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立足本土、重在当代的湖北美术馆

更新时间:2016-03-24 14:12:00 来源:傅中望 作者:傅中望 编辑:路旭霞 浏览量:591

一座城市可以拥有无限多的面孔,或者说,同一副面孔拥有无限多的表情,因为每个居住者都有自己的心理图景,一座完美的城市应该拥有无限生动的细节,可以让居住其中的人都拥有细致、生动的回忆片断。

——卡尔维诺

我们正迎来一个美术馆时代,美术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它在构建城市文化生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美术馆建设热潮的情况下。应该说,湖北美术馆是在美术馆建设新一轮热潮到来之际,抓住机遇,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2007年,湖北美术馆于武汉东湖畔落成,“八艺节”随即在湖北美术馆隆重开幕,由此揭开了湖北美术馆的神秘面纱。湖北省几代艺术家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此后,伴随着开馆展后的系列活动,湖北美术馆做得风生水起,一时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探寻湖北美术馆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明确的办馆理念和工作思路、一流的文化设施、优秀的工作团队,带有原创性、自主性和差异性的高品质展览,带有地域美术史属理性质的收藏及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充满人性化色彩的公共教育活动,则是其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因素。

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湖北美术馆的落成,体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前瞻性眼光。湖北美术馆的建成,无疑是全省文化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一步,也为构建城市精神文明、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建立城市文明窗口发挥了重要作用,更说明了中部崛起的文化战略,这不仅体现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更能带动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增进国际、国内的文化交流,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充分展示其才华的舞台,更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居之地。

明确的办馆方向和工作思路

湖北美术馆有着明确的办馆方向和工作思路,其办馆理念是:“立足本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传播美术精品,推进艺术创新”;办馆宗旨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办馆思路是:“搭建一个平台,塑造一块品牌,培养一批人才”;湖北美术馆办馆特色:一是树立湖北美术发展脉络,收藏、展示和研究湖北地区代表性美术作品,彰显荆风楚韵;二是建立国际漆艺术交流平台,促进大漆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再创漆艺术辉煌。

一流的文化设施

湖北美术馆原名湖北省艺术馆,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直属湖北省文化厅主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集展览、收藏、研究、教育、交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是展示美术创作成果、收藏美术作品、开展学术研讨、普及审美教育、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学术平台,担负着推动区域美术发展、提高公众审美素养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湖北美术馆于2007年10月9日竣工试运营,同年11月6日正式开馆,2009年11月30日率先免费开放,2010年7月16日获准更名。

湖北美术馆现设馆长一名、党支部书记兼副馆长一名、艺术总监一名,下设7部1室,即策划推广部、典藏部、学术研究部、事业发展部、展览陈列部、公共教育部、物业安保部和美术馆办公室。全馆干部、员工45人,其中,受过专业教育的在编员工占员工总数的90%以上。另外,选聘资深艺术家、理论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作为湖北美术馆收藏、研究、策展和其他业务活动的自寻审议机构。

湖北美术馆占地面积15318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主体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功能区主要设施分为:公众非藏品区,拥有公共大厅、总服务台、贵宾厅、艺术交流中心、美术培训中心、露天休闲广场、艺术书吧、艺术圈、学术报告厅、咖啡厅、西餐厅和电影院;公众藏品区,共有10个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展线总长1200米,另有雕塑长廊1200平方米;非公众非藏品区主要是办公区;非公众藏品区,包括典藏画库、摄影室、修复室等。按照动静分区的原则,清晰划分以上设施,画库、办公区、展厅等集中在东侧,远离喧嚣的道路;学术报告厅和公共大厅布置在西侧,紧邻道路,便于人流出入。馆内配备有中央空调系统、恒温恒湿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先进设施。

湖北美术馆用“好展览、精收藏、深研究、好活动、严管理”说话,成效显著,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表彰,受到媒体和观众好评,树立了良好口碑。

完善的工作制度

对于一个美术馆来说,制度建设是立馆之本,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美术馆工作就无从展开,有了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也不利于美术馆长远发展。基于此,湖北美术馆在开馆之初就着手建章立制,坚持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现行有效规章制度共计100多项,涵盖党团工妇、行政、安保、人事、财务、策展、收藏等各个方面。

