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与中华文化的根性水乳相融。民族题材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领域,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雕塑创作的重要内容。民族情感与时代关怀,多民族文化的基因传承,各民族的生活面貌,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等都能借由艺术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呈现在雕塑作品之中。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在奏响新时代中国文化强音、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在56个民族携手共进的步伐中,“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启幕。本次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办的大展激起了艺术家们空前的创作热情,得到了全国各地雕塑创作者的积极响应,200余件甄选出的精品佳作与中国美术馆馆藏的部分民族题材雕塑作品一起,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民族文化的视觉盛宴。
丝路之舟(雕塑) 成银
丰收嘎(雕塑) 张广阳
稻香鱼跃侗家情(雕塑) 柳青
唱着歌儿去北京(雕塑) 李永康
此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面地以雕塑艺术为载体赞颂民族大团结,体现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成为彰显民族风貌,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气象,呈现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水平和新成就的窗口。漫步展厅,许多作品从艺术的形式、语言、题材、观念等方面,都呈现出锐意创新的鲜活气象。佳作的齐聚对于中国民族题材雕塑优秀作品的梳理、总结,对于中国美术生态的多元发展,对于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雕塑艺术的宣传与传播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此次大展分为“民族团结”和“各民族风采”两大篇章,考究的策展思路与别具一格的展陈方式契合了“边疆发展”“民族和谐”“多民族文化的杂糅”等诸多历史和现实话题。其中,“民族团结”篇章以具象、抽象、意象、象征等形式语言展现了各民族同舟共济、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各民族风采”篇章则全面反映了56个民族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彰显出的鲜明族群性格、特质和风采。其中许多精品力作让人眼前一亮。
老一辈雕塑家、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之一王临乙的大型汉白玉浮雕作品《民族大团结》以装饰性的语言风格,描绘了各民族载歌载舞,庆祝民族大团结的欢乐场景。
大草原(雕塑) 吴为山
赶集的人们(雕塑) 文超、胡冰
吴为山的雕塑作品《大草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蒙古族汉子宽厚坚实的身躯,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博大胸怀和顶天立地的豪迈性情。
景育民的《东归·土尔扈特的史诗》以民族迁徙的史实为创作素材,用硬朗的造型与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蒙古族土尔扈特人克服万难,回归祖国怀抱的真实事件与真挚情感,也表现了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韧决心。
李永康的《唱着歌儿去北京》以民族团结的典型人物为创作来源,塑造了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骑着毛驴弹着琴,一路欢歌去北京的场景,表达了新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拥护民族团结,歌颂祖国繁荣富强的心声。
青年雕塑家柳青的写实重彩雕塑《稻香鱼跃侗家情》刻画了侗族人民欢天喜地庆祝大丰收的喜悦心情。作品生动鲜活,充满了生活气息,也体现了在祖国经济勃发的新时期,各族人民和谐幸福、安居乐业的情景。
此外,黎明的《阳光下的牵手》、田合法的《春天多美好》、林桐的《满族创世传说》等作品体现出艺术家们对不同材料之间组合的尝试与探索;朱智伟的《欢乐颂》、陈亮的《情浓相勒吉》、张凯炫的《一家人》等作品表现了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王超的《一箭之地》、孙妍的《跳竹竿》、黄炳谊的《京族独弦琴》等作品通过对人物动态的精细刻画,展现了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习俗与风貌;袁超超的《国泰民安》、王宁勇的《扎西德勒》、尚荣的《逐梦·时代·青春》等作品则表达了艺术家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今天的中国雕塑创作群体以民族题材为载体,展开了对雕塑作品内涵和边界的积极探索,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时代性、社会性和人文性,既体现出艺术语言的多元化,也反映出创作者审美追求和观照角度的多样性。从不同作品的赏读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传统的承继和极具创新性的突破,在凸显个体面貌的同时,彰显出当代中国雕塑群体的整体风貌,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雕塑创作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作为凝铸与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直接、有效的途径,雕塑凝聚着一代代创作者的民族情怀和时代使命。身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抒发者,雕塑人有责任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责任,为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像,为各族人民造像,为中国精神造像。
作者:殷小烽(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17日 09版)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