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中外石雕艺术的绥德“对话”

更新时间:2017-10-27 12:43:00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admin1 浏览量:534


格鲁吉亚艺术家伊万·兹斯卡泽伊在打磨他的《夏娃》。 


法国职业雕塑家安德烈·奈格伦介绍他的作品《四种感觉》的创作构想。 


石雕艺术大赛现场。 

“陕北工匠”石雕艺术大赛获奖作品。 

   本报记者 白亮 通讯员 王瑞平 张东红 
  国庆节前后的绥德县,虽然7月那场特大洪灾导致的“创伤”尚未抚平,但正在重建家园的城乡居民信心十足,四面八方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场具有“国际范儿”的石雕文化艺术盛宴精彩迭出。 
  9月29日至10月14日,“2017中国·绥德国际石雕文化艺术节”成功举行。16天的时间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秘鲁、新加坡、格鲁吉亚、意大利、捷克、保加利亚、韩国、罗马尼亚、奥地利、新西兰、法国等15个国家的雕塑艺术家和100余名本土石雕艺人,齐聚“中国石雕之乡”绥德县,进行了“上郡·天下名州”绥德国际石雕创作营和“陕北工匠”石雕艺术大赛两项活动,使本土石雕艺术和国际雕塑艺术在黄土地上激情“对话”、相得益彰。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在总结这次艺术节时所说:“中外雕塑创作在交流中碰撞,石雕艺术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与富有表现力的形式,成为沟通东西方最为形象、最具活力、最接地气的语言符号。” 
   一个高水平的国际石雕创作营 
  作为此次石雕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上郡·天下名州”绥德国际石雕创作营吸引了20名国际雕塑艺术家参加,他们每人都在艺术节期间完成了一件高水平的石雕作品,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记者先后两次探访位于绥德县城东南山坳里的创作营,每次都看到这些不同国籍的艺术家在紧张工作。现场飘飞的石头粉末,虽让他们不同的肤色都变得灰白,却使他们不同的想象通过石头表现得更加清晰。第二次去现场时,距艺术节闭幕只有3天时间了,尽管好多作品已精美呈现,但艺术家们都说还要继续雕刻、打磨。记者敬佩他们不凡的艺术气质,更敬佩他们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新西兰职业雕塑家斯蒂芬·伍德沃德说:“我们一直在创作,想到城里看一看都没时间。”他雕塑的作品是《希米舞》,通过一个轴心巧妙地将代表地球、水、火、风和空间的5件石雕串联起来。7吨重的材料,小孩都可转动,而一转动,就如同一个人在跳舞,完成着生命的庆典。 
  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艺术学院教了20多年绘画的艺术家伊万·兹斯卡泽伊说:“在绥德县住了半个月就像住在世外桃源一样,这里的饮食很丰富、很好吃,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夏娃》更多地采用具象手法,以装饰性元素点缀,通过被蛇诱惑的夏娃的形象,将人性与生命中的爱、美、道德和智慧展现出来。 
  秘鲁雕塑家帕博罗·雅克塔尤的作品《安迪斯古老土豆》,以抽象的五个土豆代表五大洲,圆圈象征时间永不停止,中部圆孔象征生命,表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主题。 
  而法国职业雕塑家安德烈·奈格伦的《四种感觉》、墨西哥职业雕塑家哈维耶·阿斯托加的《南极洲》、捷克雕塑家埃米尔·阿达麦克的《门神》、意大利雕塑家法布里奇欧·黛西的《联合》、罗马尼亚雕塑家尤金·皮特里的《生命河》、英国雕塑家约翰·阿特金的《扭曲》等作品虽然有的抽象,有的具象,但都表现了人类命运的深刻主题。可以说,20名雕塑家的作品都独具风格,各显神韵,代表了当今世界雕塑艺术的水平。 
  据悉,在绥德国际石雕创作营里完成的这20件大型石雕作品,将被绥德县政府永久收藏并免费展出。 
  一场激烈角逐的石雕艺术大赛 
  以绥德为中心的陕北石雕技艺历史悠久,从秦汉至今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2008年,绥德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石雕之乡”;2011年,绥德石雕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项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全县有120多家石雕企业、2000多名石雕从业人员,每年石雕产值达3亿多元。 
  为了充分展现源远流长的陕北石雕文化技艺,本次石雕文化艺术节上,组委会精心组织了“陕北工匠”石雕艺术大赛。 
  9月29日,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面对一块块事先准备好的石头,工匠们用传统的锤、錾等工具紧张地雕刻着。经过几个小时的粗刻、细雕、打磨,他们先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些石雕有些是传统的石狮、石鼓等形象,有些是创意独特的人物及其生产、生活场景,皆生动逼真、细腻传神。 
  事实上,除了集中展示的现场赛,为了广泛征集陕北优秀石雕艺术作品参赛,本次大赛从7月1日就开始了征稿赛,通过征稿赛、现场赛两种方式,先后共有120余名陕北工匠报名参加,他们用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精湛的石雕技艺,雕刻出100多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石雕作品。 
  经过组委会、艺委会专家组认真细致地评审,最终96件作品脱颖而出,7件获一等奖,14件获二等奖,21件获三等奖,54件获优秀奖。这些作品,不仅受到现场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让前来参加绥德国际石雕创作营的国际雕塑家们赞不绝口。 
   一次陕北石雕艺术与国际雕塑艺术的“对话” 
  “2017中国·绥德国际石雕文化艺术节”不仅展现了陕北民间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当今国际雕塑艺术的最新审美取向,更使两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对话”。 
  国际雕塑家们除了在创作营内与本土石雕艺人们交流合作外,还参观了陕北石雕遗存点,对陕北的石雕艺术感受颇深。 
  “看了汉画像石、万佛洞和石雕大赛的作品,我发现陕北的传统石雕作品技艺精湛、造型丰富、风格多样,让人十分喜欢。当然,如果这些工匠能有一些专业的学院派教育经历会更好一些。”格鲁吉亚雕塑家伊万·兹斯卡泽伊说。 
  法国雕塑家安德烈·奈格伦认为:“绥德本土石匠的技巧很高超,作品质量高,充满丰富的想象力。法国也有这样的石匠,但不像绥德这么多。他们不管是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都能到大学的雕塑专业上课,所以法国石匠是学院派,但他们往往自己不会创作,只会照现成的样子做。如果把绥德的石雕拿到法国展出,一定会非常成功。” 
  为了在创作中能够很好地交流切磋,每个参加国际石雕创作营的艺术家都配了两名本土石匠当助手。59岁的汪正斌已在绥德当了40年石匠,他在给新西兰职业雕塑家斯蒂芬·伍德沃德当了十多天助手后感慨:“人家的创意确实好,像这个作品,静止不动时是自然,一转动就是生命。”斯蒂芬·伍德沃德则说:“我们两个有时也因意见不合而争论,但到最后大多数是汪师傅赢了。所以,这个作品是我和汪师傅共同创作的。” 
  获得石雕大赛一等奖的石雕工匠鲍武文说:“石雕文化艺术节搭建了一个艺术交流平台,不仅让我学习了国际先进的雕塑理念,而且对整个陕北的石雕产业发展也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为了更新陕北石雕创作理念,培训石雕艺术人才,此次艺术节上,还成立了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石雕艺术研究会创作中心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并聘请多名著名雕塑家在当地担任石雕产业发展顾问。 
  绥德县县长姬跃飞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理念,我们将全力打造中华雄狮园、国家石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际石雕产业创意中心、中国石雕文化艺术名城,发现和培养石雕艺术大师和青年技师后备队伍,为石雕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有力支撑,让‘中国石雕之乡’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