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初,刘开渠在成都的工作室中
王子云1934年在巴黎工作室对模特写生
陈云岗
一、刘开渠与王子云
公元1918年,14岁的刘开渠在今属安徽萧县的高等小学中,被时任美术教师的王子云先生发现, 发现他具有较为优异的绘画天资,遂举荐他去报考成立不久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并为他向县府申请了两年的“萧县学生留外贷金”。两年后,少年刘开渠终于凑齐了前往北京的路费,顺利进入国立美校学习绘画。
刘开渠少年身世悲苦。他对绘画艺术的热爱,正缘自他的缺少父母之爱的童年时期, 环境悲寂, 最生幻想与憧憬;心灵寄托, 也最需移情他物。所以,他所迸发出的用笔去描绘景物的“天分”,便带有着更为强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种天分的崭露与被王子云先生慧眼识英所欣赏、所举荐,也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因为刘开渠先生、王子云先生共同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中两位影响了中国美术教育、中国雕塑艺术研究的最为著名的人物。
刘开渠与王子云属同乡,且共同属于上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共同学习、教授美术的先驱人物。但从经历上,王子云先生是刘开渠从事美术事业的引路者与举荐者。二人有许多共同点与相似处。
经历上,二人都是由学习西洋美术入手学习绘画,而最终又都转入对雕塑的学习与研究。虽然,刘开渠的美术资历浅于王子云,但他由于蔡元培先生的提携,赴法学习雕塑却早于王子云先生两年,即1928年以“驻外著作员”身份赴法,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专习雕塑专业。王子云先生则于1930年赴法,而王先生甫抵法国所学则是油画专业。
在二人共同转向雕塑的兴趣上,都是因为接触到中国古代雕塑而产生的。刘开渠先生是早年偶然看到云冈石窟的照片,而觉得绘画的平面表现力不足以表现更具有分量的情感。而王子云先生则是到了欧洲之后,在冶游各国博物馆、尤其是陈列着来自中国的历代雕塑的博物馆时,使他深受刺激,如此至宝,散落国外!遂转学雕塑。
刘开渠与王子云二先生虽共同浸学于法国及欧洲的造型体系中,但不同的缘由又导致他们的志向、归宿大相径庭。简言之,刘开渠先生终生未放弃以雕塑艺术创作作为毕生的艺术道路;而王子云先生则是选择了放弃艺术创作(包括绘画与雕塑创作),而专事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考察与研究。
王子云1953年与专家考察组考察新疆,在昭苏县小红海石雕前
王子云1940年率西北文物考察团在西安法华寺塔进行翻制工作
王子云 1934于法国学习雕塑习作
刘开渠 1934年 杭州
在个人成就上,刘开渠塑造了大量作品,而尤以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为人生最大亮点;王子云则是以组建西北文物考察团,率队在大西北进行了持续四年之久的考察、记录、复制、写生等活动,终于造就出中国首部《中国雕塑艺术史》为最卓之功!
在人生道路上,刘先生有着数十年身兼政务的履历,而王先生则穷经皓首地坐逝于书桌之上。
总之,作为共同从徐州萧县走出的两位世纪人物,皆为中国现代雕塑事业鞠躬尽瘁,留下了丰厚无比的精神成果。
二、刘开渠作品之“民国样式”
据有关资料显示,刘开渠先生一生刻苦努力、勤奋创作,留下作品也大为可观。由于数十年间的政务在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将更充分的时间用于创作,但这位勤奋的雕塑家,自从接触了雕塑之后,便进行了持续一生的创作活动。其艺术活动及风格特点大致如下。
一是持续时间长。资料显示,他从在法国学习雕塑之始,便尝试着将自己曾经画过的《流民图》做成浮雕。由此时的1929年始,直至1980年代的60余年间。他的艺术创作始终未曾中断。
二是人物肖像创作是刘开渠先生主要创作题材。刘开渠及与他同时期的诸多雕塑家们所共处的一个世纪内,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变革剧烈、民族灾难最为深重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必然涌现出了无数的为民族大义而英勇献身的历史人物。而在欧洲学习期间,刘开渠学习、观览了大量的欧洲历代讴歌优秀英雄人物纪念肖像的范例,无疑也由此培养了作者的爱国情怀,焕发出以雕塑手段为仁人志士立像纪念的创作冲动与愿望。所以,当他归国后,便接受委托,为川军抗日名将王铭章塑造铜像,以寄托他对民族英雄致以歌颂、致敬的深厚情感。藉此始,先后又为纪念川军《抗日阵亡将士无名英雄》、《淞沪抗战阵亡将士像》等塑造铜像......,并先后有《孙中山像》、《蔡元培像》、《鲁迅像》、《李家钰骑马像》、《饶国华像》、《蒋介石像》等等,直至《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以及到1989年为诗人李劼人的雕像等等。名副其实地用雕塑讴歌了近一个世纪的优秀人物。
