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收藏/拍卖>正文

宋代景德镇窑人物雕塑水滴

更新时间:2018-09-06 11:43:00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刘东 柳丝 编辑:路旭霞 浏览量:1482

blob.png

blob.png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而在古代文人的文房中,除了这“四宝”之外,还会使用诸多的文房用具,本文要介绍的水滴就属于文房用具中的一种。

  这件景德镇窑青白釉人物雕塑水滴(图1),通高10.5厘米,底长7.3厘米,底宽5.5厘米,1975年安徽省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征集,现展出于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房四宝陈列”展厅中。这件瓷质水滴精致小巧,由可拆合的三部分组成(图2):下部长方形底座,四角呈棱花口,浅腹,平底;上部与底座有子母口相合,并堆塑一仰坐童子,身旁塑一花瓶,瓶内中空,可盛水;瓶上插柱状吸管,吸管中空,插入瓶中,利用大气压原理,按住吸管顶端气孔,可从瓶中吸水,放开气孔,即可为研墨砚台滴水。此器通体施青白釉,釉色青中显白,积釉处呈湖水蓝色,温润如玉。应该说,这么一件精美又奇妙的瓷水滴,既是一件文房实用器,更是一件文房陈设品,给古代文人书房平添了几分情趣。

  从目前材料看,青白釉瓷器是五代时期最早由安徽繁昌窑创烧,北宋时期景德镇窑后来居上,烧造出了更加优质的青白瓷。南宋时期景德镇窑青白瓷釉色呈“湖水蓝”,雕塑件也越来越多见。从釉色与造型综合分析,这件青白釉人物雕塑水滴应属于南宋景德镇窑产品。

  水滴,又名“砚滴”,顾名思义是为砚台研墨注水、添水的用具。查此器名,由来已久,南宋赵希鹄所著《洞天清录》一书中,即已出现“水滴”一词。该书中有“水滴辨”两则,其一言:“晋人水盂,余尝见长沙故官家有小铜器,形如桶,可容一合,号‘右军(王羲之)砚水盂’,其底内有‘永和’字,此必晋人贮水以添砚池者也。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这段记述实际上考证了“水盂”与“水滴”的区别,赵希鹄认为:晋代以来的“水盂”是研墨时一次性给砚池添水的用具,而后来出现的“水滴”则是随时给砚池少量滴水的工具,相比前人,南宋人更加精细化了。从“古人无水滴”之句,似乎可推测“水滴”这种文书用具很可能正是在南宋时期才出现的。类似的这种带吸管式水滴,还见于南宋吉州窑白地黑彩产品。

  清代寂园叟《陶雅》中说:“水丞,谓之水滴,又谓之蟾注。有蟾滴,有龟滴,皆水滴也。凡滴各有水管,安插于龟、蟾等物之背上,用时以食指按其管,吸水而注之于砚,故曰滴也,而又曰注也。”这段文字很好地解释了水滴吸管的用法,而“凡滴各有水管”一句似乎强调:“水滴”都带有吸管。

  从出土文物看,西晋时就已有青瓷蟾形水丞(有的称蛙形水盂),在瓷质蟾蜍背上有圆筒状孔,腹内中空,但笔者未见附带吸管的;另外,笔者也见过宋代青白瓷中有蛙形水注,但蛙背部无孔,也无吸管,水是从张开的蛙嘴中滴出的。不知这两类是否就是寂园叟所说的“蟾注”“蟾滴”,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水滴、砚滴,一个“滴”字诠释了水量之少,体现了古代文人在文房中研墨时的雅趣。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