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遥想汉人多少闵放。…… 唐人也还不算弱。”
看来鲁迅对汉、唐的评价还是做了一定区分的。评价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常可有不同的出发点和角度,如果以成熟、完善做标准,最值得称道的应该是唐;如果以民族精神的生机、活力来看,最值得称道的应是秦汉。
唐代雕塑
在历史的回顾中,提到唐代,人们马上联想到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然而也正是唐代,出现了中华民族生存和竞争能力弱化的端倪,已经开始使人感到在这个民族精神里已隐约伏下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因素,当然这里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明显的一例是科举制度。
唐代雕塑
早在隋代,隋文帝曾提出按德取士,改变文章取士的办法,但行不通。隋炀帝开始提倡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到唐代已经基本完备定型。科举制度从7世纪初产生,一直存在到20世纪的头几年,足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有哪一项政治文化制度像科举制度那样,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如此长久地影响着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思想面貌和情感状态,如此有力地操纵着社会的价值标准。人生的理想呢?
隋代雕塑
唐代科举不单单是一项制度, 更重要的,它体现了社会对理想人格的要求,它对人的发展是一种诱导、规范,被认为是通向显达、人格完善的理想目标最合理。最正当的途径。它影响着人的情感气质,塑造着适应这种目标需要的一代又一代人。唐代就有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不知道多少人的生命、意气消逝在这条漫长的皓首穷经的旅途中。唐太宗曾得意地看着鱼贯而入的考生,说道:“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然而就中华民族而言,实在不是一件应该得意的事情。
唐代科举雕塑
也许,唐代统治者的初衷并不是要达到弱化民族生命力的目的,唐代开科取士也的确为当时庶族地王、一般士大夫进入政坛发挥作用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历史就是在相互维绕的矛盾中行进的,像杜甫这样饱学的、破万卷书的大诗人,在考场上也不能得意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还好,唐人的魄力究竟宏大,连杜甫也能吐出:“男儿守斗死,壮士耻为儒”的慷慨之向,更不要说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
唐人还能将这种浩气维持到晚唐。到晚唐,窘态已经显露。有人在论唐诗时曾指出:“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写得都妙,然盛、中晚界限分明,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而晚唐的雕塑何尝不是与初、盛唐的雕塑有明显的区别唐代佛教雕塑的优秀作品主要集中在初唐和盛唐。晚唐的佛教雕塑开始显露出追求华丽、纤巧。刻意于形式上的工细的倾向。
盛唐的雕塑
晚唐的墓饰石雕也明显失去了初、盛唐时的气魄和从容、奋发的信心,造型趋于呆板、生硬,仅具形躯而缺乏生命力。出现这一切不能不说是预示着中华民族精神即将发生重大蜕变。
参考资料《中国雕塑》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