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雕塑也讲性价比 就地取材更讨巧

更新时间:2014-10-13 10:31:32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janet 浏览量:513

    ◆ 尹仁沐(本刊特约评论员)

    ● 话题缘起

    持续多年的“长假旅游热”毫无意外地再一次出现,不过旅游目的的悄然转变还是能够感受得到,比起一股脑涌向故宫,很多人开始倾向于选择小清新的、特别的风景,其中,与艺术息息相关的活动也在逐年增加,无论是组织观展,还是享受不同文化和地域中的民族艺术,旅游的深度正在逐步加深。

    就地取材更要来源于生活

    从创作手法角度来看,所谓“雕塑”,“雕”为减法,而“塑”则是加法,如何运用则需要由雕塑的材质来决定。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条准则古今中外都适用。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起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雕塑家多选用较为坚硬的大理石进行创作,由于地理环境使得欧洲石料充足,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雕塑艺术也有着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有着共性,如大理石雕刻那般,他们有着巧妙的创意和构思,有着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千锤百炼着这些民族的灵魂。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当时的绝大部分绘画原貌,但却还能见到很多雕塑和大理石建筑,这也是当时雕刻家们曾经的希冀:愿艺术的灵魂能够永存。如艺术评论家温克尔曼所言:“希腊雕塑杰作有一种主要和普遍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些源自生活的雕塑创作,虽然由大自然给予了生命,却最终由生活给予了灵魂。如果西方雕塑史让人看到更多的是“雕”的琢磨,那么相较之下,中国的雕塑无疑更具“塑”的柔美。从夏商周文化开始,华夏民族就很擅长用泥土在进行各种或抽象或形象的创作,以细泥质灰陶为主,个别以细泥红陶或黑陶制作的陶器,均是就地取材,并且对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曾经作为生活工具的陶器开始成为了祭祀为主的象征性物品,柔软又具可塑性的材质就如同华夏民族那样柔中带韧,尽管不是英勇善战,却足智多谋,毅力过人。

    随着当代雕塑的不断发展,雕塑不仅仅是视觉的,更代表了一种观念、一种思考,在雕塑材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更贴合表现主题的材质变得越来越考验雕塑家的水平。不同地域造就了不同文明,不同文明让生活其中的人有了截然不同的艺术感受,如今许多当代艺术让人难以接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雕塑不接“地气”,雕塑单一地使用钢的铁的,冷冰冰地没有人气。多看看生活,多看看周遭,试着就地取材如何?

    视觉盛宴不等于铺张浪费

    经常听到“某地推出某件雕塑作品,是由某某大师耗资几何打造而成”这样的新闻,大张旗鼓地用价格“震慑”老百姓,似乎越是高价的用材,这件作品也就越有价值,真实吹起了一阵阵“浮夸风”,令人汗颜。难道艺术的视觉盛宴就必须砸下重金才办得到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同样一件作品,摆放到不同环境中去,效果也是千差万别。只要去过日内瓦联合国广场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一把标志性的“断脚长椅”,因为这把巨型椅子显得既大又小,在广阔的空间下它无疑是大的,但在世界人民的和平面前它是小的,无论你能否体会到这件雕塑背后暗含着作者丹尼尔·伯塞特表达对战争中地雷对平民造成伤害的警示,这样的视觉震撼无疑是巨大的。但试想,如果把这把椅子挪到高楼林立的商业区中,安放在楼与楼之间的缝隙中生存,你还能有这样强烈的感受吗?我想应该很难。同样,日本北海道洞爷湖岸边安放着许多抽象雕塑作品,单看每一个其实都不足为奇,有些甚至抽象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是他们在山湖交映的自然中得以释放,一个个石头雕塑仿佛与环境融为一体,而那些怪异的“钢铁块”则在湖光山色的对比之中,显得充满个性。只要因势制宜,雕塑的生命力才能得以体现,即便用了再昂贵的材质创作,没有合适的布置来诠释,只能说是铺张浪费。

    从旅游热提升到艺术享受

    如今,不少年轻人喜欢自由行,尤其是在一个个陌生的城市里体验最真实的当地民情,比如许多西塘、乌镇等古镇水乡,或是厦门鼓浪屿这样小清新的小资风情,这些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走过路过的那些就地取材的当地艺术。

    或许那些充满地域性或民族风情的艺术并不是绘画、雕塑这样分门别类好的,他们往往躲在生活的小细节中等待有心人的发现。福建泉州的就地取材就很出名,当地的石头房子有别于大城市的钢筋水泥,也不同于水乡的飞檐黑瓦,它们美在充满了淳朴的粗放,没有过度的装饰成旅游景点,却就是能够不断吸引人前去欣赏。

    在艺术高度发达的欧美旅游,无疑是文化与艺术的双重享受,这是一种常态,而在国内的旅游景点中却很少能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因为我们还是缺乏了一种将旅游从观光提升到艺术享受高度的意识。这当中有很多误解,比如在景区弄上几个无关紧要甚至完全不搭的雕塑放着,就算是提升艺术品位的;又比如重金打造超级豪华的仿古建筑,等等。这既是将旅游艺术意识狭隘化,又是将其复杂化了。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分类,而是更多体现在生活中,旅游中的艺术也需要有当地特色为灵魂,可以就地取材地点缀一下,而不是肤浅地挖空心思造一个巨大的文化名人像之类落俗的行为。

    我们国内有众多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调,只要用了心思去文化中挖掘出适合艺术生存的环境,创造出更多就地取材的低成本雕塑,相信我们的旅游也会更有价值。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