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坤,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联合国首任“环保艺术大师”,现任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
出生在云南,成就在北京,但这位著名画家、雕塑家、联合国首授的“环保艺术大师”袁熙坤却对自己的祖籍贵州“情有独钟”。
在贵阳国际会议中心生态广场上,高达5.69米的《女娲补天》雕塑屹立其间,姿态优美而气韵生动,这是袁熙坤的作品;在贵阳市修文县,出自袁熙坤之手的大型雕塑“王阳明”手握毛笔,气质轩昂地面向西方的站立,还原了王阳明鸿儒的风采;在安顺市普定县,袁熙坤制作的大型生态环保群雕《鹤舞》在此落定……
看似与贵州并无“乡愁”关联的袁熙坤却和贵州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我的祖籍是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承蒙大家厚爱,我拥有很多头衔。但我的简历上永远是这样写的:袁熙坤,贵州安顺人。接下来我才会写雕塑家、画家等其他身份。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根’在贵州,无论我在哪,‘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根”对于袁熙坤来说极为重要,他把在贵州的“根”比喻成一个人“血液凝聚初始”的地方。贵州,对于他而言,不仅仅是祖籍根脉,也是延续家风情怀的港湾。
1944年6月袁熙坤出生在昆明。因受其父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袁晓岑与其大家闺秀的母亲、生物教员时佩媛的家庭熏染,加之云贵高原鬼斧神工的自然与人文风物,让袁熙坤时时铭记自己是承接了父母的生养智趣,热爱自然,热爱艺术,并且在这条艺术道路上继续执着前进。
如今,袁熙坤也成为了一代大家。多年来,他不曾忘记父亲的教诲,常年致力于家乡贵州的生态和公益事业。“我虽未在贵州长大,但我儿时常常听父亲给我说起家乡贵州的故事。我父亲有篇文章里写贵州,‘喜鹊、画眉时到檐边篱下,山鸡野猪不时亦可捕到,景色优美,得天独厚……’。这样宛如童话世界的地方,让我对贵州充满激情和遐想,也尽可能的为家乡出一份力。”
从2009年至今,袁熙坤将大部分的创作稿费用于环保公益广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授袁熙坤“环保艺术大师”称号。2001年,袁熙坤风尘仆仆地赶回祖籍地普定县。听说美丽的夜郎湖受到污染,他乘机动铁壳船到湖区考察,又在两岸徒步考察,并向当地政府提出了治理和保护的建议。经过多方协作,2002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贵州省夜郎湖水资源保护条例》;2020年初,疫情席卷全球,多年来以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的袁熙坤,就选其歌颂自然、歌颂生命的生态环保主题雕塑作品《女娲补天》和《极地之急:北极熊》参加拍卖,两件艺术品分别以人民币120万元和80万元拍卖成功,并捐献给“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
“做公益实际也是一种记住‘根’的方式,不管是在贵州,还是在云南,亦或是在北京、国外,我都在时刻提醒自己铭记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扮演好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便已心满意足。”袁熙坤笑言。
除了自己记住根脉,在袁熙坤看来,家乡贵州的变化和奋进也是在慢慢保护和留住“根”。“贵州现在发展很快,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经济、科技都在大步向前。贵州自然资源丰厚,生态环境良好,尽管大力发展工业和科技,但也兼顾了环境生态保护,将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到实处,守住了老祖宗留下的‘根’。”
201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14883号小行星命名为“袁熙坤星”,袁熙坤的艺术成就永久闪耀在太空中。对于这样的殊荣,在袁熙坤看来:“无论飞得多高,都要接地气。无论走多远,都要记住‘根’。”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