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切离让世界更浑然一体 ——初探张亚平雕塑中的建筑与城市意义

更新时间:2016-02-17 16:33:00 作者:林江泉 编辑:和淑洁 浏览量:1236

我跟一些雕塑家聊天时常常谈到:“建筑是最伟大的雕塑。”不过,很多人把建筑变成的不只是一个空间,而是一个雕塑作品,常常走入了一个又一个的误区。很多受过造型艺术教育的,或很有艺术家特征的建筑师在做建筑造型部分时,其实就是在做“雕塑”——一种含有社会学意义的流动性雕塑。但建筑的雕塑特征不是来自所谓的风格,而是通过这个建筑自身的诉求和实用性来催生美感,或者说功能和美感是一起生长的。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建筑学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密切,非此即彼。建筑的雕塑性让我想起一些建筑师把自己的“未建成”(unbuilt)模型直接表现为当代艺术作品展览和拍卖。我曾经跟一些研究当代艺术方向的策展人谈过如何挖掘建筑师的当代艺术作品。其实,雕塑和建筑的关系有点让人举棋不定,心力交瘁又神往不已。很多建筑师非常注重自己建筑作品如何跟雕塑一起共存,如贝聿铭,他的重要作品中的环境雕塑都是通过他来挑选雕塑家来一起创作的,而且成为他很重要的建筑部分。而弗兰克·盖里很喜欢在自己的建筑中由自己来做雕塑,同时他做了很多雕塑作品,如他充满童年记忆的“鱼雕塑”。此外,由雕塑出身,最终转型成建筑名师的也不少,如莫拉。而西扎就是从小梦想成为雕塑家的建筑师,他的作品是“具有光的雕塑感,用虚空创造体块和大面积。”① 由建筑师转型成为雕塑名家的,令我想起美国极少主义的先驱雕塑家托尼·史密斯,他的雕塑有着建筑的线索,他要求的是工业高度标注化的形式。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是以利用装置闻名的建筑组合, 而做纪念碑的建筑师同时集建筑师和雕塑家的身份,如沙里宁和林璎。建筑和雕塑千丝万缕的关系令我想起《巴别塔》的导演冈萨雷斯的多线索叙事风格。我说这些,是想引起一个人和他的几件雕塑作品,那就是张亚平那些具有建筑和城市意义的”切片艺术“作品。

张亚平的雕塑作品,或者说是反雕塑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从塑造的形状和外观出发,而是从思考的过程和材料出发,这颇有建筑师工作的特征。你以为他是在思考有以什么搭配什么来做雕塑,那就错了,他总是在做“分离”的工作——切片。

我对张亚平这样说道:“我所看到的很多雕塑专业户的作品,都是一块一块加上去,拼贴很多元素,这种雕塑有很多主题,当你看完后才发现它什么也没讲。雕塑做得好不好,要看作者放弃了多少。你的’切 ’,就有这种减法的魅力。也许是你非雕塑专业出身,给予了你无边无界的灵光...”一如我写文章也是在搬石头。记得一位女小说家说过,她写一部小说,就是搬掉心里的一块石头。这令我想起张亚平的话:“要做一个干净的人,作品自然也干净了!其实我很透明!“要把自己体内的石头搬出来,才能把自己省干净。

张亚平表现的减法,或减法的表现让你更明白什么是完整性,他让你幡然醒悟:原来残缺使这个世界更加浑然一体。这一点对应与建筑建造的观点,建筑与地平面“整体性建造”是,利用框架与内容间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构成建筑与场地之间的矛盾与张力。

