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当世界当代公共雕塑遇到技术

更新时间:2016-05-10 09:37:00 来源:美术报 编辑:和淑洁 浏览量:1058

001.jpg

布鲁斯·比斯利 回旋曲之一 宽488cm 不锈钢 2013

布鲁斯·比斯利(Bruce Beasley)1939年出生于洛杉矶,堪称当代西方雕塑界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1957年比斯利考入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两年后转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那里有全美最好的雕塑专业。毕业后,比斯利与美国著名的陶艺家彼德·沃克斯(Peter Voulkos)联手创建了陶艺工作坊。在科学领域,尤其在机械技术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与创作能力,他从小就喜欢干修修补补的活,十几岁就学会了修配汽车技术,比斯利对工业材料具有敏锐感觉与把控能力。比斯利数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创新逐渐获得公众的认同与赞誉,并获得了国内、国际各类重大奖项。继亨利·摩尔、大卫·史密斯之后,比斯利可算是当今最多产、多能的雕塑艺术家。

比斯利早期的雕塑主要用铸铁焊接的方法。上世纪60年代,他在奥克兰买了一座破旧的仓库大楼,并将它改造成了一个代工厂和生活区,这时期,比斯利使用的金属材料几乎都来自于废品收购站的工业废料。经过重新组装的材料,再配上底座,于是旧貌换新颜,成了他早期金属雕塑的主要特色。若细细打量,人们会发现这些雕塑组件中的钢杆、阀门、螺帽以及形状各异的混凝土仍然依稀可辨。比斯利还将那些大钢管锯开,形成一个个椭圆,再将钢管弯成弧形,让两端翘起,加上焊接工艺。于是,普普通通的旧钢管在比斯利的奇思妙想和精湛技术的作用下,变成了广受大众喜爱的艺术作品。比斯利21岁时就与毕加索、杜尚、劳森伯格、史密斯等艺术大师共同参加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具有开创意义的“集合艺术展”(Assemblage)。展后,他参展的其中一件焊接作品被收藏,成为该馆有史以来作品被收藏的最年轻艺术家。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他开始转向新媒体数字技术、尝试铸造丙烯酸等新型材料。直至十多年后,随着材料工艺技术的不断出新,作品的不断问世,比斯利常常被邀请接受大型公共雕塑项目。

20世纪60年代末,比斯利开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形转变为非欧曲面构成的多种可能性,采用大型透明亚克力铸造技术,寻找出用透明材料创作多边形雕塑的新方法。产生了一批用透明亚克力浇铸而成的作品,其中包括《可丽卡泰特》(1968年)《光立方》(1969年)和《三角》(1970年)。这些作品光折射性能好,材料熔融、透光的特质给人以崭新的视觉效果。1968年,比斯利成功地研制出浇铸压克力的透明雕塑,这在当时来说,被雕塑界认为是媒材方式新的突破。从此,比斯利名声鹊起。同一年,加利福尼亚州政府邀请比斯利参加纪念碑雕塑的竞标。最终他的浇铸压克力多边形雕塑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在科技、艺术领域引发强烈的反响,人们被他的透明美学样式所醉迷。同时,也引起了了海底探险组织的关注与探讨,并寻求比斯利的合作。经过反复研制,比斯利最终利用树脂塑造技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全透明的深海观测器,用来搜寻“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遗骸,成为迄今为止艺术家介入科技领域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20世纪80年代,比斯利又重新采用不锈钢、铜、铝等金属材料,为美国各州创作了一系列大型公共雕塑,其中包括焊接难度极大的立方体交互的多面体青铜雕塑,比斯利将3D立体空间设计程序引入雕塑建模领域,他是最早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雕塑家之一,比斯利修改了三维计算机固体建模系统的可视化。无论用怎样的技术、方法去做雕塑,比斯利都认为,他所有的雕塑都是逐渐捏出来的,在最终的形态成立之前,雕塑家并不能确定作品合适安置在什么场合。对此,比斯利反复思考雕塑中的触觉、视觉与环境的关系,他强调,雕塑的触觉感可以由视觉来完成。因此,相比其他技术,比斯利更加热衷于计算机设计,他用3D打印来制作雕塑作品。从构思到造型,再到各种参数的计算与执行,整个制作的全过程艺术家似乎不用动手,所有流程都由计算机完成。2012年伦敦穿山甲画廊(Pangolin gallery)为比斯利举办了电脑3D雕塑个展,呈现了数字时代立方结构雕塑的简洁、美丽与时代感。比斯利对晶体、分子结构或骨头的组成结构特别感兴趣。他根据最简单的立体结构,如立方体、立方柱,或块状组合,构建起与环境的某种关系。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雕塑公园都有比斯利的作品,在那里与奥林匹克精神共荣、共存。2010年,比斯利又为上海世博会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不锈钢雕塑。

