如何表达自身的一种状态。《油画1—肖像写生》作为基础课程,需要反复大量练习积累,鉴于同学们在家条件所限,所以课程中增加了临摹大师作品的练习,通过临摹提高学生对油画材质的体验和建立对色彩造型系统的认识。

image.png


整个授课过程,同学们都能克服困难,积极地投入学习。同时,这次线上教学给我们所带来的思考与经验,也可以丰富将来的传统课堂教学。


学生作业展示:

微信图片_20200706142922.jpg


王培永:《素描5—素描深度表达》


课程介绍:

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打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原本的教学计划,原为七周的油画系二年级的《素描深入表达》课程也被迫改变为网络教学授课。


image.png

与赵青老师、杨世斌老师开课前视频会议,交流教学计划

针对本次课程我和赵青老师、杨世斌老师在开课前开了一个视频会议,交流了自己的观点看法,迅速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

image.png

image.png

教学过程:


本次素描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1、PPT课件授课,给学生们讲解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分享大师的作品,品味精妙之处,共享往届优秀素描作品,供学生借鉴部分经验。

2、画面选材,由原来教室摆放静物、人体模特变更为学生拍摄自己感兴趣的素材作为画面的主题,也有部分同学因具备空间光线等条件自行在家中摆放静物来画。同时,在PPT授课和素材选取这两个环节,提前把三年级“照相写实”课程的部分知识分享给同学们,让学生在取材中思考和选择题材视角、光感、物体不同材料的质感等因素,部分同学拍摄收获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的备用素材,让本次素描课不仅只有视觉效果,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关注和内心真实表达的领域,变得更有趣味和意义。在当下新冠病毒肆虐的背景下,李涵仪同学从关注人类身体健康的角度选取了相关的防疫物品——医用橡胶手套和药丸作为画面的的主角。

image.png

学生创作过程与作业展示

3、作品实施阶段,上课期间每位同学通过腾讯会议积极共享自己的作品进度,指出学生画面在构图、大关系、深入刻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同时积极引导同学们课上相互交流讨论。课下通过微信一对一的和学生交流,及时解惑反馈学生以便及时调整深入画面。在面对屏幕的授课方式中同学们也行成了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最典型的就是李滨州同学对李凌彬同学画面中的问题大胆指出和交流,形成了融洽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在作画环节中时刻提示同学们尽量耐得住性子,如老僧入定一样静下来,坐得住、画进去,力争出好作品。

 

雕塑系:



张增增《跨媒介制作2》


课程介绍:


授课教师:张增增


授课对象: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本科2016级跨媒介工作室
开课时间:2020年2月24日—2020年4月 11日
学时:周数7×周18学时 =126学时


课程概述:

《跨媒介创作2》是雕塑系跨媒介雕塑工作室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专业创作实践极其重要的课程。本课程与综合材料课程相互呼应,又侧重不同。它注重观念阐释与文本结构的多媒介综合表现,强调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以及现代科技与人的共生关系。

本课程分为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通过对身体的重新认知及开发,使学生开拓艺术视野、创作途径,使艺术观念不局限在传统美术的范畴,提升更广义层面的艺术素养。

第二单元以开放性交互软件平台和物理传感平台为主要载体,通过可感知人机互动形态,将数字信号内容可视化、可听化、可触化。训练学生对交互界面的熟悉运用及拓展,学会新型电子媒介技术,以此拓宽跨界艺术的表达方式。

(以下为第一单元课程的具体内容)


教学过程:

上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面临的问题

问题1

由于这次疫情的影响,同学们不能及时的实验创作,也不能与科技团队现场对接制作问题。如何解决实践创作课硬件技术不支持,不能做实验的问题?

