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文明雕塑成废物箱呼吁补上管理窟窿

更新时间:2016-02-29 13:35:00 来源:新闻纵横 编辑:路旭霞 浏览量:271

blob.png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海南京西路延安中路口一座“排队候车”的人物雕塑摆放10年,如今破损严重。只见雕塑有的地方破成大窟窿,成了路人随手丢弃垃圾的“废物箱”。

破窗效应启示我们,管理缺失的一个小窟窿,如果不及时补上,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效仿者,有越来越多的不文明。昔日“排队候车”的城市文明雕塑,如今变为路人随手丢弃垃圾的“废物箱”,雕塑所传递的“排队候车”的文明信号变为了随手丢弃垃圾的不文明暗示,此种变化与反差,让我们看到了只要管理破了窟窿,不文明现象就会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一直以来,市政设施重建轻管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有的建好后便处于自身自灭的尴尬境地。虽然各地都有“三分建、七分管”的城市建管箴言,都似乎将城市管理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在具体的建管实践中,城市管理往往是“亡羊补牢”,就问题管问题,就问题堵问题,缺乏防患于未然和防微杜渐意识。这也就让管理极其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让管理盲区变得越来越多。
此外,雕塑摆放10年,如今破损严重,不仅仅是疏于管理的问题,时间久了,恐怕连该由谁来负责管理都已经成为了一笔糊涂账,连“踢皮球”都不知究竟该踢往何处,只能任其恶性循环,“破窗”愈演愈烈。
只要留心观察,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本该是文明角落变为不文明的所在比比皆是。较为典型的情况如垃圾箱或是重美观不重实用性,或是不及时清运,或是毁坏后不及时更换,往往让垃圾装置成为最脏乱差的地方。导致这些反差的原因,便是管理的窟窿所在,破窗所在。
笔者认为,雕塑成“废物箱”这种文明反差现象的出现,不仅拷问着“市民素质”与“城市良心”,更折射出管理的乏力与缺失。恰恰是这些文明雕塑被破了窟窿成为不文明现象的栖身之地,才亟待相关部门补上管理的窟窿。
无论是城管部门,还是文明办,抑或是当地街道部门,对于雕塑破窟窿成垃圾箱,都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仅限于“清理”“修补”了事,而应该切实负起责任来,要从该事件中反思文明创建中还存在的管理漏洞,举一反三建立机制,采取措施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减少削弱城市管理、文明创建过程中的“破窗效应”出现。此外,“三分建、七分管”已经充分说明市政设施不可能建好了就一劳永逸,只有勤于维护、勤于保养才能让其不至于成为“短命工程”“盆景工程”,也才能真正体现市政为城市添靓的目的。
文明雕塑成“废物箱”呼吁补上管理窟窿,就是城管、文明等相关部门,要坚持抓细抓小,将管理放在更多的细节处,不放过潜藏角落里的市容市貌,才能全面维护城市形象。部门之间更多的联动起来,齐心聚力共抓共管,不要因为管理的失偏和协调的乏力让“窟窿”越破越大,“破窗”越来越多。补上窟窿的同时,也要补齐管理短板。对于此事而言,正如有媒体点评的那样:如果真正的垃圾箱摆放合理,触手可及,人们又何苦平添这份多余的想象力。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