比斯利认为艺术家应该以最大限度的自由去拓展新的表现形式,他的金属焊接雕塑和透明材料雕塑,两者的媒材语言存在极大的差异。那种将单纯的不锈钢单元组合在一起的有力形态,以随机和不确定的形式向外延展,向空间延伸。比斯利将事物简化成纯粹的几何体,隐去自己的个性,使作品更加非人格化、客观化,以达到最大程度展现不锈钢材质自身魅力的目的,让不锈钢材质用最纯粹的语言说话,将话语权完全交给了材料。而作品的切割、焊接、铸造、锻打、打磨、抛光以及上锈等技术,其本身就能够使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和材质美得以充分的彰显。而透明材料因其视觉上的透明性,在消隐自身的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特质,这一属性在空间上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重塑了形象的内外关系,决定了作品内部结构在视觉上的直接可读性,重新阐述了雕塑的空间关系。观众的视线可以通过雕塑的表面反射回来,获得形态图像,更能穿透表面,进入雕塑内部,获得更多的信息。比斯利选择利用树脂本身的自由感来塑造物体,可以让各种造型与空间纠缠在一起。他要使环绕着它们的空间成为雕塑的组成部分。

比斯利使用立方体就像作曲家使用单独的音符组成音乐。单独的立方体对于他来说是乏味和不传达情感的,就像单独的音符不能构成音乐一样。但如果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立方体相互交接的节奏和韵律就会形成某种令人感动的东西。

比斯利采用非传统的媒介和手法,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寻求雕塑艺术自身的突破和发展。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在当代语境下,雕塑新媒材的发现与发展与艺术和科学关系越来越密切,比斯利所研发的技术能够为他的创作带来无限的可能性。譬如:透明树脂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了晶莹剔透的梦幻效果,激光着色,利用超短高强激光脉冲处理金属,导致金属表面发生变化,形成了呈单色或彩色丰富调子与质感。

比斯利在47年的漫长艺术生涯中有三个重要的展览。第一个是196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集合艺术”展,他第一次与大牌艺术家参展、交流;他的作品《树屋》采用输水管道残片拼接而成,其趣味、意味令人遐想;第二个展是1963年的“巴黎双年展”,首次参加国际展,就赢得了大奖。最后一个是在2005年,奥克兰博物馆为比斯利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举办了作品回顾展,回顾了比斯利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对雕塑媒材方式的不断创新与贡献。除此之外,比斯利的雕塑还被数十家世界知名的艺术博物馆所收藏,其中包括: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博物馆,巴黎现代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来源:美术报 朱鸽翔(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评论

  • 薇薇 2019-07-09 16:35:40
    比邻三维3D打印 材料光敏树脂,可做白板件、高韧性件、耐高温件,透明件,半透明件。覆膜,德国红蜡 ,,黄色材料 黑白色尼龙,广泛应用于建筑疗,航空,设计,工艺品,雕塑,玩具,工业设计等等. 价格合理,期待你的合作。 欢迎新老客户来图报价Q :2881922416 18150600718(同微信号)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