张亚平有一个装置作品:几堵倒在地上的红砖墙,是拆房子的现场,几块睡在地上的断墙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但中间有一条绵延的裂痕,一直引致灭点。我给他这个作品起了一个很长的名字:《和住宅关系破裂的砖头:拆了墙,是为了迎接新的拆》。这个方案本可以到成都完成,但因临时取消未能实现。尺寸是:10m×3m×0.6m。材料和操作方式是这样的:用工业垃圾,生活垃圾,传统黏土和干打垒做一堵堵的墙(我戏称他为“用石头做三明治”),再切开断面,进而放进草来种植,让这件作品被草本植物将其风化消失。他平时是做“时间切片”,我说,这件作品更体现时间性(timeliness),是“时间切片”的另一个阶段:“时间失踪了”。这让我想起王家卫爱情史诗式电影《 东邪西毒》的英文名字 ”Ashes of Time“(时间的灰烬) 。张亚平为他的切片写下了诗句:“我把技术丢了,玩失踪/其它人,一辈子都在磨刀/可惜到死发现不对/磨到刀背了!《都是学校教的》”我即兴借用了巴西诗歌的原意改编,和答他的诗如下:“人们把古董保存,锁在夹万/我,从来不锁古董/真正的保存是整天欣赏它/要不夹万在光天化日下也会被盗。《都是社会教的》”张亚平对时间灰烬的表达,如建筑师黑川纪章在“空”中挤满意义,在无中生有。同时又很好体现了建筑空间中的应用留白和哲学留空,要使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延伸,并不只是材料透明或反射,而是时间差,而不是空间差。

张亚平的《壁》有建筑表皮的创造力;他那具有达拉斯市政厅(Dallas city hall)斜面入口意象的《双重生命的倾斜入口》有公共建筑的特性;他那一柱擎天的《刺痛攀升》有集合住宅的特征。他的《壁》似乎表达了建筑"尺度的模糊化"。因为没有确定的尺度比较,没有强调栏杆、楼梯和门窗,这个建筑就变得失去尺度感了,也就是说不清这个建筑物有多大。但这些作品并不是张亚平故意联系建筑的结果。我常说:“建筑做的好不好, 要看建筑师的 ’刀 ’切得好不好。有时,建筑师就像厨师、屠夫或剑客。”张亚平的雕塑也是他主张“切”的结果,他的切体现在体块上、肌理中、空间里。

但是,张亚平的雕塑的建筑特征并不是表达在表面,而是他的思考过程和工作方式,也就是体现在他的“思想肌肉”中和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持久性。

在中欧,有一种建筑 ,它们使用一种基本混凝土构件,然后用木材或其它材料的外包层进行覆盖 , 建筑师就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复合系统(compound system) 。张亚平的切片也是使用了这种复合系统。很多大建筑师的的平面图看上去往往都没有什么特别,没有什么形式和功能的处理 ,如勒·柯布西耶和妹岛和世非常简单的方盒子,又如福斯特和维努尔的”小黄瓜“。但材料和细部的环节却使人产生很大的兴趣。张亚平的作品经常是一块天然的石头,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但经过他的”切“,却表达了“纯粹的复杂性”。一如我常说的,极简主义不是为了极简而极简,而是推理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复杂的纯粹性“。张亚平说: ”’切 ’的纯粹性结构是内心的眼,也是天眼。一个干打垒的小稿方案,往往一个想法沉下来,越想越有滋味,再动手就可以提升这件东西内涵,能让你持续激动肯定有缘由。“ 我说: ”你很有营造精神。你做的东西很耐读,越读就有越多东西冒出来。就像好的电影,重看会发现更多的细节。“

张亚平说: ”我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才知道我是谁?应该是我看到了解作品的最好解读。“他似乎是把雕塑作为一种回归。他有说:“我在找近年散落的记忆。”我说:“找回散落,你会更接近你自己——真实的自己。”贝聿铭说,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主义 , 比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 ,建筑就是建筑。很多建筑师是把建筑作为一种回归。一如张亚平追求的并不是越新越好的形式,而是把老的岩层重新弄活,并在他的切面中产生新的生机。他就是把以前的东西的一小部分拿出来,然后重复地”切“,切出一个新的活力。”正如张亚平说:“材料实验的过程是作品重新认识的过程,切割是对旧的概念重新解构,又是重构材料赋予的生命,在观众内心产生复杂的错构情绪。”“ 切“对于他来说是名词。”石头“才是动词。他还有一个关键是"重复性"(repeatability),自然界的生命是通过由生到死不断重复,才得以发展起来的。一如建筑师认为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事物就会得到发展。

