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我们的时代——上海油画雕塑院建院50周年文献展”在油雕院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当日下午3时,“上海油画雕塑院建院50周年文献展”专题座谈会在油雕院美术馆同期举行,重温与回顾了50年来的发展历程。
座谈会由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兼油画创作室主任殷雄、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江梅主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我院老领导肖峰首先发言,他开场就说“今天回家了”,作为老油雕人,非常兴奋。看完展览有三个感觉:无限亲切、无比振奋、充满希望。他认为油雕院有个很大的特点,既是关爱人民、是为了艺术创造时代的艺术,又是对艺术本体的研究,是沿着前辈所开拓的道路在前进的。是一群追求真理,热爱祖国,关爱人民,献身艺术,思想开拓,勇于创新,勤奋实干的艺术群体,而且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美术研究》杂志主编殷双喜认为,通过这次文献展对20世纪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尤其是上海这块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上海油雕院呈现出坚持主流,但是兼容和宽容的态度。油雕院作为艺术机构坚持主流,同时对于艺术规律给予高度的尊重,一种宽容,让艺术家各得其所。这反映出上海有它的特点,艺术家独立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规律和认知。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表示,看过展览之后,对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历史和当下的创作艺术成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样一个策展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把宏大叙事和细节描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二是有机的压缩和缩微。在粗与细,宏观与微观上处理的非常好。
现代设计集团副总裁龙革则从跨界角度谈了城市与雕塑、建筑、环境的关系,认为今后可以共同合作,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上,多做一些工作。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我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李超在油雕院工作期间,曾撰写了《上海油画史》,他在座谈会上提到如果当年脱离了这个专业氛围,这本专著或许就会很难写出。今天这样一个集成果展示的文献展,对油雕院而言是一次历史性的大检阅。我们所谓文献展,背后就是一个文脉的呈现,所有点点滴滴的作品、图象、文献、实物,都是这个文脉所留下的痕迹。虽然是在庆祝50周年院庆,但实际上已经把它放到了整个上海、整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它远远不止50年。文献的背后就是资源,资源对于时空的对接,就是城市的文脉,是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其次是兼容性,从油雕院文脉发展和城市文脉的发展来看,它的主流性和非主流性,都能够兼容。建国以后,无论是吴大羽先生、还是张充仁先生,他们都有非主流的经历,但是他们非主流的经历和我们油雕院的主体性的创作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随后,李超就整个20世纪上海美术发展的思考展开,提出了红与灰的概念。在油雕院之外,还有处于灰色状态的、灰色地带的艺术家,他们可能自己并不是直接参加主题性创作,但是他们依然在红色的环境中保持着自己的灰色,强调艺术本体创作的独立性。张充仁先生也好、吴大羽先生也罢,他们把灰色状态和红色状态有机结合。而且这些前辈并不是孤立的,还影响了几代他们的学生,他们的学生把这种红色和灰色的基因聚焦在油雕院的创作平台。
在油雕院工作了41年的上海油画雕塑院老领导邱瑞敏院长则非常感慨,他觉得展览完整展现了他们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历史。从65年油雕院初建时候的二十出头,到现在年过七旬,他亲身见证了油雕院的发展史。油雕院作为创作研究单位出了不少作品,优秀创作就是油雕院的生命线。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认为要分析上海的美术发展,油雕院是一个非常好的、可以剖析的案例。上海有它自身的艺术本体、艺术品质的追求和探索。这条线不会变,这是骨子里面的。但是,我们如何呈现现在的多样性,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这块是要继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需要我们去梳理总结,50年同时也是一个总结的时候、梳理的时候、反思的时候。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剑平觉得这次展览是个有温度的展览,也是个有质量的展览,能够感受到油雕院的活力。历史是人的历史,艺术史是艺术家史,油雕院也是这样,油画雕塑院是油画雕塑院艺术家的历史。对油画雕塑院的体验和学习,逐渐感到是有温度的、可以触摸的,并且非常生动。
著名艺术评论家胡光华在发言中提到,历史很容易被忘记,要把历史作一个很好的梳理,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是展览真正的意义。就是需要通过展览要把油雕院5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全面系统、深度的展示、研究、总结、传播出来。从民国到现在,上海油雕院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整个20世纪中国油画雕塑史上,传承了民国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出了很多自己的优秀油画、雕塑家和优秀作品。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林明杰觉得,今天我们艺术的动力需要靠我们自己去推动,秉承过去对历史的了解,传承这种精神,通过携手和交流,然后和世界环境接触,借助世界的力量与兄弟省市艺术家们共同创造一个新的时代辉煌。
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周兵认为上海油画雕塑院是一个现象,有太多研究的可能,里面有非常丰富的金矿可以开采。作为油雕院来说,50年正当年华,无论是哪个时期,油雕院都留有个性非常强的东西。即使在文革期间,也保有个性和鲜明的特征,虽说都是红光亮,其实仔细看看,不仅带有上海特有的审美意识在里面,而且上海工业发展的痕迹也在里面,体现的非常精彩。
我院老艺术家赵志荣则回忆了当年在油雕院全情投入的工作学习经历,回顾了油雕院起起落落的好几个阶段,同时也提到了《井冈红旗》、《井冈星火》等重大美术题材创作。通过建院50周年,重塑了《井冈星火》小稿,弥补了历史遗憾和空白,从65年到现在,这个历史好像手风琴一样,这件作品使之连接在了一起,感到很荣幸、很高兴、很支持。
我院老领导董莹书记在发言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她认为油雕院有雄厚的师资,无论雕塑家还是油画家,都是极好的资源,要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所长,把他们潜在的积极性更加的调动起来,能期待够培养出新生的苗子和创作人才。
最后,我院老艺术家、年过八旬的宋韧非常感慨的提到,她主要的创作都是在油雕院时期画的,因为只有在油雕院的时候才是一个专职画家。虽然时间不长,但在油雕院的生活和创作,都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油雕院单位不大,但影响很大,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大家都用自己的画笔,或者是雕塑刀,完成过很多历史重大题材。能够在油雕院做专职画家,非常幸福。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