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空间 不只是种几棵树、弄几个雕塑”
“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论坛”昨在南艺举行
昨天,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承办的“2015·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论坛”在南艺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国内各艺术院校公共艺术的掌门人,探讨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关问题。
公共艺术是什么? “学生需要会动手,对自然、历史人文都有了解”
作为此领域内的著名学者,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马钦忠提到,“我们从前的巷子都很窄,顶多容两辆马车交汇,巷子深处,打开门是一个花园,我们的艺术都是私人的,并非公共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园林,都是古代的私人花园,所以我们的公共艺术意识发展得很迟。”在西方城市,公共文化最初萌芽,也是源于安全意识:“在城市密度越来越大时,有一块空地,可以疏散灾难时的人群。”面对昨天的学生听众,马钦忠提出,如果一个学生想学公共艺术,那么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是动手的技能,因为你的脑子不能空想概念,而是要在这个空间内可行;第二个是要对场所要认知,以前我们总是简单化处理,我要盖什么,然后什么东西挡住我了,我就把它铲平,我们现在慢慢懂了,环境也是有生命的,要利用它的高差地形、水流系统等;最后我们要有人文知识的储备,对每个环境下手时,我们要有敬畏之心,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马钦忠认为,公共艺术不仅仅是种几棵树、弄几个雕塑,“种了这树之后,会有鸟来吗?弄了个水池之后,污水如何处理?”
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提出了一个他认为比较“靠谱”的关于公共艺术的定义:“公共艺术是在全民社会的基础上,在公共空间体现了开放、互动、共享的价值观,并有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程序保障,可利用建筑、雕塑、绘画、景观、水体、表演、影像和多媒体等各种艺术方式,针对和适应特定的地域、社区和环境加以实施的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有哪些特别的案例?
一个房间也可以成为公共空间,一面墙可以诉说人文情怀
对于公共艺术的概念,在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看来,几乎可以等同于当代艺术。在论坛中,他重点介绍了自己为成都做的《宽窄九墙》,以及为杭州做的《杭州九墙》。比方说《杭州九墙》,是杭州的南宋御街改造中的点睛之笔,九面精心打造的土墙上,嵌着老式自行车、木楼梯、老电表、换气扇、木箱子、煤炉等老物件,这是杭州人重拾记忆的地方。
杨奇瑞谈道,这个“九墙”出炉之后,引起了不少观众的互动,比方小情侣们一起在老式自行车中互动,好似一起骑着单车,“这辆自行车如果就那么搁着,没有任何人会注意到它,但是把它放到一个公共艺术作品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而在这面墙上,除了自行车,还有更多更深的内容,杨奇瑞谈道:“这面墙上,用了民国的砖,当时这个民国年间的房子,后来被很多人合住过,外墙上后来加了水管,我又把当时每家的水表加在了墙上,以前集体户的水表,就是那样全部裸露在外面。”杨奇瑞的这个公共艺术的作品,承载了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
而孙振华则提到了深圳的一个“非典型案例”——“握手302”。公共艺术一般来说,自然也是在外部空间里发生的,但这个“302”,则是指深圳城中村白石洲里某栋楼里的一个房间——302室,这个房间总共才20多平方米,之所以租这么小,是因为艺术家们本身的经济能力有限,但是,虽然它不是广场,却一样可以成为公共空间;它虽然小,却可以发挥大作用。孙振华讲道:“白石洲这个地方人口密度特别高,相对来说,治安也比较差。去年白石洲开始列入了‘城市改造’,而当白石洲的拆建正在进行的时候,‘握手302’呈现出了一种‘重返城中村’的意向,每个礼拜,302室都举行‘纸鹤茶话会’,屋子里有一个小茶几,上面几杯清茶,不同身份、不同观点的人就在这里侃侃而谈,讨论城中村。”
“握手302”做得更多的,是关注代表城市未来的下一代。团队利用室内和室外空间与城中村的孩子们一起玩,做游戏。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