问题2

在无法面对面讲解教学资料时,如何使同学们正确的梳理教学案例?如何使同学们真正在做创作时做到自我知识内化的转换,学习主动意识增强,逻辑思维敏捷。

2、解决方案

概况

疫情隔离阻断不了我们对艺术的追求,我们要做到疫中有艺,疫中议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互联网对于大家是平等的,你在里面收获了多少知识取决于你对某个问题的深入探寻程度,网络知识的大门对同学们的敞开角度是相等的。此次突破以往常规教学模式,师生一起平等讨论,共同竞争比赛,各自寻找方向,逐个击破落实成同学们自我的知识系统,内化成同学们自我的创作理论经验,为实践创作提供自我知识库的案例参考。

方式方法1 主播不分你我他

线上视频讨论替代面对面授课讲解,新的讨论讲解方式吸引了同学们对课程学习的关注度。

微信图片_20200706143229.png

线上视频讨论替代面对面授课讲解

方式方法2 自主资讯交流技术问题在家中

在没有隔离的网络世界里,同学们通过网络不但查询相关知识体系,同时也在和其它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跨界性的技术交流。

image.png

方式方法3 精确的绘图与计算替代实验


用准确的绘图计算数据来代替以往的直接实验模式,这为同学们今后非疫情期艺术创作增加了理论基础,使实验更加有依据性、论证性。


image.png

方式方法4 逻辑知识梳理、建立个人手上知识库


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建立了自己的知识库,这种逻辑思维的梳理不单单是体现在笔记上,更能实现同学们自我知识在脑中的能量转化,也是自我知识吸收的过程。


image.png

逻辑思维梳理草图

3、阶段性教学过程呈现

1-3周经典作品与理论梳理讨论

4-7周作品方案讨论并实施


第1阶段:(铺开广度海量作品大讨论)
此阶段侧重于通过作品的讨论和关键问题的理论梳理,我们建了一个QQ群,发一些专业的跨媒介艺术网站链接,要求每位同学去找自己最喜欢的跨媒介装置作品的照片和视频。每次上课的时候大家打开视频,各自从自己的角度讨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第2阶段:(通过作业设置锁定目标建立系统)
通过海量的作品讨论分析,锻炼学生的艺术思考以及系统归纳的能力,提高自主创作的意识。
阶段性作业介绍
作业题目——“身体”
从身体出发,用图片思维导图的方式请同学们在上面标注你认为的人体的每个部位会发生怎样的互动特征,从而延伸出的互动艺术作品。标注关键词的同时把能找到的关于此互动方式的作品设为缩略图附在上面并注写基本的技术原理。


image.png

阶段性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概况
通过对不清晰、易混淆作业的讨论分析和正确作业的讲解达到对“交互技术”、“身体媒介”的认识与扩展。内容包括原理和关键技术逻辑,同时补充更多的作品案例给同学们充实内容。


image.png

示例讲解

如上两图是同学思考方向错误,描述的是结果仅陈述了现象,而此作业要求的是让学生发现起点和过程,人身体的各个部位会引发互动的方式,以及行为动作背后的艺术表达可能性,所以给学生针对问题举例讲解后加以改正。

张老师点评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起梳理了人的行为和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艺术表现语言特征,同时每个学生都整理出一份知识案例的图表,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方向指引学会了自己主动系统地搜寻资料,而不是以往等待老师放映案例资料,课后拷贝资料后的不整理、不思考的被动学习模式。此次同学们学会根据问题借用互联网的资料库搜寻并总结梳理出自己的知识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对互动艺术的理论系统认识,调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为同学们下一步实践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家虽然都身在家中,但思维是遨游在艺海之中的。该训练使同学们学会了怎样用网“打渔”,希望大家都大获丰收。

部分学生作业反馈:


周春蕾:本学期的跨媒介创作课程,使用在线网课的方式,和老师线上聊艺术创作,与老师同学沟通气氛活跃。上课过程中老师讲述了很多艺术知识,帮助我了解了更多创作艺术作品的灵感、寻找和方案落地实施的具体操作流程。通过主动搜集艺术作品,了解不同方式的创作思路和作品类型,打开了一贯固定的思维,通过自主学习也让我更好地梳理了自我知识建构。


image.png

向瑞奇:关于这门课程,我和同学们共同在线上讨论着各种各样的创作,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许多寻找各种好的创作方式,学会了如何研究一个优秀的作品。了解到了互动技术,以及装置所代表的各式各类的有趣的事情。老师为我们梳理了一个如何进行创作的思考方式,使我受益良多。

