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雕塑) 吴为山
旅行者(雕塑) 阿巴吉〔法国〕
在艺术的坐标下,当中国遇到法国,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江苏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和而不同——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研讨会”近日在南京举行。两国知名雕塑艺术家、专家学者围绕中法雕塑艺术性格与民族精神、世界雕塑发展方向、从中法文化交流看当代雕塑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以雕塑为坐标,流派、理念有差异,对美与和谐的追求却显出人性统一。
雕塑,以立体的艺术方式展示生命的力量和人类的精神追求。法国的雕塑艺术举世闻名,以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罗丹为杰出代表。中国的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在历史的变迁中承载着文化与艺术的表达和传承功能。时至今天,中法雕塑艺术各自呈现怎样的特色,又是否互有融通?法兰西院士莉迪亚·哈朗布尔认为,雕塑是一种语言,是全球化的语言,是人类自古以来最常见的艺术表达方式。在中国和法国,都涌现出杰出的雕塑家,他们不断实践和提升雕塑的技法和形态。
艺术形式在变,但艺术的一些基础功能却存之以恒。莉迪亚·哈朗布尔在对比中法艺术时说,和谐原则是中法共有的,大家共同参与这种和谐的创造;又比如对美的表达欲望,尽管两国的雕塑艺术在流派和理念上存在很大区别,但在一代代雕塑家的技能和理念传承中,不变的是对美的发自灵魂的不懈追求,这是不同国家艺术形式产生共鸣的基础。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则认为,法国雕塑有独特的西方的清静之气,法国印象派等艺术流派崇尚自然,而中国艺术则主张道法自然。东西文化的理念就这样在艺术表达中不期而遇并产生共鸣。
——以展览为坐标,这种从古至今最常见的艺术呈现方式,显现跨领域、无国界的趋势。
法兰西学院院士、雕塑家克洛德·阿巴吉今年6月和中国艺术家吴为山教授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共同进行了“心灵对话·中法艺术家雕塑”联展,作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法国评论界认为,两位艺术家各自根植于自己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又超越了本民族文化,将艺术上升至人类共同精神的高度。
克洛德·阿巴吉说:“在法国,雕塑作品的个人展览常有,两人合作的展览是不多的。况且,我们俩年纪不一样、文化差异也很大,但当我们在巴黎联展时,观众们都评价说,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非常和谐。”在阿巴吉看来,这就是“和而不同”的最佳体现。他说,中法文化的差别是巨大的,在艺术上我们却很容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说明艺术的确是国际语言。我们在共享求善求美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声音,同时放在一起又如此和谐,诞生出一种特别的美丽。
——以沙龙为坐标,这种源于西方的交流聚会,如今以研讨、论坛的多元化形式探求全球化艺术潮流。
这次在南京举办的中国与法国文化交流活动,就是具有当代艺术特色的跨国界文化沙龙。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章剑华认为,中法两国艺术家都植根于各自民族文化的土壤,沿着不同的路径前行,中国艺术家应其古老的文明,体现的是学会思考、懂得思考也善于思考的民族文化个性。法国艺术家体现的是浪漫情怀,珍惜生命。中法艺术家在思想内涵上的深层次交流,在表现形式上的不断探索,跨越了东西方地域空间,给我们产生了丰富想象的极大可能,同时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中法艺术内涵上的共性,这就是共同关注人类命运的发展,共同关注思维方式的沿革,共同关注理想主义的永恒。
研讨会上,中外艺术家和学者都认为,交流需要媒介,全球化背景下,更需要对文化艺术交流的“形象”或者“符号”进行精心选取。它最好既有着文化的民族个性,又有着文明的共同性,并且还是大家相对熟悉的。因此,将老子的雕塑,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元素选取,实在是一个精妙之选。今年3月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在法国大皇宫举办的“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吴为山雕塑的《老子》以老子虚空的哲学为创意,造型磅礴、气韵高古,内中刻有道德经,表现了虚怀若谷、满腹经纶的先哲形象以及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众多法国观众在雕像前驻足,沉思。这就是一种融通今古中外的生动文化交流。
对于将孔子、老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符号”,吴为山认为,我们迎来一个伟大时代,中国再获与世界充分交流的机遇。中国艺术要对外交流,但我们的艺术不是迎合西方人的,要迎着他们的面走,而非跟着他们的背影走,中国人必须发扬光大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交流中把握世界艺术流向,寻找共同点和差异性,达到中国与世界文化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共同繁荣、共创永恒之目的。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