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吕德(Francois Rude, 1784-1855),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在雕塑上,他与另一位浪漫主义雕塑家德拉克洛瓦并驾齐驱,与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刻家乌顿、罗丹等人齐名。其代表作即是巴黎人民妇孺皆知的那块装饰在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马赛曲》。在浪漫派雕刻史上,他这尊浮雕被认为是不朽的。
吕德是一个富商的儿子,23岁时进入巴黎雕刻家皮埃尔·卡特里埃的工作室学艺。1809年和1812年曾两次获“罗马奖”。但都因法国政治局势不稳,国库空虚而未能去意大利深造。拿破仑称帝时,吕德参加了当时的帝政活动。帝政垮台,他也被迫流亡到比利时。12年的流亡生活使他备感痛苦,从此政治上渐趋成熟。回国后,在法国人民革命浪潮的激励下,他很快成了一位浪漫主义的雕刻家。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也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
那不勒斯渔童 时期:1883 规格:高82厘米 创作者:弗朗索瓦·吕德 存藏处:法国巴黎卢浮宫
该作品表现了一个少年渔童的形象,他坐在渔网之上,戏耍一只小海龟。动作舒展,面带笑容,深刻表现了少年与大海息息相通的情感以及对自己前途的向往。
渔童雕塑轰动巴黎
1833年,在巴黎美术展览会上,有一座小雕塑竟然引起了轰动。见惯了艺术大市面的巴黎观众在这座雕塑前细细地欣赏着,轻轻地议论着,久久不肯离去,就连爱挑剔的美术评论家也将赞美之词毫不吝啬地一齐献给了它。而它只不过是座天真活泼的男孩雕像,名叫《玩乌龟的那不勒斯渔童》。 雕塑中的男孩裸露全身,只在颈项上挂着一条项链,蓬松的髦发像一股清泉从那顶那不勒斯便帽檐下涌出,流露出男孩无拘无束的性格。他盘腿坐在铺着渔网的海滩上,脸上洋溢着笑容。顺着他那快乐的眼光看去,原来是有一只乌龟正昂起头,四肢在地上使劲爬动,企图挣脱男孩手中的绳索,逃入海中。
这是一幅充满劳动生活情趣的杰作,洋溢着渔村质朴的气息,使得看惯了矫揉造作、陈陈相袭的艺术品的巴黎人顿觉呼吸到了一股清新的带有海腥味的空气,精神为之一振。
雕塑家曾是拿破仑的“粉丝”
创作完成这座雕塑的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德。吕德1784年6月生于第戎的一个工人家庭,直到16岁他都在父亲的火炉作坊中工作。吕德从小受到民间艺人的训练,16岁时便立志要做个艺术家。23岁时到了巴黎,进入巴黎美术学校皮埃尔.卡特里埃工作室学习雕塑,1809年和1812年曾两次获“罗马大奖”,但都因法国政治局势不稳、国库空虚而未能去意大利深造。在1815年“百日事件”中,他拥护拿破仑,“百日事件”失败后,被迫流亡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830年,亡命他乡整整15年后,吕德回到了祖国,此时他已46岁。第二年便创作了这座《玩乌龟的那不勒斯渔童》雕塑。
创作这座雕塑的最初原因是法国政府送给了吕德一块大理石。这是一块他在刻制拉悲路择胸像后剩余下来的不太规整的三角形石块。为了充分利用这块余料,吕德采用了一个金字塔构图,让男孩盘腿坐在地上。但是金字塔构图适宜表现稳与静,这对他原想表现男孩天真活泼的意图反而增加了一道难题。
静中有动,充满童趣。不过,此时的吕德在艺术上已经成熟了。他经过长久的思考,毅然抛弃了学院式的传统规范的表现手法,决定走忠实于表现对象、忠实于自我观察感受的创作道路。他找了一个可能生长在那不勒斯的男孩当模特,让男孩随意玩耍,观察中他选择了一个他认为最生动自然的、又符合金字塔构图的姿态,然后精心地将其雕刻出来。 在作品中,男孩的两臂和两腿姿态丰富多变,头部与肩线、肩线与腿线朝相反方向运动,面部与胸部形成转折状态,以及对手指、脚趾等细节上的生动刻画,都使得这座雕塑静中有动,充满天真活泼的情趣。难怪人们称誉它是“西欧雕刻史上从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一件名作。”这件作品后来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吕德也因此被授予一枚金质奖章。
在《玩乌龟的那不勒斯渔童》问世后,吕德的学生卡尔波创作了一座叫《那不勒斯的听贝壳声音的渔童》的雕塑,亦十分出色,但是可以明显看出是从《玩乌龟的那不勒斯渔童》演变过来的。甚至可以说,卡尔波塑造的所有儿童、少女、青年妇女都受到了这件作品的深刻影响。
浮雕《马赛曲》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她那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腿大步向前迈进,更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正从人们头顶上疾驰而过。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在女神的热情号召下蜂拥前进。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有着大胡子的战士,他带领自己年轻的儿子一起参加战斗,少年依傍着父亲,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和这个跃跃欲试的激动少年相对应的,是走在其后的沉着刚强的老人,他仿佛多次为自由而战,今天为了祖国又从容奔赴疆场。行列的最前面,号手正在吹响进军号,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战士,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这些细节预示着战斗即将开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示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
《马赛曲》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人物情绪的表现上看,都大大强于凯旋门上的其它三幅浮雕。当它完成时,作者已经52岁了,这尊《马赛曲》使吕德荣获万国博览会的雕刻金牌奖,并享受终身的荣誉。
凯旋门的浮雕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在其内墙刻有拿破仑以宣扬战功的96个胜利战役的浮雕。在外墙西侧有“1810年胜利”,“和平”,“抵抗”,“马赛曲”四组浮雕,其中有的人物高达4.5米。而刻在右侧面向爱丽舍大街的《马赛曲》造型最美,描绘威武雄壮的义勇军于1792年高唱《马赛曲》出征的光辉场面。这是浪漫大师弗朗索瓦.吕德不朽的杰作,他塑造了手持武器,雄赳赳地走向战场,为自由为平等,博爱而战,为法兰西而战1793年革命时期英雄群像。一个带翅膀的女神右手持剑,站在人群之上正在号召人们向敌阵冲击,在下面的人群中,有一个满脸胡子的战士最为突出,他右手高举,左手牵着他的儿子走向战场,正在为新生的共和国而战斗。这些美丽的浮雕使凯旋门显得更加庄重。在大门内侧刻有曾经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的名字,顶楼盾牌上铭记着著名战役和558名对法国有功将领的名字。凯旋门正对爱丽舍大街的一面是1920年11月11日设立的无名战士墓。墓前镌刻着“为祖国牺牲的法兰西战士在此长眠”的铭文。墓前经常有人献上表示法兰西国家旗色标的红,白,蓝三色鲜花。
《拿破仑成为不朽》
在这件不朽的作品中,雕塑家特别突出地表现了具有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国人民的特征。雕刻家在这座高浮雕的处理手法上也是巧妙的,他运用了联想和照应的处理手法,通过一面向前迈进,一面伸手向后召唤的自由女神与蓄髯男子的动势,人们自然地会感觉到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汹涌澎湃的进军人流,而不是把这种革命热潮局限在少数人身上。由于雕刻家运用照应的手法把人群分为上下两层,女神向前飞跃的形象加强了人群的动势,下面人群中勇敢坚定的英雄形象则回答着女神的热情呼唤,使人感到他们的真实性。艺术家在这里广泛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显示了人民气势磅礴的反抗力量。为了保卫祖国,这股战斗的洪流将从墙上冲出,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