根据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本馆实行全员聘用制,馆内充满了青春和活力;试行副主任以下全员竞聘,使得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明文规定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了完善的组织结构。

财务管理方面,我们在政府拨款之外主动寻求社会捐赠和赞助;压缩行政事务性开支,将有限的资金向收藏工作倾斜,每年有固定的常规收藏经费;所有业务支出由部门提出费用计划,主管会计审核,报分管领导批准,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规程。

为了保障藏品、展品的安全,美术馆建立了一系列安全防范系统,既有配置齐全的安全保卫机构,素质高、业务精的工作人员;更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如交接班制度、藏品等级及出入库制度。美术馆还配备了红外线自动报警系统等监控设备,建立了停电、消防、防抢防盗、防控防爆、夜间突发事件5项应急预案;各种设备不仅有专人管理,而且定期检查、维修、更新、补充。自开馆以来,没有出现一例重大安全事故。作为湖北省、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在创建精神文明单位的工作中,湖北美术馆各项工作指标完成也走在了前列。

优秀的工作团队

湖北美术馆正式编制不足10人,聘用人员以年轻人为主,他们阳光灿烂、敢作敢为,已成为美术馆的主体力量和生力军。为了有效开展工作,还引入人才招聘机制,加强岗位培训,定编定岗,精简高效,这在全国美术馆队伍建设中是少见的。湖北美术馆人员虽少,但工作效率高、团队精神强,全馆强调一个“合”字,美术馆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始终充溢着一种青春的激情与温馨的浪漫。为提高全馆员工业务水平,以2009年为例,仅一年就制定并出台了70多项规章制度,确定两个月一次的“学习交流日”活动,组织了“美术馆工作讲座”、“财物规范知识讲座”、“职业礼仪培训”、“好书伴我行”等活动。全年举办展览24个,展出作品3263件,展期274天,观众达30多万人。其中,自主策划展览16个、承办展览6个、引进展览2个,是湖北美术馆建馆以来展览质量最高、展出作品最多、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年、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没有团队的合作精神,很难想象能完成如此高密度的展览计划,特别是展览档期短、时间紧,各部门既有分工、又能密切合作。健全的工作制度、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是美术馆得以成功走到今天的关键。工作人员少、工作环节少,但工作效率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营造员工以责任为先、团队合作为上、工作以效率为主的工作氛围,是一个优秀团队的关键。

1.项目责任制

项目责任制是湖北美术馆的成功经验之一。不仅做到展览、项目专人负责,而且把该项目负责到底。从展览方案的提出到编制预算方案,从开幕式、研讨会议程到嘉宾接待,从交通、安全岛展览、收藏,从学术讲座到公共教育及媒体宣传,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湖北美术馆工作人员的汗水,每一次展览都体现出湖北美术馆的合作精神。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把“最佳组织工作奖”和“突出贡献奖”授予了湖北美术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评委们普遍认为,湖北美术馆的评选工作是组织和接待服务最好的一次。油画展评委会主任靳尚谊曾谈到:“在这届全国美展作品评选中,湖北武汉的筹备工作做得很好,是我近二三十年来感受最好的一次。”

2.领先的展览布置方式,率先推出3D虚拟布展技术

在展览布置方面,湖北美术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努力走在时代前列,以往的展览布置往往是把作品往展厅一堆,重复劳动多、布展效率低,对展览效果缺乏有效预知。湖北美术馆在每次展览前都预先进行3D虚拟布展,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而且又能高效快捷地完成布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体现出湖北美术馆与时俱进的胸襟。

3.画库与收藏并举

画库与收藏工作室美术馆的重中之重。看一个美术馆重要与否,有没有一流的画库、有没有一流的收藏是非常重要的。画库的资金、设备、条件,是一个美术馆的硬实力;而有重要的、丰富的藏品,则构成了一个美术馆的软实力,只有软硬兼举、并重,一个美术馆才能成为重要的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敢于在画库建设上大投入,充足存画空间,恒温、恒湿系统的建立,每年递增的收藏资金,创造了湖北美术馆步入一流美术馆的必备条件。