王德龙:在这门课上我们共同以线上讨论的方式研究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案例,由个人收集到的互动装置作品在创作中也起到了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参考作用,在过程中我也在张增增老师的指引下通过梳理文档的方式制成了一张属于我个人的与人体相关的互动形式脉络图。它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更加丰富完善,但在创作开始之前,有这样一个有关头脑和眼界的扩充,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

綦曼羽:因为在家上网课,可以及时搜索需要的信息,通过网络获得了很多关于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作品。老师很系统的给大家梳理了关于这一方面的信息自己也拥有了一本相关的小册子,对于之后的学习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

image.png

张翰月:目前在上《跨媒介创作2》课程的任课老师是张增增老师,我非常喜欢张增增老师的任课方式,增强了我们学习能力的自主性,从自我出发学习有关互动艺术的艺术家作品,然后参与课堂讨论。随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提出相关互动的方案,使我感受到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课堂上有问题随时提出,老师也即时给出回答等等。

image.png

课程总结:

image.png

参与课程教师与学生照片


关于后续课程:现为第一单元本课的进行阶段,接下来逐渐进入第二单元的创作阶段,已经开始讨论具体作品方案,因课程最终的作业为一件完整的互动装置作品,由于疫情的原因暂为方案讨论,待疫情结束再把最终讨论决定的方案实施。
 



冯陆:《创作》


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创作
任课老师:冯陆
开课时间:2020.3.4—2020.5.6
授课对象: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第二工作室三年级


课程要求:创作课程是雕塑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雕塑创作的基本能力为目标。创作课是雕塑艺术专业学习具象雕塑创作基本方法,掌握雕塑创作基本规律的一门主课。三年级下学期三周创作课时间内做三件各种材料的立体形式呈现,在草稿中选一件制作成三十公分左右的完整作品。

image.png

创作课任课老师冯陆

教学过程:


(2017级具象雕塑工作室孙阳阳、李依燃2020年5月21日 文)

2020年注将是要被全人类所共同记忆的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都带来了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巨大威胁,同时也严重打乱了社会及人们工作生活作息的次序。在教育上,搅乱了各大艺术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令以教师现场指导的艺术学院派教学方法无从施展。同学们都在家里做了一个“家里蹲”,甚至我们的创作课任课老师冯陆老师也停留在和我们有六个小时时差的德国进行居家隔离,没有雕塑工具、雕塑支架、雕塑场地,大家开始迷茫了。但是时间不会因为这样而停下来等待我们,就算大家被迫“停留”,我们也应该想尽办法向前奔跑!此时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云端教学”此时便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大家隔着屏幕交流创作,一切便又让人感到熟悉和亲切了起来。只是对于雕塑学科来说线上教学、创作指导都是以往未曾尝试的,线上教育到底对雕塑教学有多大的影响呢?


学过程:


不同于以往更加注重自己动手创作的课程,第一天的课堂上,冯陆老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给我们讲述和展示了很多现代艺术家的创作作品,作为一定的参考对象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雕塑是兼具哲思、感悟、诗意美学和感性真实的艺术。它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活动,以理性为基础有意识的创造出超于自然所存在的“美”。所以在这段特殊且具有挑战性的时间里,对我们来说未必不是一个很好的创作机会。不限制创作材料与方式,同学们就开始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很多平时没有机会用到的创作材料、制作方法和展现方法随着同学们的讲述开始展现在大家眼前,这是多么让人心生喜悦的创作思维呀。

在冯陆老师的带领下,大家的创作思路逐渐被整理清晰,老师非常尽责地给每个同学提了有益的建议,肯定和赞美了同学们的灵感展示,让大家不再拘于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同时,在家隔离的创作环境相对于在校来说可以给同学们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投身于创作思考,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大家在各自的创作过程中不停地克服各种困难。最后在阶段性结课展示时,看着大家互相分享风格各不相同的作品,心情是何等的兴奋!

