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从平面返回空间——谈平面艺术对立体视觉的影响和对青少年开设雕塑课程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15-12-03 09:39:00 来源:滕建志 作者:滕建志 编辑:和淑洁 浏览量:1823

从平面返回空间 

——谈平面艺术对立体视觉的影响和对青少年开设雕塑课程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当代各种平面艺术削弱了人的立体视觉能力,使一些人成为“立体盲”,“立体盲”影响了人对深度的判断从而影响人思维空间的深度和广度,思维的空间对人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空间艺术可以恢复人的立体视觉让人的思维从平面返回空间,建议在大、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设雕塑、陶艺和立体构成类课程,这对开拓人的思维空间、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字】平面艺术 思维空间 立体盲 非洲雕塑 雕塑课程 重返空间 

【作  者】滕建志,江苏徐州人,大学本科学历,美术副教授。研究方向:雕塑、陶艺及青少年艺术教育等。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品质,而影响人类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是人的思维空间。人的思维空间有多大一定和人对空间的认知有关,人通过观察、体验实现对空间的初步认知,其中,观察认知空间的深度是人认知空间的基础,而对深度的认知与人的立体视觉能力有关。

一、立体视觉问题的提及

人的观察首先是通过双眼进行的,人类有进化完美的双眼,可以清晰观察到周围的景物并准确地判断出宽度、高度和深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立体视觉”。这个“立体视觉”为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人的“立体视觉”优势直接影响了人的思维,使人在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也是人成功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有些人立体感特别弱,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立体感欠缺或形象地称之为“立体盲”。“立体盲”的主要表现为看不到物体的深度或判断物体的深度不准确。

二、现代平面艺术对人的立体视觉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社会,信息被炮制成各种视觉艺术并通过媒体对我们人类的眼睛进行了疯狂的侵袭,如电影、电视、电脑、广告、报刊、杂志、书籍等等,人们的眼球几乎每时每刻都停留在这些信息媒体上。特别是电脑和电视,据统计,许多职场人士每天要面对电脑6~8小时的时间,一般人每天也要看4~5小时的电视,许多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泡在网吧里。可以这样说,一天之中除了睡眠时间,很多人的眼睛是一直盯在各种屏幕上的。人的视觉能力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人类的眼睛出现了各种“现代眼疾”。那么,现代传媒如何影响人立体视觉呢?这要从平面艺术的特点谈起。

起初,人们将观察到的立体景物在平面上表现,将景物的轮廓通过线条描绘在在岩石上,这就是原始的绘画。后来,人们发现了透视的原理,发明了颜料,绘画的技法越来越丰富,人们不仅在平面上描绘景物的轮廓,而且运用线条透视、色彩冷暖、空间虚实,光线明暗、图案构成等技法来表现景物纵深的变化,逼真地再现人们所看到的真实的空间景象。油画、水彩、版画、图案等画种都是因此而产生的,这些画种都是在平面上再现一个虚拟的空间。平面没有纵深,只有长、宽两个维度。研究人对空间纵深观察的经验记忆,将现实空间的纵深根据人对空间纵深的经验记忆,用艺术的手法在平面上绘制出看上去有空间感的平面图像,这就是人从对景物的空间认识到在平面上表现的过程,并形成了后来的平面艺术。然而,对于人眼来说,观察自然景物与观赏一幅画有着很大的区别。观察存在于三度空间的实景,人的左右眼中的图像会产生视差,人的大脑也会对视差做出分析与判断从而产生对实景的空间视觉体验[1]。而观赏一幅绘画作品,即使是高度写实的绘画作品(或照片)人的双眼中的图像也不会有视差现象,这样,人脑对左右眼中图像视差的分析判断功能就不发挥作用。对绘画的立体感是人的图像经验记忆在起作用,是绘画技法在欺骗人的眼球与大脑。现代人每天面对的电影、电视、电脑等媒体和绘画一样,都是在一个狭小的平面上虚构空间。这类视觉艺术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是让人无需再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判断,只需从一个平面上去感受立体空间,通过一个虚幻的空间去感知真实的空间。实际上,人用双眼观看屏幕、绘画或图片,同用一只眼看自然景物是一样的。如此,人眼的视差获取、焦距的调节等立体视觉功能被长期搁置,依照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用则进,废则退”的基本原则,久而久之,人眼对空间的认知能力就自然的被削弱了。

人类天生具有完美的立体视觉,这一点非洲雕刻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例证。非洲雕刻艺术在当代世界雕塑艺术上独树一帜,全世界的雕塑家们都惊叹非洲雕刻对形体的高度概括和完美的表现。究其原因,非洲人因保存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所以非洲人具有最原始的观察方法,也就保存了对物体空间形态最真实的认识[2]。进化,就要替代原始,而替代一定是以对原有本能的削弱为代价。从绘画艺术的历史来看,欧洲人进化了,欧洲的古典绘画更追求对空间虚拟的真实,中国人进化的更早,中国画也更加简约,千山万水也就是一条墨线和浓淡相宜的墨色足矣,中国画已经脱离了对真实的模仿,追求的是韵味。笔者在此无意评价东、西方艺术水平的高下,但据人类学家研究,现代人在对形体的观察和表现上,中国人最弱,欧洲人次之,而非洲人最强,这是对“用则进,废则退”原则的理论上的佐证。

