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烽作品三部曲
景育民
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展览部部长
艺术家殷小烽多才多艺,创作成果颇丰,早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生时代就以作品
<<
通古斯
>>
获得第七届全国美术大展银奖。《修复的嬷嬷人》在第十届全国美术大展中再获大奖。期间水彩作品亦屡获全国美展金、银大奖。殷晓烽作品多取材传统文化资源,以功力见长。而近年来变法求新,不但在雕塑,水彩的创新上佳作不断,其跨媒介空间的实验作品《行者》则呈现出殷小烽艺术创作上的新思维、新探索。
我以小烽交友多年,自然以朋友和同道的身份阐述我对艺术家殷小烽作品的判断和解读
.
一、雕塑语言的风格表现
学生时代的小烽是个桀骜不驯的时尚青年。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时期不是最用功却是聪明有个性的人。那个时期的创作主题表现基本上体现出一种讴歌式的普遍状态,而小烽的逆反心理与独立个性促使他从概念的藩篱中出走,于白山黑水之间发现了他的兴趣所在。
取材于古老
通古斯民族的
石雕作品《通古斯》
是作者源自对
故乡的情结及对黑土地的眷恋,将东北地域文化进行梳理并创作出的英雄主义
精神象征形象,
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
作品既有希腊古风时期造像的规整,又有东方汉唐雕塑的大气恢弘。简约、概括、雄浑之中既有刻意又有纵横。未完成感的巧妙设计,产生了眺望岁月的悠远与苍茫,斑驳的雕痕拉开了时空距离,使观者在咫尺之间油然升腾起对远山的崇敬与想往。小烽的智慧、个性与东北文化的粗犷之风浑然天成,使这件作品在鲁美的毕业生创作当中脱颖而出。在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大展上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家之一的参展作品获得银奖,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并确立了他而后较长时间雕塑语言的风格走向。随后以我国北方民族萨满文化中《嬷嬷人》
的形象符号创作的木雕作品成为他表现自己精神与审美追求的载体。作品中神秘、朴拙、稚气、概括的单纯形态剥离了世俗的琐碎与叙事,表现出原始粗犷的崇高力量及诡秘的神性。这种东方表现的符号性阐述着他在时尚华丽的当代艺术中的特立独行。小烽以他北派风格大刀阔斧的表现方式,使都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形态增加了一种传统的样式,而这种样式在他后来的创作中以《修复的嬷嬷人》
的材料嫁接实现了时空对话,拉近了当代与传统的对应关系并产生了一定的观念意义。他将《嬷嬷人》作为题材的直接表达转型为对传统资源的当代借用,也使小烽从长期的苦恼之中寻到出口。《通古斯》获奖后历经十五年《修复的嬷嬷人》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之上再次获得大奖。创新与变革所产生的艺术生命的嬗变与生机促使他加快了变法求新的步伐与信心。
二、水与色的心灵阐释
业内人士均知道小烽的雕塑作品了得,但其水彩作品水平之高却鲜为人知。小烽的水彩爱好由来已久,在三维的雕凿塑刻之暇,纸本水彩绘画在他如山的数量堆积之中出现了质的飞跃。早在
2004
年水彩作品《雕塑工作室》就获第十届全国美展水彩类铜奖。其作品
以粗粝的纸本甚至动用板刷,没有江南的吴侬软语和水乡之情,
水色纵横奔放,笔法苍劲老辣。
专注于人的精神本体以及生命的恣意挥洒,
体现了作者在形色、纸水之中纵横有度的驾驭能力。
2007
年水彩画《中国嬷嬷人》获得第八届中国水彩、粉作品展“中国美术大奖”,
2009年水彩作品《修正嬷嬷人》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
2010年水彩作品《夜空下的嬷嬷人》获第九届全国水彩
•粉画展“中国美术奖优秀奖”。这些以“嬷嬷人”为素材的绘画作品
除了画面与观念的不同,技法与风格也向不同方位探索。