原创性、自主性、差异性的学术展览

湖北美术馆希望用高品质的展览和收藏不断做大、做强。没有展览的美术馆就是一个空壳,有了展览没有高品质的收藏就只能停留在展览馆的层面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湖北美术馆的展览和收藏在保持原创性、自主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立足湖北本土美术史的梳理,努力营造品牌展览,搭建国际漆艺交流平台,促进大漆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力图再创漆艺的辉煌。

以立足湖北本土美术发展史为主,“回顾与展望”系列展已成为了湖北美术馆的一个品牌展览,举办了“回顾与展望——湖北版画展”、“回顾与展望——湖北水彩画展”、“回顾与展望——湖北雕塑展”、“回顾与展望——湖北中国画展”、“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展”。分门别类地对湖北省20世纪的美术发展史进行梳理,对艺术思潮、风格流派、重要个案进行充分挖掘、收集、整理、研究,探索湖北美术在20世纪中国美术多元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这些展览不仅带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更具有学术深度和区域优势。在“回顾与展望”系列展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固定陈列展”。同时,湖北美术馆还展开了20世纪湖北美术大事记及口述史的录音整理、存档等工作,更赋予这些展览以强烈的研究性和史料价值。“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举办,既具有全球化视野,又体现了湖北美术馆的品牌战略。漆艺展不仅张扬了本土文化精神,使古老的漆文明焕发出了当代的魅力,而且繁荣了漆艺创作、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同时还体现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及核心价值观。

湖北美术馆承担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等全国性大展。这些大展一方面填补了湖北省没有举办过全国大展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对湖北美术馆的硬件设施和工作团队的工作能力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阅。

人才立馆、藏品立馆、学术立馆的文化立场及带有地域美术史梳理性质的收藏

藏品是美术馆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虽然,湖北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得到了业内的认同和观众的喜爱,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湖北美术馆成立时间短,藏品文化、藏品建设必然是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藏品文化是美术馆建设的主体,对于一个美术馆来说,重要的、有影响力的藏品会成为一个品牌,藏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将直接决定美术馆的规模和地位。基于此,湖北美术馆成立了“人才立馆、藏品立馆、学术立馆”的工作思路,集中财力和研究能力,并成立专家委员会,对20世纪湖北美术发展思潮、风格、样式、艺术家进行系统的、带有艺术史性质的梳理与研究。湖北近现代及当代美术构成了藏品征集的主要内容,以经典的架上绘画、雕塑为主体,同时侧重对美术史构成重要意义的各美术门类及相关手稿、图书、文献、影像图片资料的征集与收藏。此外,湖北美术馆还以“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为契机,把国内外优秀漆艺作品作为湖北美术馆的特色藏品来收集。

通过以展促藏、接受捐赠、购藏等方式,开馆4年来,湖北美术馆已有藏品1160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漆艺、影像等近10个门类的美术作品,其中包括构成20世纪湖北美术史的重要艺术家张祖武、李青萍、杨立光、王福臻、周韶华、刘政德、查世铭、宋恩厚、刘寿祥等名家作品。

围绕这些藏品,湖北美术馆制定了以整理史料、收藏精品、策划展览为基础的研究计划。已经建立了湖北主要艺术家档案,整理文献资料50余万字。历史图片300多张,还有众多实物影像史料,特别是对一些老艺术家的手稿、重要作品、口述历史进行抢救性收藏。初步编撰出了12万字的《20世纪湖北美术大事记》,勾勒出20世纪湖北美术发展的主体线索。对近现代湖北美术史的研究,一方面从代表性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入手,另一方面从构成美术史意义的思潮、现象出发,把20世纪湖北美术放在中国近现代变革和当代发展的背景中进行全面比较研究,使湖北美术在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中展示其在美术史长河中的独特位置和意义,进而从湖北的独特贡献出发,展开对20世纪整个中国美术状态的关注与研究。与此同时,以“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为平台,对大漆艺术的特性及发展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探讨。这种立足地域文化,带有本土文化诉求的展览、收藏与研究使湖北美术馆保持了鲜明的办馆特色。