但这次的线上上课也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方向,例如:雕塑是否可以从实体转向云端、数据化、程序化发展?是否在未来可以实现云端数据化的个人定制?雕塑不是一种拘泥于形式主义的艺术,我们也许可以借此机遇试着思考未来雕塑发展的新的可能性。此次线上课程展示我校2017级具象雕塑工作室雕塑创作课的教学成果云展示。这其中有我校同学对于当下疫情我国人民众志成城互担《重任众任》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份份感动,也有哀婉生命逝去又有新生《轮回》的人生哲学等有趣的作品,还有很多有趣的表达。虽然是线上课程,但我们依旧会饱含激情且严谨工作。我们师生之间共同面对疫情且坚守对学术的执着和不断深化探索的精神。我们始终相信且必定冬去春会来!


部分学生作业展示:

image.png

image.png


魏  荣


作品名称:《金玉其表》
作品尺寸:60x80x70cm
材   料:泡沫,珠子
创作来源:对珠子这一材料特性的分析。



作品使用珠子作为主要表现材料,整体形状为一个悬空的岛屿,岛屿四周有三处“水柱”(用以支撑)。岛屿上是一些看似是繁华建筑,细看实则都是些被开了窗安了门搭了桥的生物,在它们身上那些被改变过的地方伸出了红色的藤蔓,互相交缠。岛屿下半部分也做了轻微的拟人化处理,呈现一个生物两臂向前抱头,身体成蜷缩状用背部撑起岛屿上半部分的姿态。珠子本身的透亮感像是一种珠光宝气,富丽堂皇甚至艳俗的外表,从而表达在这样的外表下却是一些被利用而改造或是伤害的生灵们。就像我们生活的环境,表面美丽繁荣,实则却因为我们为它添上的一些看似美丽的外表而变的千疮百孔。这是一种不能深究,不可细看的耀眼。

image.png

image.png


郑 和 星

作品名称:《火、音乐》

作品尺寸:60x50x40cm

材   料:纸、色粉

创作想法:


最初的设想是知识的燃烧、传承的消失,知识亦或是人类文明会随之消失。我想具象化这一过程。知识需要载体,比如语言,书本,数码设备都可以,我选择了空白的纸。发散一下知识,有很多点都可以选择。比如,数字,符号,图像。我选择了符号来表示,又具象到了乐谱。燃烧和乐谱结合会是火焰的音乐吗?火焰和纸的关系是吞噬与被吞噬的关系吗?也可能是大浪淘沙,剔除糟粕的知识。

那这个声音是火焰的声音呢,还是纸张的声音呢?火焰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阶梯,廉价的纸是工业文明的便利,乐谱所代表的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我想使用这些意象,把它们都结合在一起,探讨一番这样的矛盾。选择了偏暗的色调来突出火焰。火焰采用色粉上色表现,表现火焰燃烧的声音,人类文明的消失。被分割开的空间是断掉的乐章也是一种间隔。选择偏亮的体现声音,发光的乐谱,突出抛弃的糟粕知识,剩下来熠熠发光的知识。

image.png

image.png


肖 红 虎

作品名称:《零》

作品尺寸:50x30x30

作品材料:油泥 鹅卵石

参考作品:达利 《人体橱窗》

创作构思来源:


零是开始,零也是结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里,人从自然里来也要回自然里面去,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人与自然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

