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
有人认为中国古典绘画与雕塑是存在高度写实的,并拿去和西方相提并论,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反而觉得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基本都是在写意,即意向化,主观化,不完全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来描绘,就算是秦代的兵马俑,乍一看好像是高度写实,事实上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夸张与主观处理,论写实来讲,跟同时期的西方雕塑不是在一个层面。通俗点来说,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就等于是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尽管工笔画在形体的描绘上有精细化的表现,但本质上还是力求体现神,而往往忽略事物本身的自然结构,难道你能找出和李公鳞《五马图》一样的马来么?你能看见铁线描一样的衣服么?你能在生活中看见和国画中一样的兰花、蝴蝶、竹子么?但是我们可以从生活随意找到和西方的油画中一样的马、一样的花朵、一样的蝴蝶,因为他们就是严谨的按照自然规律来描绘的。
我们纵观西方雕塑史,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风格貌似也很多,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等,但是本质上还是一致的,那就是注重写实,注重理性的分析,这也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他们对雕塑的写实精神和技巧达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随便拿出一尊造像都堪称完美,从人体结构和人体力学等各种变化都无懈可击,绘画也是一样,我们来看看他的油画的写实程度就知道了,人家为了画好一个人体结构,是敢跑到墓地去解破尸体来研究的,比如说我们的达芬奇同学,他的纪录是30具,而如果让我们的顾恺之为了画好洛神赋图来干这活,那你还是打死他吧。
所以说,中国传统绘画雕塑是不存在高度写实的,反而是处处写意。恰恰是因为这一点,中国雕塑横空出世,让世界瞩目,为世界雕塑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中国雕塑中写意精神体现得最彻底的就是佛造像了,这一题材充分的展现了中国人的绘画精神和人文情怀。中国画重视淡、平、慢。能包含这些情绪的艺术,唯一只有佛造像,所以现在我们能看到如此精彩绝伦的佛造像,他们几乎代表了中国雕塑艺术的顶峰。
佛造像艺术是一门外来的艺术,是古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以古希腊、罗马式的装饰手法表现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题材,后来穿过帕米尔高原流传到我国新疆西南部地区,最后传入中原,为我国的绘画、雕刻等带来了异域风韵。但是佛教艺术几乎在中国内地的深入之后就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国是一个奇怪的国度,似乎任何艺术形式传到中国就会被同化、融解和改造,那时候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已经完全具备改造印度和中亚造像艺术的能力,比如说我们的龙门石窟,相比云冈石窟而言就充满着东方神韵了。比如说思惟菩萨,在古印度是没有这个造像种类的,这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的原创,这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吸纳能力与创新水准。
虽然佛造像的源头是印度甚至是希腊,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雕塑就低一筹,恰恰相反,世界雕塑史因为佛造像艺术传入中国而盛开了一朵光辉夺目的奇葩,中国的雕塑不仅完全脱离了西方式的雕塑观念,而且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以及自己对形体的处理方式。
中国雕塑注重营造意向,这正是绘画艺术的引导作用,中国画里所有的线条结构都是经过主观意向化处理,以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完全写意就不用说了,就算是工笔画也同样是主观化处理,例如那些花朵的线条,那些竹叶的线描,那些石头的结构处理,无一不是心中意向为主,外像为辅,这一点在雕塑身上也一样,规则是相通的。所有的雕塑,我们几乎都可以在绘画里找到原型,有的甚至直接就是从画里搬出来一样,简和繁的安排、疏与密的处理、线条的抑扬顿挫等等,无一不是遵循中国画里的法则。
我们看到昭陵六骏,这些马的线条感和比例的处理,然后再对比一下绘画语言的表现,几乎都是一样的;再来看看那个著名的响堂山的佛手,每一个指节的线条都跟毛笔画出来的一样;还有很多佛像衣纹的处理,每一个褶皱的安排都是经由主观改造过的,和画中一模一样,那些饱含宏大智慧的佛造像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表现方式而最终达到了形神合一的超然地步。
什么叫做以刀代笔呢?我想,不仅仅是形容古人刀功的熟练程度吧,更重要的是说明中国的雕塑就像用笔画出来的一样,充满中国精神的东方韵味,只不过工具是用刀而已。
对于雕塑史来说,这完全是一种突破性的手法和高度的表现形式。当我们在欣赏一尊中国雕塑时,往往会感受到深厚的中国情怀,那是一种恒古以来的亲切感,似乎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在前世见过,很多人在观看佛像时都能感受到那种祥和,以及无边浩荡的佛恩,而永远不会去关注佛像的身体结构合不合理,脸部比例是否失调。他似乎就是那样才是合理的,才是最自然的,尽管有时候甚至看起来不美,不雅,不巧,但是他确实合理得不能再合理了。形式已经不重要,我们能穿过这些形式直达内心,这正是花非花、物非物的道理,这就是中国雕塑的魅力,这就是真正的写意情怀,这才是美到高处的大境界。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