三、立体盲对人的思维产生的影响

应该指出,人对空间深度的判断是人脑的一种潜意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影响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述原因造成了立体感欠缺者在通过观察物象判断深度时,大脑总是习惯性“偷懒”。这类人在观察物体后,头脑中往往无法形成完整或正确的空间立体形象。反过来,通过语言表达、文字描述甚至图像示意的物体也很难在他们大脑中进行空间再现,缺乏空间想象力。久而久之,人的大脑就会将这种思维缺陷进行迁移,导致对待其它事物的思维与判断上也是喜欢吃“现成饭”,具体表现在思维总是停留在一条线上或一个面上,思考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只考虑简单的线性联系或可视范围之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世间事物是一个多维的空间整体,事物之间简单的线性联系,或视野所覆盖的相关事物间的联系都是事物的局部,对于事物的整体(本质)来说都是片面的。如果考虑到事物的空间维度,那么,观察事物的深度,了解事物背后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是立体的思维,而这种思维方式对与人的智力开发至关重要。

四、雕塑训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从平面返回空间   

一切表现在平面上的艺术,在丰富了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削弱了我们的立体视觉,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我们思维空间的深度与广度,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艺术既然可以将我们的视野从空间移向平面,也应该可以引导我们的视野重返空间。罗丹说:“雕塑家一切都要在空间思考”,由此可见雕塑艺术的学习与创作可以帮助我们“平面化”的大脑完成“重返空间”的任务,雕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学习雕塑是在人脑中重建空间的最有效的手段。

雕塑训练人感知局部空间,正确认识深度。一般人都能够看到空间物体的深度,但大都不准确,多数人判断深度不足(形盲者基本看不到)。雕塑首先要训练眼睛判断深度的能力,这与雕塑独特的观察方法有关。在雕塑实践中,当人眼无法准确判断物体深度的时候,人会向物体深度方向移动,改变观察角度让深度变成宽度从而验证深度的存在。反复训练会让大脑相信深度的存在,从而恢复双眼对“视差”的判断功能。

雕塑引导人感知整体空间完整记忆物体形状。人眼感知了物体的深度才能有立体感,但这还不够,这只是对局部空间的认知,要将所有感知到的局部空间图像在头脑中闭合形成完整的立体形象才算完成了对物体的整体感知,这个过程需要观察者面对物体全方位观察、全方位的记忆,才能在头脑中形成物体的完整的空间三维图像,对于雕塑来说这个过程是反复的观察,有意识的记忆才能逐渐形成的。

雕塑艺术追求对繁杂的形体抽象与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初学雕塑者对物体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即使全方位的观察和记忆也只是一个个局部的链接,如经过长期的训练,人的形体修养会不断提升,对空间形体的认识会从表面向实质产生飞跃,这就是对空间形体高度的概括与抽象。这是一个总结形体规律的过程,这时人不再受物体表面的凸凹所干扰,第一眼就可以抓住形体的本质,发现形体的美,雕塑艺术主要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提升人的空间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手是人的另一双眼,动手做雕塑的过程是人用手感知空间、还原眼睛和大脑对空间形体认知的过程,动手塑造,手脑并用,是帮助大脑建立三维空间至关重要的一环。

五、在人成长的各阶段中对完善人立体视觉的几点建议

我们要重视立体视觉的养成与保护,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根据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专门课程进行训练。

幼儿阶段,随着生理发育人的立体视觉会越来越好,据科学家测量1~3岁是立体视觉发育敏感期,直到9岁立体视觉才能发育成熟,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儿童的立体视觉,建立空间概念。要注意这样两个方面:第一,要引导儿童多观察,观察物体的形状、观察物体的动态、观察物体的变化,多看风景少看电视,有意识的启发他们认识空间(全面观察,整体认知)[3];第二,要让儿童在头脑中建立三度空间的概念(深度的概念、形体的概念),这方面玩具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积木。科学地设计玩具,有意识地引导启发,才能真正发挥早期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阶段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对人的立体视觉干扰最大,立体视觉是不被人们重视的。直到高中阶段,开始接触到立体几何,许多学生因闹不清空间点、线、面的关系而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缺乏空间想象力的问题就显现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创建一个“空间的大脑”,有意识地训练人对于三度空间的体验、记忆,加强对空间的认知。现在有的中小学开设陶艺课程,这种做法非常好,制作陶艺作品可以让学生对陶艺作品上各部件产生空间意识。

大学阶段,这个阶段人不光要有良好的空间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对空间形体的审美能力。第一,要培养对空间形体力量的感受能力,要能从形体中感受力的美;第二,要观察体积在空间发生的变化并从这些变化中发现构成的美、韵律的美;第三,要认识构成体积的不同材质所展现的物质的美、自然的美。如果在大学阶段注重对人空间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会大有帮助。

当代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疾病使他全身瘫痪,但疾病没有妨碍他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虽然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遨游在宏观的宇宙与微观的量子之间,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现在他的遨游中产生,他被称为“宇宙之王”。当然,他的大脑是我们常人所不及的,但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让我们认识到思维空间对于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们本来就该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就不该闲置它,如果我们的思维空间被种种原因所束缚,我们就应该挣脱它,重要的是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并在人的培养与教育中予以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 刘红.立体视觉及其发育研究[J].华西医学,2002(3).

[2] 赵萌.非洲雕刻艺术的特色[J].装饰,1987(02).

[3] 王振宇主编.小学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