就自然整体而言,天、地、物、人都遵循着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节律而在变化着,对这个整体统一的节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总体上呈现为差异一体的状态。人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有征服与支配自然的权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的世界是人在物质环境中的存在的概念,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人从来都不是自然的主宰,也成为不了主宰,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大自然是由世间万物组成,作品中数不尽的鹅卵石代表大自然中的一个又一个事物,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是一个年迈的老头,大部分身体已经被鹅卵石占据了,象征着即将回到大自然里面去,当鹅卵石占据全身时,就是人生的结束,一切归零。

image.png

image.png


卫   桐

作品名称:《在内·在外》

作   者:卫桐

  寸:31cmx16cm

材   料:环氧树脂补土

作品说明:


在创作《在内·在外》之前我一直在和马赛克做斗争,一次一次的尝试让我心情烦躁。在放松的时候看到迎春花,藤条和花朵交缠像一个繁复的大网,一个初步的想法在我脑海中浮现,于是我在一个碗上用粘土结合藤条与花叶继续创作,后期又受亨利摩尔的影响,在造型表达上又进一步升华。

我在创作中吸取了亨利摩尔:空洞、薄壳、套叠、穿插等等手法,致力于大胆而自由地创作出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想要展现给大家温柔又带有菱角的作品。

目前的作品只是第一阶段,我后续还会继续用这种套叠、穿插、空洞的元素继续创作,会着重加强作品的空间感和流畅自然的。


课程总结:


实践证明多元化的素材和创意展示对艺术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第一天的资料演示中,我们并不要求学生能马上产生出奇思妙想,这也并不实际,但是在前期教学过程中,这些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不论是引用艺术史上的经典案例还是日常生活的朴素材料,学生们都非常努力力求为自己的艺术实践勾画出理论框架。

在这些思想的碰撞中,本人和同学们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干扰因素,即使技术与材料和现实仍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也锤炼了自己的心智,克服一些客观障碍,整合了自我认知,也实现了一次难忘的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同学们在吸收了几位不同时代的艺术大师们的理论养分以后,迅速地吸收了各中理念并与自己的个人经验和体验进行整合,充分展示他们作为未来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成长印记和地域特色,标志着他们离未来成熟的艺术家这一形象又向前迈了成功的一步。

冯陆



杨洲:《空间造型要素设计3-空间小品》


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空间造型要素设计3-空间小品
任课教师:杨洲
开课时间:2020年2月24日—2020年3月18日
授课对象:雕塑系景观工作室四年级
1、课程简介:


景观雕塑专业的《空间小品》课程帮助以批判的眼光理解建筑史的发展趋势,并且引导同学理解各建筑流派及大师的设计思想、内涵和形式,掌握空间小品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明确运用景观雕塑设计语言,最终在处理好造型与功能的协调关系下,独立完成一个空间小品的设计作品。

2、课程要求:

本次课程是以柳荫粮仓为主题进行的一次在地创作,无论是社群、媒介、场域、空间还是形式与审美都与校园中的艺术创作有很大区别。因此如何将景观雕塑的基本语言应用到现场并体现作品在地性是本次课程的重难点。由于疫情影响,要求通过网络手段取得空间小品实地调研考察信息,针对营销、选址、立意、空间形式、造型元素和氛围特色等方面的调研进行总结,并通过将现场三维模型结合前期调研统一思考方案。在设计方案推进过程中,以草图结合模型推敲,引入版块式教学方法,将最终设计任务解构分版块研究、推进,再进行系统性组合完善,最终完成一套完整的空间小品设计。

3、课程安排:

image.png


教学过程:


一、理论学习阶段

景观雕塑专业的《空间小品》课程理论部分包含建筑发展史、建筑鉴赏、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和人体功能学,其中主要解决的重点是体量造型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协调。课程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解决“空间形体营建”“空间功能”“参与者的行为特征与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的能力。

image.png


近现代西方建筑与雕塑对比解析及优秀景观雕塑案例讲解


针对同学们第一次参与在地性创作,由于方向与思路的不熟悉,景观雕塑工作室主任张朤老师为促进本次课程更好开展,特邀请了实验艺术学院曾途老师与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张颖老师为大家进行了关于乡村在地创作与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两次线上分享会。


image.png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