丰富多样、充满活力和人性化色彩的公共教育活动

湖北美术馆注重开展丰富多样、充满活力和人性化色彩的公共教育活动。公共教育思路很明确,就是要树立“一个围绕、两个为本、三个贴近、四个相称”的工作思路。“一个围绕”就是紧紧围绕“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的办馆理念。“两个为本”就是:以人为本,观众至上;以普及教育为本,服务为先。“三个贴近”就是:贴近本土、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四个相称”就是:与湖北美术大省的地位相称、与湖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相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相称、与人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相称。湖北美术馆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教育活动,增进了公众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判断,如“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0周年纪念展”中的革命电影展播,不仅让人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倍感珍惜;而“闪闪的红星·我心目中的英雄”、“重塑英雄纪念碑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泥塑创作的亲子活动及现场的制作与观摩,既让公众对艺术有了深刻的体认,也增进了家庭成员间、家庭与家庭间的和谐联系;“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期间推出的“中国美术60年系列讲座”让人们对中国美术60年的发展历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也看到了社会与时俱进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湖北雕塑展”的现场“雕与塑”活动,让观众零距离接触、体验了雕塑的全过程,从而真正走进了艺术,而针对雕塑展开展的“五彩梦工厂之陶艺”活动,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周韶华绘画艺术讲座”中,周韶华从自身的艺术实践出发,为老年大学学员和老年书画爱好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艺术课、人生课,体现了美术馆建构终身教育的文化理想。在“触·觉:卢浮宫雕塑触摸展”中,彰显了美术馆人对视障人士的文化关怀;“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公共教育活动还加入了“2010年文化部公共教育发展扶持计划项目”。这次公共教育活动开启了公共教育的新理念,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的优势:手机有奖投票,利用手机索取讲座门票,无纸化电子验票,通过二维码及时了解作品、作者,发布手机彩铃、手机报纸和手机信息均加深了公众对展览和美术馆的认识。此次与中国移动公司牵手合作的公共教育活动坚持跨行业合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坚持低碳环保节能、倡导绿色公共教育。这次公共教育活动还与武汉这个城市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息息相关,突出了特色、体现了人性、提高了规范、增强了服务;“回顾与展望——湖北中国画展”期间举办的“今日中国画”高校辩论赛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普及面广,打破了行业界限,充分调动了高校青年群体对中国画的关注,也让中国画这一传统文化的精粹走入了校园。在某些方面,辩论赛产生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展览本身。与此同时,湖北美术馆又推出了“透视艺术家工作室”公共活动,一些知名艺术家亲临现场进行油画创作过程的演示,让观众切实体验油画的魅力,让观众走近艺术,走近美术馆,热爱艺术、热爱美术馆。

艺术家的支持与公众的认同

没有艺术家的支持,美术馆的工作显然无法顺利进行,在这一点上,湖北美术馆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湖北美术馆努力增强服务意识,以自己的服务赢得艺术家的信任。由于周到细致的工作和人性化的服务,李青萍家属把李青萍200余件作品、手稿捐赠给了湖北美术馆。在“质朴与坚实的艺术:杨立光艺术回顾展”上,美术馆改变了原有空间和布展方式,不仅在展厅做起了展墙,而且不惜“破坏”墙面,以达到最佳展示效果。杨立光家属不仅捐赠给湖北美术馆两幅油画精品,还将80余幅油画作品交给湖北美术馆托管。塞尔维亚艺术家把自己40余幅有关中国的蜡笔彩绘纸上作品捐赠给了湖北美术馆。“回顾与展望”系列展艺术家给予了美术馆以最大支持,都有作品捐赠。老一辈艺术家周韶华将自己珍藏的版画捐赠给湖北美术馆,魏光庆、曹丹、马六明也都给予了美术馆很大的支持。

这些捐赠行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湖北美术馆的本土收藏,更是艺术家对美术馆工作的支持与认同。艺术家的这种激情支持,将促进湖北美术馆把服务工作做得更周到、更细致、更充满文化关怀。

美术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载于《美术》2011年第6期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