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纪事>正文

郑剑夫:浙派根雕的拓荒者

更新时间:2019-09-03 13:28:00 来源: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编辑:路旭霞 浏览量:676

郑剑夫,1955年出生于嵊州市,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既是中国古沉木雕的创始人,又是浙派根雕的领军人物。他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兼顾西方造型语言,无论是木雕、根雕、古沉木雕作品,都形成了追求自我内心的艺术情境。

image.png

四十年雕刻岁月

1979年,嵊县工艺美术厂招工,学过两年木匠手艺的郑剑夫考入工厂,拜在老艺人周喜老师傅门下,正式与木雕、根雕结缘。此后的四十年岁月,他凭着一把小小的刻刀,倾注全部精力投入根雕创作,成为浙派根雕的领军人物,并与2000多名嵊州根雕从业人员一起,打响了“中国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嵊州”的品牌效应。

image.png

郑剑夫最擅长人物雕刻。根雕与木雕不同,木雕可以用同样的材料,雕刻不同的人物,根雕却因人选材,需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他创作根雕《一百零八将》,天天泡在根山树海中,寻找合适的材料,单以“黑旋风”李逵的材料为例,他就选过数十次,最后才选定黑色的古沉木。另外如“浪里白条”张顺,选用的是柞木,“一丈青”扈三娘,选用柏木,都是历经数月甚至数年,斟酌再三才确定的。这组根雕,采用了柚木、黄花梨、梅树等20多种根材,除本地之外,郑剑夫还千里奔波,到福建、越南等地选材,寻觅之艰、发现之苦,难以用笔墨言述。整组作品历时6年才完成,一百零八将,不同的材料肌理,不同的技艺手法,个个性格鲜明,形神兼备,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评价:“不但是精品,更是极品”。

根雕讲究“七分自然,三分人工”,郑剑夫在创作中既遵循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又因材而宜,不拘一格。他的艺术特色,更成为浙派根雕的艺术特色:强调根雕的天生自然形态,注重作品的自然材质美感。他非常推崇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主张以人的朴素之心与根的朴素之形“悠然心会”,多留少雕,巧夺天工,以高超的根雕技艺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到全国各地参展,共获奖60余次。

创立古沉木雕“门派”

上世纪90年代初,嵊州曹娥江江底挖出了大量古沉木,郑剑夫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深埋江底的古木残根将成就他一种艺术面貌,给他的作品带来全新的艺术风格。

image.png

1992年的一天,郑剑夫在剡溪江畔捡拾到一段黑乎乎的木头,他用其中一部分雕刻了一尊《达摩》并参加嵊县工艺美术精品展,一举获得金奖,该作品被一位台商以5000元的“天价”买走。

这段经历让郑剑夫对那些黑木头有了浓重的兴趣。他发现,这些被民间称为“阴沉木”的古木被深埋在江河、湖海之下,历经成千上万年的冲刷、磨砺,形成“千年不烂,万年不腐”的“炭化木”,其质地光洁、细腻,不开裂、不变形、不虫蛀,且有淡淡自然香气,很适宜做根雕原料。自此,他率先提出“古沉木”名称,成立了郑剑夫古沉木研究所,并始创了古沉木雕的艺术门类。

image.png

多年来,郑剑夫在与古沉木的对话中,呼唤出诸多的历史题材,塑造出众多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他还结合数十年的雕刻艺术经验,将古沉木雕艺术系统化、理论化,先后出版了《中国古沉木雕》《复活的古沉木》等专著,《中国古沉木雕》还获全国文史资料展一等奖。自他之后,越来越多的嵊州根雕艺人开始取材古沉木,目前,嵊州根雕有一半精品是用古沉木制作的,至今二十多年来,嵊州古沉木雕异军突起,在浙江乃至全国工艺美术界渐成一个独立体系,显示出超群绝伦的艺术魅力,嵊州也成为古沉木雕最大的集散地。

从史称“雕圣”的艺术大师戴逵入剡隐居开始,时至今日,嵊州根雕已在政府的支持和全体根雕从业者的努力下形成品牌效应,在全国根艺界占有重要地位。郑剑夫想做的,就是和所有根雕艺人一起,让根雕产业走得更远、更稳健。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