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现场 通讯员简杰 摄
12月27日,“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共展出100余位艺术家作品。该展在湖北美术馆的举办,也标志着中国雕塑学会重要品牌项目“中国姿态”正式落户武汉,此后将以每三年一届的方式持续推出。
普通老百姓成为作品主角
钱云可《黄金周-西湖》通讯员简杰 摄
当天展出的作品,不少为现实题材的人文关怀之作,以普通老百姓为主角。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的钱云可的《黄金周-西湖》,以普通游人为主角,并且把所有的人物集中在黄金周的西湖桥堤上。195cm长的桥面上,站着数十位围观群众,人物群像生动,还可以多面立体观看,比大众熟见的黄金周看人潮的单维度照片,更具震撼效果。尤其是人物丰富的表情、姿态以及画面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使整个雕塑作品富有戏剧张力。
彭汉钦作品《石榴花开》 实习生蔡薇 摄
现任教于四川美院雕塑系的青年艺术家彭汉钦的作品《石榴花开》,其艺术样式和着色处理,受到评选专家的集体称赞。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傅中望称赞:“这对老年夫妇让我想到我们的父辈,温情,平静,他们的坐椅是中国传统明式家具的样式,特别有韵味。”
现任职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系的年轻女雕塑家邓柯,在全国大展多次获奖。此次在汉展出的为2019年新作品《守望-布里亚特人》,首次采用石材,表现少数民族布里亚特人的生活,整体气势雄伟,既有西方写实的具象雕塑技术,又继承了民族写意传统。
“废物”承载艺术家对环境的思索
焦兴涛《拱》玻璃钢、漆130cm×71cm×73cm 2019
本届雕塑展有不少“废物”创作的艺术品。艺术家焦兴涛用玻璃钢、漆做成的《拱》,材料就是废弃的大牌奢侈品包装盒。傅中望说,这件作品运到美术馆,差点被工人师傅当成垃圾扔掉。“这个时代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包装盒、包装袋,充斥着城市各个角落。雕塑主题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表现艺术家对环境的思索,国家正提倡垃圾分类,你分了吗?”
王雷《寻找红五星》解放军报纸搓线及编织技术 展览尺寸可变 2018
艺术家王雷的作品《寻找红五星》,将生活当中的废报纸《解放军报》,通过搓线及编织技术,编成红军服装,五角星帽等。傅中望认为这幅作品“既突破了传统,把生活当中的废纸做雕塑材料,又充分发挥废报纸这一语言材料的特点,把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又具有历史的意义,致敬那个年代。”
年龄最小的参展者,出生于1998年的张彧捷的装置作品《生长,交叠与未知》,同样用了很多旧报纸,表达对全球信息网络时代的忧思。作为网络原住民,在她的作品里,现场观展的每个人,很快就会成为报纸报道的对象,并进入网络公共空间,她希望观众能借此反思网络的无所不在。
兵马俑与维纳斯都被“人脸识别”
哪吒闹海 实习生蔡薇 摄
山东艺术家刘钦的作品,取材自“哪吒闹海”、经典戏剧造型等传统文化元素,用现代的造型进行创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杨果辛的《好果子》,则取自日常生活中的水果,利用计算机技术,用3D打印出来,放大成金属作品。
著名艺术家傅中望给观众讲解 通讯员简杰 摄
职业艺术家郭祺的《人脸识别》,为2019年新作,他用线性材料,重新解构传统的兵马俑群像、西方维纳斯女神像,并取了一个非常时髦的名字《人脸识别》。科技全球化时代,从小区门禁到机场安检,人脸识别进入生活的各个空间,是好事情,也是困境。“把人脸识别分别安装在西方的、古代的雕塑面像里,将逝去之美丽,变成今天新的视觉形象,某种程度也是中西文化的识别。”傅中望说。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展览联合策展人曾成钢表示,中国雕塑展从厦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辗转落户武汉,缘于武汉是近年中国少有的把收藏、展示雕塑作为主导的城市。此次来汉展出的100余位艺术家作品,通过全国征集、专家评选、提名邀请等方式,基本都是新人新作,体现了多元、开放、包容的新现象,呈现出自信表达、贴近时代、敢于创新、多样包容的“中国姿态”。
据悉,该展将展至2020年3月1日,在此期间湖北美术馆还将邀请参展艺术家举办丰富多样的主题公共教育活动。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