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丹青往事

更新时间:2016-05-10 09:33:00 来源:郭心聪 作者:郭心聪 编辑:和淑洁 浏览量:1406

张绍良先生今年九十高寿,打算在五月的寿诞之际做个人画展,真是双喜临门的大好之事,可喜可贺。做为艺界晚辈,由衷地为张老高兴。张老真是潍坊美术界的寿星,桃李累累,德高望重,为潍坊艺术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耄耋之年,笔耕不辍,实为我辈之楷模。

前些日子,董淼来电话说张老嘱我为他在展览期间出版的画集写点东西,因我自知才疏资浅,恐不胜重托。犹豫再三,又怕辜负了尊长的一番盛意,只能勉力为之了。  

说起来我认识张绍良先生近40年了。1977年的夏天,我和王珂(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高中毕业后在潍坊市文工团(现潍坊歌舞团)帮忙画舞台布景,说是帮忙,其实一半是帮忙,一半是学习,因为我们对舞台美术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整天在文工团美工杜方源老师的安排与指导下用大刷子像是刷墙一样在硕大的布景上涂着颜色。在一起“刷墙”的还有张美源,高考之后我们成了同窗好友。他那时已经招工在人民剧院,刚刚调到文工团做美工。他是正式工,我和王珂是临时工,我们两个干了不到俩月就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安丘当新型农民去了。

当时文工团正在排练歌剧《江姐》。因该剧的故事发生在全国即将解放的山城重庆,所以该剧的舞台美术也很有看点:朝天门码头,嘉陵江畔,夜色的山城,渣滓洞的牢房,杨二嫂的茶馆,高大的榕树等。其中所有布景的精彩程度莫过于杨二嫂茶馆旁边的大榕树。另外就《江》剧的整场戏来说也数有大榕树的这场戏最好看,于是杜老师请来了曾经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做过舞美工作的张绍良老师来画这场重中之重的舞台美术布景。由此缘故,我们有幸认识了张绍良老师并亲眼目睹了张老师所画大榕树布景的全过程。这对我们来说真是难得的好机会,因为那时候我们正如饥似渴地沉迷于画画,经常是没有章法的胡乱画着,只要见到有老师作画我们就会认真的看,细心的学。曾经看过好多老师作画,如张建时,于衍堂,谭沛,张洪祥,张宏宾,沈学仁等诸位老师。后来还看过潘连三老师做雕塑。真正是“国油版雕年连宣”,看见什么学什么。有老师学老师,没有老师就自己随便瞎画。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着各种的艺术营养。

张老师曾为长影厂搞过舞台美术,七十年代电影是人人喜欢看且又颇感神秘的东西,所以能够有机会天天看张老师画舞台美术布景,这对我们这些正在学画的“艺术青年”来说真是求之不得。我们每天拿着工资看张老师作画,这在当时的同辈画友们看来那真是令人无比羡慕的事情。抽空我们还悄悄地溜到文工团的排练厅—和平剧院,坐在台下看演员们排戏,导演给演员说戏。由于《江姐》属歌剧,主演与其他的配角们经常是反复地练习唱段,好多的选段时间长了我们也会哼哼了。王珂最擅唱,唱的很有感觉,时常情不自禁地唱《江姐》选段。当时还有个临时工叫“假金晓”(我和王珂给他起的外号,只因他酷似一个叫金晓的同学)的常常见到王珂高兴地唱歌时就提醒他:“这是文工团啊吭”,于是王珂的歌声就会戛然而止。但过后他还会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美源兄不擅唱,自始至终就会哼哼一两句还基本不在调上。但源兄的人缘非常好,特别是女人缘。有一次美源因工作的事愀了(潍坊土语“恼”的意思,发“侨”音)杜老师,正赶上团里分西瓜吃,美源气的(生气)不稀吃,这时候好多女演员都说话向着美源,有一位漂亮的女演员还捧着一块西瓜给源兄送过去。这就是率真性直的张美源的女人缘,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也是因了这率真性直的性格,女人们在他那里可以不设防,堪称“妇女之友”。

扯远了,还得回过头来再聊正题。

张绍良老师早年毕业于青岛艺专,学过西洋画,尤其是水彩画,深得著名水彩画名家吕品先生的真传。中国画更有郭味渠先生的嫡传亲授。因而张老师乃是集中西艺术于一身且涉猎广泛的艺术大家。

当年张老师在文工团画的那棵约有六七米高的大榕树至今依然清晰地存储在我的脑海里,绘画的手法当然是偏重西洋画的。想那时张老师大概有50岁的样子,看上去很有修养,温文尔雅,举止言谈颇有名门望族之遗风。那时的张老师正值年富力强的大好时光,画幅再大也难不住他。他把画笔(刷子)绑在长长的木棍上,绘画颜料用分别盛着各种颜色的洗脸盆摆了一地。他双手握“笔”,时而大刀阔斧,时而小心翼翼,时而眯上眼睛细看,时而退出距离远观,那阵势看着煞是新鲜和过瘾。张老师面对巨幅大画自始至终不慌不忙地画着,从起草勾勒大榕树的轮廓,到大致强调明暗关系,再到着色以及深入刻画,几天的工夫一棵枝繁叶茂且十分逼真的大榕树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后来《江》剧在当时的人民剧院公演的时候,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大榕树前面的硬景是杨二嫂的茶馆,剧中各色人等的角色如巧嘴的杨二嫂,木讷的蒋对章,军统的小特务,喝茶的乡梓众人等等,在大榕树下唱念对白走台踱步,演绎着《江》剧中最有趣的片段。从舞台下远远地观看那棵大榕树更是让人觉得十分的精彩,就像一棵活生生的大榕树长在舞台上,有力的衬托了人物剧情。使得戏剧与舞美珠连璧合,相得益彰。真是让人不得不钦佩张绍良老师精湛的舞台美术技艺。

往事如云烟,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想起那些学画的岁月和在学画路上所遇到的老师,总感觉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一笔财富。每每忆及,心存感恩。

张绍良先生的主业是美术教育。从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及工艺美术学校再到昌潍师专的美术系(现在的潍坊学院美术学院,当年的美术系就是张老组建创办的),几十年来,他甘为人梯,直接间接地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光我所知道和认识的张绍良先生的学生就有很多,有的现在已经是全国知名画家了。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时振华了,从《远山的呼唤》获得全国奥运美展一等奖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在各类画展连获大奖。现为首都师大高研班执行导师的振华兄集各家所长与“潍县画派”熔于一炉,正在遵循着张绍良先生的为师之道,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地教授着他的弟子。

张绍良先生有成就的学生不在少数,在此就不一一提及了。我无缘做先生的入室弟子,但分明从先生那里学了不少的东西。

张绍良先生是“潍县画派”的执着守望者和承上启下的传承人。他的画于朴实.恬淡.静谧.空灵中蕴含着深厚的功力,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特有的艺术韵味。是多年的修养.沉淀.感悟后的真情流露。正可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2016年3月写于潍坊

2016年4月修改于北京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