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第三届深圳公共雕塑展开幕十五件作品“镶嵌”中心公园

更新时间:2015-11-23 10:22:00 编辑:路旭霞 浏览量:479

blob.png

艺术与公共空间是什么关系?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又在城市更新中扮演什么角色?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当下中国,关于公共艺术的探讨正在持续升温。11月13日,由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策划实施的第三届深圳公共雕塑展在深圳市中心公园开幕,15位来自全国不同城市的年轻艺术家围绕本届展览的主题“镶嵌”在深圳中心公园展开充满想象力的创作。这些出现在公园里的艺术作品,好像画龙点睛之笔,即刻激活了公园的艺术氛围。

完成对公园的 一次“镶嵌”

策展人夏和兴把第三届深圳公共雕塑展的主题定为“镶嵌”,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可大可小的概念,大到日月星辰镶嵌在天空,小到纽扣装饰镶嵌在服装。镶嵌一般是将异质的两种材料构筑在一起,而其作为一种审美结果,正是建立在这种材质的差异之上。异质的强行嵌入,使原本两种不相干的材料发生了关系,并拥有了新的可能。用这样一个概念创作公共雕塑,也正表明了公共雕塑与城市的关系。夏和兴认为,此次展览本身就是对公园的一次“镶嵌”,它既是一种构建方式,又蕴含着新的可能,同时也是对人为干预过的自然的再一次介入。希望通过镶嵌这一母题,能引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并最终将展览“镶嵌”在这座城市的记忆中。

此次参展方案均是艺术家根据现场条件和他们各自对主题的理解展开的创作。参展作品的实验性很强,包括了充满了互动性的纤维艺术和新媒体艺术,这些表现手法的作品在公共空间中还并不多见。除了展览本身外,展期的每周末也会开展由参展艺术家主持的公益工作坊,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与作者沟通,同时通过亲自动手,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和艺术家的世界。

不再追求永恒的

公共雕塑

事实上,这已经是中心公园第二次举办公共雕塑展,直到今天,去年的一些公共雕塑作品仍然矗立在公园里,比如保加利亚艺术家阿萨杜尔·马克洛夫的《动物系列》,冯果川的《玩的风景》等,在公园里常常能够看到孩子们在其中玩耍的身影。参展的艺术作品不再像过去的雕塑一样,追求永恒的纪念价值,而是更直接地融入公众生活,引发公众对现实的思考。比如张翔的大型装置作品《绿岛》,艺术家在淘宝网上购买若干组仿真羊和仿真草进行组合加工,让雕塑漂浮于湖面之上供人观赏。在人工自然的公园里再造人工自然的雕塑,张翔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关于真实与虚假的反思,艺术家特别没有使用任何难得的材料制作,而是从淘宝网上网购所有材料,进行简单的组装,这种创作雕塑的手法,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进一步延伸了作品的内涵。

常宝麟的作品《真空包装景观石计划》用真空包装的方式改变中心公园中景观石的功能属性,把景观石从公共景观的角色运用“真空”的方式转变成公共艺术,试图用塑料真空包装“保鲜”景观石暂短的“公共性”。对于经常往来公园的观众,熟悉的景观石忽然变了一个模样,熟悉的环境也一下子陌生起来,这会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新鲜感受呢?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公众介入成为

艺术品的一部分

公共雕塑展不同于一般的雕塑展览,无论是展览的空间还是作品,也不管是策展人或是艺术家,都必须以“公共”为前提,公共的空间、公众的介入是展览最原初的使命。在此次展览中,有很多作品是需要艺术家与公众共同完成的。例如台湾的参展艺术家陆佳宜通过采访的形式与公众互动,将受采访者提供的物品结合文字形成展示内容,用透明吊瓶的装置形式,展示在树林中;有着专业音乐背景的跨界艺术家王诗荟则通过收集公园周边的场景、人物影像、声音,结合灯光形成有趣的新媒体作品;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工作坊的应歆珣则带领她的团队,以弹力布材料,创造新空间形成大众参与互动的软雕塑作品。这件软雕塑作品是一个拥抱场,它用缠绕在几棵树中间的布料,营造出一个鼓励大家用拥抱来互相交流的场所,这是一件对现代都市人际关系充满反思的作品。

与过去的雕塑总是有一个永恒的形状不同,今天的公共雕塑有了更多可能性。杨义飞的作品“影绰计划”就是这样一件讨论不确定性的作品。他在一个房子形状的钢结构支架下垂下众多细绳,这些细绳随着风力和人力摆动,观众步入其中,摇动绳索,使其发生变化,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不出艺术家所料,这件作品很快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日夜展现

不同景观效果

除了可看、可玩,可触摸,本次展览还是一个适合全天候24小时参观的展览,展览中的不少展品,只有在夜间才能体会其独特的视觉效果。比如UFO媒体实验室创作的《光血管Ⅳ》。他们以光线作为媒介,将无形的电转换成可见光,探讨电与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本次展览中,UFO小组用发光材料制作了艺术品《光血管Ⅳ》,在夜色中,观众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些像血管一样攀爬在石桥壁上的艺术品。

而到了夜晚,原本平静的护栏也在卢远良的LED竹林创作下变得躁动起来,这片《湖边竹林》会从早到晚随着光线的变化发出不同的虹彩,这些靓丽的色彩或许象征着城市闪烁的灯光,或许象征着多彩的人生,全看观众自己怎么去解读。应该说,观众的解读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其实,作品只是作者思想的其中一种材料的呈现方式,需要观众自由去解读,自由去思考和交流;这些作品由艺术家“镶嵌”在环境中,然后在观众、管理方、主办方、组委会的“灌溉”下生长出来,最终在公园 “开花结果”,迎接市民的来访。只有在与公众的交流互动中,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公共艺术。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