在水与色的酣畅淋漓与汪洋恣肆的构图与技法表现中,小烽所营造的画面,或跌宕起伏或厚重斑驳,色彩蔓延、溶合与控制之中使人感应到其绘画时的姿态和率性,甚至进一步联想到他的木雕作品。让人们在他营造的两维与三维的视觉空间中感受到其情感关联与风格延伸、在凝重与浑然之间感受着他自己的法度。
在写意性的表现当中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并与东西文化水乳交融。
因此他的作品是雕塑家的、当代的,更是表现性的。阅读每幅作品均呈现出他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审美表现的态度乃至情感爱憎。这种表现性的风格隐隐浮现出中国绘画写意风格的端倪。
三、跨媒介语境的空间实验
《行者》词意本身就具有了修行、参禅、远足、追索的意指。其意指必然延伸至人类行进的路途。艺术家殷小烽以对雕塑艺术的长久的追求,睿智的思考为出发点,从传统宗教元素当中抽取信仰与精神的含义,并以此为元素,从雕塑艺术的本体与人类文明的原点向当代人类的世俗世界与当下艺术的多样性探索转型,以实验的态度、超越的步履,行走于传统与当代之间,信仰与现实之间……
僧侣的雕塑取材于藏传佛教密宗信徒“喇嘛”的肉身造像,其用意无疑会引发人们对传统宗教以及人类信仰的回眸,穿越世俗的雾霾去眺望与寻根,其造型功力与表现技法简约概括,神形兼备。躯体的内敛与自省使观者感受到在袈裟的包裹下一尊尊超脱的灵魂,呈现出
殉道者追寻神灵真谛的踽踽身影,以当下享受着现代生活的红男绿女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与错位关系,由此凸显出作者对现实社会中关于传统与当代,信仰与放纵的诘
问。
手的动态既可以劳作,也可以作为人的第二表情器官,表达情绪与精神,那么殷小烽作品“手姿”的象征意义既表现了人的生理本能,更呈现了手的语言含义。
大型幻灯影像
中
随着木炭在纸上的滑动
,
手慢慢移动,
手形对作品的场域影响及在光影作用下对喇嘛躯体的干预,以及色彩变换配合音效产生的高古、悠远、空灵的视听效应所传递出的或积极、或诡异、或迷幻、或矛盾的亦
静亦动的
信息图示导向。在我们解读作品的同时,会将手的个体属性扩展成群体乃至社会的象征意义,因此,矛盾冲突构成了作品的氛围。
Video
是将一系列静态
影像
以
电信号
的方式加以
捕捉
、
纪录
、
处理
、
储存
、
传送
与重现的各种技术。作为舶来品成为当代艺术表达的全新手段,早已成为国内外前卫艺术的常用语境之一,而殷小烽在使用
Video
手段时,强调了“使用”的价值,这种使用的可贵之处是让他的
Video
作为媒介之一参与到作品的多种语言之中。而由
Video
所形成的光影以及色彩覆盖在喇嘛的躯体乃至地面上的变换手段与图景,构成了一个跨媒介实验空间独特的场域关系。空间所营造的气场使观者无法逃避的进入其中,与作者一起感受、体验乃至追问。
传统的雕塑概念由殷小烽作品《行者》的出现再一次拓展了它的疆域,从实体到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拓展的思考,而场域空间的多媒介实验则是殷小烽在长时间的困惑、迷茫与判断后的抉择,作品中的
喇嘛与艺术家对于真善美的追索相互暗合,他们共同传递着一种无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一种打动人心的永恒之美便孕育在这种力量之中。
其作品对个体以及艺术界的影响乃至话题的产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品所呈现的批判性思考也是中年知识分子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在旧有的价值理念与当下颠覆性思维之间的纠结、质疑与态度,具有普世性的价值。
注解:
·通古斯民族主要居住在
中国
、
俄罗斯
境内。其有南北通古斯之分,南支以
松花江
、
混同江
流域为中心分布,其代表是满洲和
赫哲
,北支分布在黑龙江、
勒拿河
、
叶尼塞河
三大流域及周边
贝加尔湖
、
勘察加半岛
等地也有分布。
·嬷嬷人
是萨满文化中的一个神,是北方民族原始纯朴精神形象的化身。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