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钢炼铁厂东侧花园里,摆放着十余件小雕塑。这些是炼铁厂职工在厂领导的支持下制作的第二批雕塑。
用各种废弃管道做成的雕塑陈列在三高炉的环廊里,成为旅游参观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个足有一人高、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白瓷缸子静静地“坐”在桌上。这种白瓷缸,当年炉前工每人一个,它能勾起首钢职工对那火红年代的美好回忆。
蒋辉和同事们最早的雕塑作品—91根钻杆拼接成的战斗机。
三高炉恢复的生产场景栩栩如生,加上声光电效果,成为北京一处独特的工业游去处。
四角凉亭高4.5米,宽3.6米,用了七八十根除尘布袋龙骨,仅焊点就有上万个。
两三个月过去了,首钢炼铁管理区辅2作业区党支部书记芦超看着院子里的四角凉亭一天比一天有模有样,又开始盘算新的雕塑项目。
1983年进入首钢炼铁厂的芦超经历了首钢最辉煌的时期。2010年随着首钢北京厂区全面停产,原本终日忙碌的职工一下子闲下来,一些年富力强的职工转岗到了新岗位,剩下上有老下有小的职工和年龄偏大的职工转岗为护厂作业、看守设备、拆迁配合,许多人不适应。
为摆脱这种窘境,大家都在想办法干点什么,随处可见的废弃钢材、设备零件是最容易得到的雕塑材料,于是有一天,芦超在群名湖早锻炼,累了在凉亭里歇息,他突然一跺脚:“就做这凉亭吧”。
回到厂子和同事们说自己的想法,功铁印和王振军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这除尘布袋龙骨虽说有一定的强度,但是做那么大的凉亭,能支撑得住吗?芦超却不以为然,开始对着群名湖畔的凉亭画起了草图,之后就和工人们开始建凉亭。除尘布袋是钢铁主流程所有工艺都会用到的除尘设备,其龙骨每根长约6米。这种除尘专用工具,在首钢停产后,却成了扔了可惜,冶炼又没什么价值的鸡肋。
“大家都是搞钢铁的,谁也没干过建筑。”眼看着用除尘布袋龙骨“盖”起来的四角凉亭就要完工了,芦超不禁感叹起来。“等骨架都弄完了,我们还打算在亭子顶装透明阳光板,这样能遮风挡雨,就更像凉亭了。”芦超说,“其实凉亭只是一次尝试。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厂东门,最近听说长安街西延工程,首钢标志性的厂东门将整体迁移或拆除,如果能做一个厂东门的雕塑,将是对首钢最好的怀念。”
首钢刚停产时,留守职工没了方向,但大家没有得过且过,心里一直在想能再做点什么。当时在三高炉担任炉长的蒋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也萌生了用废弃零件、钢材做雕塑的念头。如今走进三高炉,首先看到的就是他和同事们做的最早的雕塑作品—战斗机。2010年停产时,首钢炼铁厂刚好度过91个年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他们决定用91根钻杆拼接成一个战斗机的模样,希望停产后的首钢依然具有战斗力,向新的高空飞翔。有人称之为“战斗机”,而蒋辉他们更愿意称之为“凤凰涅槃”,因为91根钻杆象征着首钢炼铁厂91年的生产史,之后,首钢面临着转型,面临着重生。“首钢人不仅有粗犷的情怀,也有细腻的情感。”首钢炼铁厂工会副主席马德力感慨地说。
后来,职工们的自发行动得到了领导的认可。首钢在职工中开展钢铁雕塑创意作品征集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职工开展技能培训,为职工“就地转型”,实现第二次再就业探索出路。首钢铁区管理处在办公楼前的草坪处开辟职工钢铁雕塑展示园,第一批亮相的七座钢铁雕塑就是职工们的创新和尝试。
在老首钢人的内心深处,这些“废铜烂铁”制成的雕塑凝聚着他们对首钢的深情。
本报记者 程功 摄影报道 J129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