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雕塑知识>正文

古陶瓷的出土特征鉴定

更新时间:2019-05-07 13:46:00 来源:唐龙陶瓷 编辑:路旭霞 浏览量:1589

古陶瓷,包括高古的、明清的以及近代民国的。我们所见到的高古陶瓷,都是经过了一个出土的过程。这个出土,有可能是宋代出土了汉代的,也可能是明代、清代出土了宋代的,或者民国以及这些年出土的。这个出土,是古陶瓷的一个传承过程。这些陶瓷出土状况很复杂,有些是碱性土壤,有些是酸性,还有些是没有酸碱性的中性砂土。比如,我们看到一些运河出来的东西,由于黄河淡水冲刷,几乎没有酸碱性。不同的保存情况就出现了很多的出土状况,有酸碱腐蚀痕迹、清洗痕迹、受损碰撞痕迹、干裂等等。有的保存得特别完美,光泽很新,就像刚从窑里烧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大多是窖藏,还有运河、湖泊里出来的。这些东西出土以后,才开始受到空气氧化和温度变化的影响。有的现在出土了才开始开片,或是继续开片,继续释放它所蓄积的应力。我们把这种开片叫做"补开"现象。

上百种各类出土状况,以及胎釉自然老化特征,这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件古陶瓷的胎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老化、氧化,甚至还有土侵、水沁等等这些状况。这是古陶瓷绝对应该有的,只是轻重程度不同。在研究古陶瓷中,发现问题并研究它的规律,甚至从它的制作工艺流程、使用的工具、材料、制作环境来分析。一些特殊的情况,要琢磨琢磨,想想它是怎样产生的,最终把它还原到当时的情境中。

一、陶瓷胎釉材料辨别

古陶瓷鉴定离不开找科学根据。那么,科学根据是哪里来的呢?首先,材料学,我们要知道胎和釉都含有那些化学物质成分。还有,机械方面,当时用的什么样的工具,不同的加工工序,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看到过一个元代扁壶,一看是两片中间用瓷泥接起来的。烧的时候中间部分可能要扁肚子,要变形。这个工匠聪明,壶肚子里面加了一条十字筋,这样一加固就结实了,不容易变形。这就用到力学原理。这个胎,为什么老,为什么干?经过数百上千年,胎中很多物质成分散失掉了,所以显得又老又干。往往有些白瓷底胎处发黄了,就是由于多年的侵蚀氧化以及二次氧化造成的。尽管这个"老"和"干"是个两个简单的字,但它们代表了古陶瓷经历时间历程的内涵。窑内氧化、还原气氛的不同,什么时候用化妆土、什么时候没有用,什么时候胎釉使用的是同样的原材料,这些都要了解得很清楚。所以物理化学方面你要懂。只要产煤的地方,往往都有瓷土,有了瓷土就有了烧造条件,同一矿脉延伸下去,往往有多个窑系。另外必须要有河水,哪怕是小河,因为瓷器不适合陆路运输,只能用水路。我们的江河湖泊,都是运输瓷器的主要线路。所以,水文地质方面也要懂一些。这里面有很多很多问题,涉及不同学科知识,所以说古陶瓷鉴定是多学科交叉的。

古陶瓷胎和釉的老化中的死气泡代表了陶瓷有各种侵蚀的痕迹。比如一个金代耀州窑的玉壶春,干干净净的,但有一面在口沿上有一点点和肚子上一个长条的椭圆形,五颜六色,是受过土侵的痕迹,洗也洗不掉。凭这两点土侵,我们就能判定这是一件真东西。原因是,这件东西可能是在墓室或是其他什么情况下,它是侧倒了放着的,周围没有土包它,就只有肚子和口沿的局部与土接触,一千年了,接触的地方发生了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五颜六色的蛤蜊光。这就是当时的存放环境造成的。

二、陶瓷器型和纹饰特征

器型和纹饰也鉴定五大要素中很重要的两个。不同时代器形、纹饰风格不同。唐代器形以肥胖为美,但早期的略有不同,早期瘦高一些但也较肥,到了中期呈矮胖,到了晚期又拔高了;宋代流行秀美、瘦消;元代,像玉壶春这些器形,他的腹部是下垂的,下边尺寸就大一些;明代、清代都是圆腹了。纹饰也是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格,包括刻花、印花、绘画,纹饰内容的演变也是相互有关系。比如,莲瓣纹明代是门字型的,元代就不是,这些看得多了都有规律。

三、陶瓷底足特征

只要是有底足的,都有他的时代风格,这一点对于鉴定举足轻重。例如磁州窑中的一个玉壶春瓶,底足又宽又厚,胎子是灰白胎,还有化妆土残留在上边,甚至还有窑工在沾釉时留下的手指掐捏痕。这种掐捏痕一看明显就是当时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等的特点,这种手工工艺留下的痕迹是磨灭不了的。古瓷器上的掐捏痕都是无意中留下的,往往不规整,有时一个掐得很重,有时几个重几个轻,有时只有三个,有时五个,有时还有七八个,那是多次掐捏留下的。

image.png

四、其他陶瓷鉴定知识

1、如何鉴别手绘瓷器与贴花转印的瓷器?