张亚平《城市肌理系列》中的抽象性切割让我在建筑师伯纳德·屈米抽象性城市表达的《曼哈顿手稿》中找到了对应——当年进入美国颓废艺术圈的屈米的实验绘图并不偏重于建筑,但表达了城市尺度。他在《曼哈顿手稿》里试图发展一种新的表达模式,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成为了重点。屈米对于由大量建筑堆积的城市感到入迷,在芝加哥的游历让屈米成为建筑师,芝加哥让他发现了城市的重量——城市由纯粹的密度、强度和重力来组成。张亚平的《城市肌理系列》就表达了这种城市重量。同时,《城市肌理系列》还让我想起《生死疲劳》中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这5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围绕着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莫言通过动物的眼睛来看人类社会, 隈研吾通过植物的呼吸来穿行于自然, 而张亚平通过切面中的经济社会的静物表情来记录自己,一如他那布满密密麻麻切线和割分的《城市肌理系列》体现了城市的表情与性格。他在《城市肌理系列》中“切的叙述”比他的《时间切片系列》更为自由,一种无拘无束的非理性——却饱含内在的逻辑;远观以为是城市规划模型,近看才知道是对中国农村城市化书写的戏谑化的表达,乱石堆砌”切“出了中国乡村自土改到改革开放的半个世纪的历史, 历史与暴乱,革命与转型、理想与衰亡都被整合在一起,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全部叙事则是通过乱石堆砌和不断变化的“切”来表现。他的“快刀切乱石”似乎让石头发声,他的磊磊“间”中石 发出了库哈斯在城市学著作中提到的“错乱与癫狂”和“小、中、大、特大”。张亚平的《城市肌理系列》这是一出城市学的“变形记”,我称之为“卡夫卡式的形而上城市变形记”,在这里被改变为历史的变形记,权力、金钱和阶级的变形记,人的个体在历史中的变形记。《城市肌理系列》有一种博尔赫斯式的勇气”在使他愤怒的城市悄然前行“,和顶着重压优雅前行。张亚平“切”出来了深刻的现实,让这种体验力扩展我们的精神疆域。也切出了我们体内的城市,当我们总是把“镜框的风景”都投注在屏幕上时,你在微信上发一句话,就是掏出一块城市的时间碎片。

 摘自《诗筑的天空:黄礼孩的诗与100位建筑师的对话》,林江泉,海风出版社

②  改自汉乐府诗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作者:林江泉,建筑师,艺术批评家,评论方向包括建筑、当代艺术和设计。他的艺术评论被译介到国外。他的建筑、艺术、设计的个展应邀葡萄牙国家文化中心、里斯本大学文学院、ISCTE-IUL建筑学院和美术学院、美国、瑞典等地展出。他的艺术评论被中国雕塑界作出了这样的评论:“如果当代一些雕塑家能按他文章中的标准来创作,成就要远远大于安东尼·葛姆雷。”)


QQ图片20160217163500.png

张亚平,1963 年出生, 湖北黄石人,198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342299725997005264.jpg

《壁》雕塑/装置,青砖,50×12×50cm,2014

90578782922703532.jpg


《双重生命的倾斜入口》切片艺术,80×150×220cm,红砖,2014,作品命名:林江泉

742814310746604443.jpg


《刺痛攀升》切片艺术,100×80×520cm,青石,2014,作品命名:林江泉


780506359136936214.jpg

《城市肌理系列》雕塑/装置,尺寸可变,城中村拆迁老青砖,2014

610954235665524621.jpg


《城市肌理系列局部之一》

0865ba6e9f44518034920d7f8f539a01_c300.jpg


《城市肌理系列局部之二》

d88124863643f2a78b8a785ed1d1c7e9_c300.jpg

《城市肌理系列局部之三》

e6c7fc11a0bb9094bd2c86bf8b8a308d_c300.jpg

《城市肌理系列局部之四》

评论

  • 薇薇 2019-07-09 16:42:43
    比邻三维3D打印 材料光敏树脂,可做白板件、高韧性件、耐高温件,透明件,半透明件。覆膜,德国红蜡 ,,黄色材料 黑白色尼龙,广泛应用于建筑疗,航空,设计,工艺品,雕塑,玩具,工业设计等等. 价格合理,期待你的合作。 欢迎新老客户来图报价Q :2881922416 18150600718(同微信号)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