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成钢:把作品留在龙湾,把感动留在家乡
“我在平阳的海边长大,是大海给了我力量和智慧。我熟悉大海,深爱大海。”这是曾成钢先生对家乡的描述。他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众人,给周围人留下了儒雅而安静、亲和而沉稳等美好印象。他出生于平阳,目前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
今日,“中国姿态·2017温州首届国际雕塑展”在龙湾启幕,曾成钢先生把他的作品《大禹治水》等留在龙湾,把感动留在家乡。
曾成钢
温籍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
作品立在中国姿态·黄石山雕塑公园
背后的意义与温州人精神不谋而合
在中国姿态·黄石山雕塑公园,高7米的《大禹治水》十分夺人眼球。曾成钢先生介绍,《大禹治水》从设计到制作完成历时三年,采用具象的表现形式,体现的是大禹治水的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在中国远古神话故事中,我找到了与温州人冒险精神相对应的精神,这个作品是我创作生涯中花费心血最大,耗时最多,也是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在此倾注我对故乡的无限深情。”
曾成钢先生认为,大禹骨子里一直涌动着“智慧”、“敢闯”、“坚持”的因子,一定要治好水患。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一个艺术家,就要有这种拼搏的精神,有对自己的事业和本民族真正的、深度的理解和使命感,这也恰恰符合温州精神。”曾成钢先生说。
近些年,龙湾在治水方面成绩显著,已经二度捧得全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荣誉——大禹鼎。大禹雕像立在中国姿态·龙湾黄石山雕塑公园,既显得相得益彰,又守护一方安澜。
雕塑是铸造灵魂的艺术
助力龙湾打造国际一流雕塑公园
雕塑是铸造灵魂的艺术,总是通过自身特殊的材料、生动的形式语言、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可触摸的形体和可体验的空间维度,以蕴含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不分季节,不论昼夜,默默地放射着艺术光华。在曾成钢先生看来,好的雕塑作品应该是语言鲜明,精神内涵丰富的作品,有风骨、有个性、有神采。
那么,今年的雕塑展和其他地方的雕塑展相比有什么不同?
曾成钢先生对此侃侃而谈,以“中国姿态”命名的雕塑公园,是中国雕塑学会“中国姿态”大展品牌国际化、空间化、立体化的升级。大展规划为双年展,与学会在美术馆内举办的“中国姿态大展”双年展时间上隔年交叉不重叠。
据了解,“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由中国雕塑学会于2008年创立,是目前国内唯一以“中国雕塑大展”命名的雕塑类展览,其专业性、学术性和前瞻性,昭示了中国雕塑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中国当代文化复兴的决心与专业使命。“当今的中国雕塑艺术是以何种姿态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是历史和现实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肩负起来的时代使命。”曾成钢先生说。
曾成钢先生透露,“中国姿态·2017首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从策划到完成雕塑安装历时5年。接下去,龙湾将此打造成为国际一流雕塑公园,努力把雕塑展办成具有全球影响的品牌文化项目。
心系家乡
建议温州要抓机遇,加强文化自身建设
曾成钢先生与雕塑结缘,要从大学说起。1977年,他从鳌江中学毕业,次年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当时一心想学绘画的他未能如愿,于是选择了雕塑专业,成为恢复高考后浙江美院雕塑系第一届学生。这个选择让他与雕塑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雕塑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曾成钢先生没有被繁复的课程难倒,凭借艺术上的天赋和温州人特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学业有成。
曾成钢先生的作品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其中很多形象来自于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如鲁智深、武松等。这些作品极具张力地屹立着,苍劲有力的纹理似乎在发出呐喊,让人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震撼。
这些年来,虽然身在外,但曾成钢先生无时无刻都心系家乡,他的作品除了落户中国姿态·龙湾黄石山雕塑公园外,其他多件作品也在家乡各地落户,比如在温州博物馆中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图》,苍南县矾山镇有朱程将军铜像等……曾成钢先生说,作为一个温州平阳人,只要家乡有需要,他会义不容辞地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做一份贡献!同时他也建议,温州应该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加快自身文化建设。
“中国姿态·黄石山雕塑公园使温州获得了一种更具现代性,具有国际化的文化表达方式,城市有了一种更为当代的文化载体。城市因经济繁荣而兴盛,因文化而久远不衰。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经济竞争上升到包括城市文化在内的综合竞争,文化在区域发展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曾成钢先生说。
记者:叶小西
摄影:叶晓东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