《蔡元培坐像》石膏,138cm×195cm×270cm1987年创作于北京(1988年立于上海静安公园)
《鲁迅头像》1947年创作与上海
三是以抗战时期纪念性肖像为主。刘开渠先生归国后,就一直颠沛于战时的后方,坚持与时局同呼吸、共命运。前方战士奋力抛头颅洒热血,而刘开渠就不断地承揽着为诸多抗战将领们致敬塑像的活动。无论是纪念淞沪会战,还是川军抗日的纪念群体性的塑像,或是为著名战时将领们的个人塑像等等,都是以纪念、肃穆的方式(这涉及到作品的构图、手法与技巧运用)加以充分地表现。
四是歌颂普通民众、寄托和平愿望。刘开渠先生在进行了大量的纪念性人物肖像之余,仍站在普通民众角度进行创作,最著名者乃是《农工之家》(1945年)。
在作品中,刘开渠似乎完全以田园诗般的情怀,描绘了一幅既有男耕女织、又丰衣足食的理想图景。作品横构图,圣母般的一位农妇居中高坐,怀抱婴儿,另有儿女一双相环绕;左有另组老者闲坐,右有持锤壮年男子陶醉在侧。再右则是纺织图。画面背景则是一派农耕场景。作品手法无疑是吸收了欧洲类似作品的处理手法,主要人物几乎是圆雕体量,渐次减薄压缩,融于背景而变为浅浮雕。从作品名称《农工之家》及构图处理看,都可看出该作品中,作者将“农妇-母亲-哺乳者”置于了非常重要之位置。她高大突出,甚至连同场景的比例都有意识地加以强化!一方面是歌颂了母性的伟大与神圣,抒发了作者对社会愿景的追求与渴望,另方面也是内心深处,隐约地对自己祖母与母亲在自己成长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迹的反映(据资料:由于刘父性格暴淚,母亲精神一度失常,惟凭祖母小心呵护,才使刘开渠顺利成长)。所以,通过此作品颂扬女性的伟大与母爱的胸怀,应该是此作的动因之一。
《支援前线》(局部)
此外,另具重大历史价值的作品即是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做之《支援前线》、《胜利渡长江》、《欢迎解放军》三块浮雕。其后,数十年来,刘先生更多地仍是以人物肖像创作为主。计有作品《李劼人胸像》、《孙律初像》、《梅兰芳像》、《周恩来像》、《项英立像》等等。
三、刘开渠先生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刘开渠先生的艺术风格,始终与他同时期(即民国初期)那一代雕塑家们的作品风格基本一致。即始终坚持写实手法,造型严谨,作风朴实。具有肃穆感。尤其是早期的对抗日英烈的纪念像,塑造得扎实厚重,写实中不乏概括,庄重中不乏生动,显示了其对雕塑技巧的收放自如的驾驭能力。
刘开渠先生同样如此,他在许多肖像中,如“蔡元培像”、“蒋介石像”等,其人物形体的概括之坚实,变化之微妙,乃至表现内涵之充分,都属他艺术创作中的精品。另如他的大型浮雕作品《农工之家》、《支援前线》、《胜利渡长江》等等,都有他吸收中国长卷绘画中的意向手法,通过人物的组合分割、聚散、勾连等,首先使画面中能够建构起一种充满气韵的生动性与生命力,从而使作品更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但构图布局上也吸收了西方古典建筑中水平立面与窿起式穹顶的庄严、稳重感的视觉样式,同时也吸收了金字塔式的构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变更,从而使他的浮雕作品具有了个人风格。
刘开渠先生的几件大型浮雕,有着共同的特点,人物起伏大,凸起高,空间层次多,人物形体饱满,注重人物本身的表现力,不太在画面中安排过于装饰的效果。在其圆雕作品中,他同样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塑中塑造手法, 单纯微妙,突出重点特征,控制形体特征,表现精神特征,从而使他的作品,连同其他同时期的雕塑家们的作品,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共同特征:严谨、质朴、完整、概括。
刘开渠1955年《胜利渡长江》(局部)(渡江战士)
《农工之家》局部之一
四、热爱祖国,共赴时艰
此外,从社会因素层面看,民国时期学成归国的雕塑家们还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身陷灾难的祖国,与自身身在境外同时看到的欧洲雕塑与流失海外的中国雕塑艺术时,共同激发了留欧艺术学子们对祖国艺术的再认识的热情。例如刘开渠、王子云等先生,都是祖国、民族危急时刻,义不容辞地返回祖国,以满腔热忱而投身到与民族文化保护,讴歌鼓舞当代时局振兴的时潮之中。并藉此转身,立足专业,以或吸收,或研究、或创作的方式,向当时的中国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也向传统雕塑艺术中吸取精髓与手法,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
刘开渠先生始终是一位不仅勤于创作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富有敬业精神的教育家与艺术机构的创办家。他的丰富的艺术创作与任职的履历变化,即说明了刘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国雕塑艺术事业努力奋斗的一生。
2014年9月2日草拟于京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