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半坡型《人面鱼纹盆》
陶器为瓷器之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重大发明之一,陶器上的图案标志着人类审美的形成。彩陶是我国原始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陶器,首次脱离磨制自然工具的时代,迈向了文明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彩陶工艺的完善,产生了绘画的雏形:彩陶图案。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结束了穴居野外的生活,建造出了原始的房屋,形成了原始的村落建筑群。集体劳动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丰衣足食的原始先民们开始有了审美的需求。居住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江淮流域的先民们开始在日用品上刻绘纹饰,用以装饰房间,“彩陶”就这样诞生了。彩陶文化的重要遗址为: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以及江淮流域的青莲岗文化等。
《人面鱼纹盆》局部
原始彩陶的代表作《人面鱼纹盆》,出土于西安半坡村遗址。这是一处彩陶艺术的聚集地,根据考古测试,这里的年代在6000多年前。半坡村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物,被考古界称为“半坡型彩陶”,这种精美的彩陶与“庙底沟型彩陶”同属于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的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这些陶器上的彩绘纹饰丰富多彩,多以细致生动的线条来描绘。尤其是几何图形的首次运用,为彩陶图案增添了动态美。《人面鱼纹盆》与《鹿纹盆》等彩陶艺术品是此类型的代表作,纹样生动自然,用笔简练,笔触粗犷,色彩鲜明。半坡先民们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在几何图形中创造出了由线组成的“二方连续”装饰图案,产生了跳跃炫目的视觉效果。
仰韶文化庙底型花瓣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和陕西一带,是母系氏族文化的繁荣时期。此时,农业的雏形“原始种植业”出具规模。人们在从事原始种植业的同时也采集山林中的果蔬,在部落里饲养牲畜,并且在部落周围的河流湖泊中捕鱼。衣食无忧的生活促进了彩陶的发展,于是便形成了上面所讲的“半坡型彩陶”和“庙底沟型彩陶”。从仰韶文化衍生出的“马家窑文化”,也是彩陶的重要产地。它与仰韶文化相近,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的文化群落,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考古界通常认为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晚期类型,因此也称它为“甘肃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旋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在制作方法上继承了仰韶文化的工艺,纹饰具有自己的特点,线条数量增多,呈螺旋状,观之有旋转之感。马家窑类型的陶器着色以黑色为主,钵与盆的内外都有彩绘,甚至有的瓶、壶通体彩绘,纹饰以波浪纹和旋涡纹居多,也有少数垂幛纹。线条流畅生动,连续不断的条形纹饰蜿蜒游走于陶器之上,产生了流动跳跃的动感,这是马家窑彩陶的别样特色。
由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依然是放置在地上的,因此彩陶上的图案均描绘在上半部分,便于低头欣赏。彩陶上首尾相接的图案形式,在视觉上产生了动态的美感,将原始先民们的居室装点的绚丽多彩。这种原始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二方连续”图案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一种经典的艺术形态。
马家窑文化旋纹彩陶瓶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