现代仿明清的瓷器,由于成批成规模地作假,所以偷工减料,贴印花的越来越多了。有的局部贴花再加手绘,结合起来。有的印出轮廓线,里面再填涂颜色。这种情况特别多,特别瓷板画,很多都是印出轮廓线再填色。真正手绘的,一定能看到笔道,看到笔法,不管是写款还是绘画。我们要看这些线条,是软弱的,还是生硬的,还是流畅的,还是速度极快的。元青花鉴定,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极快的绘画速度。我们看到很多元青花上都有竹子,竹杆一笔很快就拉出来了,竹叶也是几笔很流畅,速度很快,而且分布很均匀。光是这小笔的竹子,已经决定了这个绘画的水平。仿的人他是临摹的,笔头没有贯气,没有古代工匠那种胸有成竹的笔法,他是在绣花一样地完成任务。所以,我们能看出绘画功力、笔力以及速度上的差别。特别是元青花上的人物,由于工匠十分熟练,都是用笔尖扫出来的。一扫一个脸型轮廓出来了,一扫衣服出来了,再一扫飘逸的袖子出来了。我们没看到过用中锋去画的,都是笔尖一扫,速度很快,带有极强的艺术性,体现的是白描的功力。古代工匠,画多长,用多大力,已经非常熟练,感觉到很随意,但又准确。

现在也有画得好的,画得细的,但都是慢慢画。你白描功力达不到,画不出那个速度,那个艺术性。所以元青花里面有很多的优秀作品,不是现在的画家和工艺大师能够达到的。

2、瓷器工艺有哪些?

从成型工艺看,有手工拉胚的、分段接胎的、模制的,还有注浆的。其实注浆工艺,在五代时期已经出现了,后来各个朝代也都在用,并不是说没有,不一定说注浆的就是现代的。元青花里面很多又粗又笨的,有些也是注浆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从胎釉的选料,烧造工艺产生的变化等方面综合判断。各个时代的工艺特征都要熟悉。我们知道,明代切削的圈足,不管是盘碗瓶罐壶,一定是先把足底平切,是平面的,然后再在圈足里外两个面上倒角。那么元青花是怎样倒角的呢?元青花大梅瓶、大罐,弄好以后圈足是拉手的。它倒这个角,不是在轮盘上用刀转着削的,而是抱在怀里用刀旋削的,所以就出现不连续的几个刀痕,而且剐得有深有浅。就凭这一点,底足上的旋削痕,深深浅浅、坑坑洼洼,有火石红渗出来,这可以判断出这就是元青花的工艺。所以,就凭这些小的经验和诀窍,一秒钟就可以判断。

3、如何区分瓷器的颜色?

瓷器的颜色与所用的原材料、它的烧造工艺都有关系。颜色釉最辉煌的时期是雍正。雍正朝,唐英任督陶官时期,制作仿古瓷器,恢复了宋代以来的57种单色釉,另外还创烧了一些新品种。所有古代陶瓷的釉色,唐英都仿出来了。当然,我们现在制作颜色釉,很容易了,电脑一分析,都能配出来。甚至樊家井都在卖配好的化学料,什么元代蓝釉、明代红釉,整包整包地卖。而我们古代的颜色釉,都是用天然材料。这种天然材料表现出的就与现代化学料截然不同。特别是珐琅彩的彩料,在清代雍正时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进口的,后期慢慢自己也配出来了。那么这些彩料经过两百多年,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老化,随着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会产生开片,由于空气接触对他的侵蚀,表面会产生氧化。所以我们看珐琅彩,一定要看料上有没有开片,有深有浅的,尤其是绿彩上往往最为明显。这些开片有直的,也有斜的,斜的我们称为"苍蝇翅",泛出五颜六色的光泽。到代的珐琅彩,这些开片和氧化的情况都存在,只不过有的轻,有的重。我们民国仿的珐琅彩几乎没有这个情况,现在仿的也没有这个情况。就是现在做旧做出来的开片,它是整个千篇一律都有的,他不可能光是绿彩有。粉彩上的彩料,雍正乾隆时期在白地子上画的粉彩,用侧光一照,就能看到在彩料周围,有宽度不到1个毫米的一圈彩晕。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粉彩彩料中含有铅,经过几百年铅析出在彩料边缘又经过氧化,所以产生五颜六色的光。这种彩晕是两百年以上才能够形成的,这一发现也是看了成百上千件后总结出来的。现在做旧,不外乎用酸碱,局部做旧太生硬了,所以基本都是整个做,而这种做出来的"旧"是不符合古陶瓷年代特征的。

一件古瓷,全身上下所有地方全部都受土侵,那是不可能的。即便全身上下都被土包住,土颗粒间还有空隙。为什么发现有些土侵痕迹里面一些小的孔洞是干干净净的。受侵的地方像饭粘子一样洗也洗不掉,而没有受侵的地方干干净净的,所以就形成像地图一样,这就是自然老化。人为做的,整个器身全部都是旧的。实际上,现在做旧的手段仍然很拙劣,很容易识别,没有那么神秘。能够把瓷器表面做旧做得生动的跟真的一样,几乎没有。


(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评论

  • 薇薇 2019-07-23 10:24:51
    比邻三维3D打印  材料光敏树脂,可做白板件、高韧性件、耐高温件,透明件,半透明件。覆膜,德国红蜡 ,,黄色材料 黑白色尼龙,广泛应用于建筑疗,航空,设计,工艺品,雕塑,玩具,工业设计等等.  价格合理,期待你的合作。  欢迎新老客户来图报价Q :2881922416    18150600718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