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今年已有40个年头了, 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由过去的一穷二白一跃而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人民生活等等突飞猛进的巨大飞跃。
(南京牛首山佛顶宫《释迦佛涅槃》)
就美术中的雕塑艺术而言,改革开放更是具有革命性的突变。如果说社会各行各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是与世界的融通和引进世界的先进技术有关,那末雕塑艺术中的公共雕塑的兴起却主要是由于经济的繁荣昌盛而促使其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地生长起来,其中尤以巨型雕塑工程的复兴崛起而特别引人注目。
(曲阜孔子博物馆《孔子》)
说它是“复兴”,这就要从中国的雕塑史说起,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历史,雕塑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诞生的,但早期雕塑的型制还只是实用器和礼器,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观赏性雕塑,直到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大规模兴起了人物雕塑,主要是佛教人物造像,遍佈历朝历代各大庙宇之中。更主要的是自先秦以来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民族陆陆续续、绵绵延不断地开凿了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和乐山大佛等许多规模宏伟壮观的、举世无双的巨型佛教雕塑文化工程,在中国雕塑史上形成了一条又粗又大的主线,这些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公共雕刻艺术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足以雄视世界的传世宝库。
但自清中期龙门石窟建成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方面因清晚期、民国和新中国早期的战乱与经济贫弱;另一方面20世纪初年一批知识分子留学西方,其中也有几位绘画和雕塑学子,他们带回来了西方教学模式,建立了美术专科学校并设雕塑专业;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一批留苏学生学成归国,带回了俄式教学方式,自此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正式形成。这种西方体系教育出来的雕塑家一般都是关起门来搞个人的创作,所创作的雕塑作品要么出现在美术展览上,要么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与普通观众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属象牙之塔的高雅艺术。更要命的是这种西式教育体系根本不理会传统雕塑、看不起传统雕塑、排斥传统雕塑,以至于传统雕塑几乎无人问津。再加之政策导向,以雕塑为主体的大型传统文化工程想都不要想。
(《圆融》)
七十年代未改革与开放的号角吹响后,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的富裕促进了城市建设的提挡升级,城市与园林需要美化,于是首先催生了“城市园雕塑”这一新的公共艺术形式,至此雕塑便走出象牙之塔进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空间,它一出现就发展迅猛,现如今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公园、绿地及大型建筑物前的公共雕塑随便处可见,与广大民众零距离接触或互动,装扮并丰富了民众的生活环境,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圆覚》)
更为突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党的宗教政策的宽松,巨型传统文化雕塑工程建设便井喷似的涌现出来:1994年至1997年江苏无锡建造了“灵山大佛景区”,其中的灵山大佛像高88米;1999年至2005年海南三亚建造了“三面观音景区”,三面观音像高108米;20O0年至20O3年河南鲁山建造了“中原大佛景区”,中原大佛高128米;2013年至2017年南京牛首山建造了供奉释迦牟尼佛头顶骨舍利的“佛顶宫景区”,其中主景观之一是一尊大型卧佛像;2013年至2O18年山东曲阜孔子出生地兴建了“尼山圣境景区”,主景观是一尊72米高的孔子像。此外全国还建有多处大型传统文化景观项目,这些巨型佛教文化工程和儒家文化工程项目除主体雕塑之外,还包含了佛、儒文化诸多内容,内涵丰富观赏性强,成为现代人文旅游景观热点项目,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蜂拥而至。百年以后必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同敦煌石窟、乐山大佛等等那样的历史文化遗迹而流传千古。
这些改革开放以来建造的历史文化景观还有两大特点:一是建造速度极快,我国历代所建的几大石窟艺术工程,最长的敦煌石窟历时近千年,最短的麦积山石窟也用时33年,总的来说500O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平均千年才出现一項巨型雕塑文化工程。而改革开放以来短短40年间便建成了5、6处包含巨型雕塑在内的大型文化旅游景观工程,3至5年就完成一项工程建设,时间之快令人称奇;二是每一项工程建设资投入都比较多,少则十多亿元,多则几十亿元,这样大的资金量,如果没有改革开放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是不可能办得到的。
那么上文所提到的改革开放以来所建造的这几处大型传统文化景观中的巨型雕塑设计者是谁呢?他就是著名雕塑家吴显林,他是88米高的灵山大佛和72米高的孔子像的独立设计者,也是牛首山佛顶宫中卧佛像的独立设计者,还是108米高的三面观音像定稿主持设计者,128米高的中原大佛像原创设计者。其一人参与了如此之多的巨型雕塑创作设计,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虎门》设计稿)
吴显林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培养出来的雕塑家,他所接受的是西方模式的雕塑教育,那又是怎么在中国传统雕塑上取得成就的?这与他的学习环境及价值取向有关:吴显林青少年时期在重庆读书,闻名中、外的大足石刻就在重庆,而四川美院也在重庆,故在美院学习期间,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常常提及大足石刻等传统雕塑,老师们的一些雕塑作品也受大足石刻影响具有大足石刻的元素,这给吴显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加之他又多次去大足石刻、安岳石刻等地观摩学习,实地感受了传统雕塑的魁力;研究生结业后又参加了重庆罗汉寺五百罗汉的重塑创作,对民间雕塑创作有了切身体会;八六年调入南京后又承接了杭州凈慈寺13米高的毗卢大佛像等佛教题材雕塑创作。以至于才有了后来创作设计多件佛文化巨型雕塑的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仅管许多学习现代西方雕塑的人对传统雕塑不屑一顾,而吴显林却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传统雕塑亦或民间雕塑这片沃土之中,成为新中国最早介入民间雕塑行业的雕塑家之一。在几十年的雕塑创作之中,与佛结缘,用雕塑书写佛教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吴显林认为,中华民族传统雕塑有数千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表现形式和风格,那就是“写意”风格。吴显林说他理解的“写意”不是当今某些人所认为的那种简化了的雕塑才是写意,他觉得中国传统雕塑从内容到形式整体上都注重意向的表达,如佛教造像中每尊名号的佛、菩萨像都代表一种意念,其形体、姿态、面相、服饰、手印(手式)、法器(手拿物件)等等无一不是表达某种佛理佛法,且人体结构、服饰造型都不是写实的肌肉骨骼形态和衣纹皱折形式,而是彩取流畅、园润的线条梳理,有着很强的装饰性,这种造型有一种平和、宁静之感,这正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意愿;又如狮、虎本是人见人怕的凶猛动物,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狮子却被赋予成了一种祥瑞之兽,让它蹲在大门两边迎来送往,十分可爱,它的造型手法也与真实的狮子相去甚远。这就是我们民族艺术所特有的“写意”之所在。
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步子越来越快,美术领域与世界的交往也越来越多,有一种说法就是要用我们的艺术与世界艺术去接轨与融合,谓之交融,殊不知艺术最可贵的就是要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一旦融合那不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 世界艺术不就变成单一模式了? 有句话叫“越是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世界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自信我们的民族艺术是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的,在与世界交流中要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变,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地位,才能有我们的话语权,才能展示我们中国艺术的魅力。(娄梅 修经纬)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