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一起去别处画画

更新时间:2014-05-27 09:47:48 编辑:qdxmimi 浏览量:595

最初,老伍说起准备策划油画创作营的时候,我曾置疑过:除了雕塑、壁画等这类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形式和项目,以及国画家组织即兴作画的笔会以外,把各国画家 尤其 是油画家集中在名胜景区进行艺术创作却不是写生的“创作营”,国内恐怕没有先例。 在当代艺术的多元语境中,油画无疑是最具优势也是最被市场化的表达方式,悠久的历史与值得信赖的技术手段,是其长处 ,但 是这一手段被不断重复使用至今,是否 已经 僵化而失去了原有的创新力?与油画发达的中世纪生活条件不同,现在的画家在个人工作室里画画,拥有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他们真心愿意在一个地方按时集中生活吗?一个创作营对于参与的创作者意义究竟何在

“创作营是一种未来 的生活方式 ——老伍的回答显示他一如既往的超前思考。身为张家界首届国际油画创作营策划人的伍时雄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创作营的先行者,他已经参加过国内外近10次雕塑和大地艺术创作营活动,并在北京和珠海主办了两届中国青年雕塑创作营,他认为:我们身处在一个全球转型期,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着物欲化、价值迷失、物质与精神生活失衡等构成的“生活方式危机” 这些 与危机 有关 社会、人类、生命 自然的永恒命题通常是当代艺术家最为关注和思考的 ,从 许多艺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扬,以及他们眼中的生活方式的表达和诠释,但是创作营的主旨远不在此,我始终相信一种自由、开放、和平而又独立自主的幸福生活之存在,通过各地艺术家的短暂驻营生活, 平等 共享,互助协作, 它看作理想主义的片段 也好 ,当作现实生活的定格 也罢 ,我不在乎创作营本身产生什么宏大的意义和影响,甚至觉得某段 生活 超时空 无意义 应该成为一个 值得 关注的当代议题。

对于参与其中的创作者而言,透过参与一届创作营制造出来的那些自由无评选无交易的作品,可以看到一个营地对于艺术家创作生命的过渡意义。上次的营地是海边的小岛,这次 张家界的山林 ,下次也许 欧洲一个美丽的葡萄园,在别处留下一段艺术生命的痕迹,想必老伍更向往这种非持续时空的生命累积过程 ,不然二十年没画画的他在张家界如何欣然拿起画笔即兴创作三幅有关生命主题的油画呢? 中国有句谚语:人挪活,树挪死,说的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种 行者无疆 的生活方式。

创作+营

带着许多疑问和期待,我来到创作营的现场——湖南张家界武陵源,这个旅游胜地对于中国艺术家并不陌生,记得20年前上 中央 美院的时候就来实习写生过,当时还是我老师易英带队。易老师是研究中外当代文化艺术的知名学者,也是个地道的湖南通,学生们特别喜欢跟着他下乡采风。那次我们师生一行六人翻越天子山,徒步悬崖窄道,最后沿索溪峪山涧到达山下的武陵源,一路奇特山景和美食野味都让人回味无穷。据说后来的学弟学妹们畏艰险,再也没行此 举了。不过,景区的路在旅游发展的推动下修得越来越好了,也就没有那种原始野趣了。

近几年,国际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电影《阿凡达》让张家界这个世界文化遗产风景区更加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影片中潘多拉星球的胜地 哈利路亚 悬浮山的取景地是在张家界的一处原名为 南天一柱 的景点,通过艺术想像和创意工程的制作,使那些已经疲劳的审美有了另类超越。显然,壮美、奇特、无常的景观事物,对于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而言是永不衰竭的创作源泉

1、  开放式创作

从深圳集合出发来到张家界,是本次创作营的特别安排。有如空降般,武陵源景区高调入驻了来自10个国家的近三十位艺术家,使这个处于旅游淡季的 山区 小镇有了别样风景。不过人们很快发现他们与以往在张家界写生的画家和摄影师不同,并没有成群结队地在景区内外支起家伙和设备,实地取景,就地写生。按国际惯例,我们把这种各地艺术家集中在特定营地进行开放式创作的活动称为 艺术创作营

所谓“开放式创作”,是把 艺术家 个人画室里的脑力激荡拉到 一个 开放的现场, 让他们 走出熟悉的工作室,甚至离开喧闹的城市人群,抛开外界评判的干预、新鲜事物的诱惑和高涨市场的冲击,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在交互性思考 下, 与他人 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分享与碰撞,从而反思自己的图像语言,并有效地运用既有的专业技能,创造出新的或有别于在 自己 工作室 作的行为过程。这种创作方式为各地艺术家提供了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短暂机会,其中有的艺术家 此与 创作 人文进行对话,有的艺术家则无视外部环境,纵使铁鞋千里,永远只画心中那个桃花源。然而,他们共同看重的是 “开放式创作” 所营造的空间,一个为来自不同立场的各种信息提供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空间,一个艺术创作者思想可以群聚的非物质空间,一直是古今艺术家们心中的观摩道场,尽管时间短暂,它都承载了许多过往的技艺和现实的能量。

来自斯洛文尼亚的 画家 埃寇-ETKO TUTTA 克勒蒙 -Klemen Brun 本身就是创作营空间的缔造者,他们在其国内的酒庄艺术项目做得相当出色,因此不难 出他们 在张家界波尔曼酒店的开放营地工作得 特别 游刃有余,无论在小镇里的酒吧喝到多晚,每天早上 点都能见到他们在工作室画画 的身影 ETKO那千杯不醉的血液和 彻夜不眠、有求必应的辛勤工作显示出他 江湖大佬的 十足风范,在作品演讲会上,他所描绘的 艺术使馆计划 让大家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理想国的 圆圈 中,不管以前参加过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国际活动的艺术家们都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创作营带来的 多元存在感, 其实这些存在感就来自于艺术家和作品本身,来自“Ido what Ido”的克勒蒙 -Klemen Brun b 对旧有 绘画 内容的自我认同 ,来自沿用古老技法画动物的 斯洛文尼亚 漫画家 -Vladimir·Leben 和拥有30年创作经验的 瑞士 职业画家 -Carlo domeniconi对既有成名 风的再现 ,还有同样来自 瑞士 Anna·Katharina 克罗地亚 LIDIJA·SELER DOMINIKA 日本画家春美(HARUMI SAEGUSA ,来自她们的女性视角对美好自然的观察以及心中花园的细致 模写 ,也来自 加拿大 华裔画家 刘坚 对色彩的执着和抽象表达,他们都在展现 个人 无需翻译的国际 对话 语言的同时,也无可否认地表现出 对短期 创作营地 陌生和 冷感 ,而这种现场感受又会被模糊 吸收 ,并带到别处,进入他们未来的艺术和生活中。

2、 用行为

回想起张家界创作营短短15天的过程,艺术家在作画时的神情动作是我最喜欢观察的部分,记忆犹新的应该是老伍带队到访那个偏远原生态的、只见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湘西山村后,中外画家们迥然不同的表情和言语,我们理解本地人的司空见惯和无动于衷 的同时 ,也收获 来者 惊奇、兴奋和感慨,所有参与者任何情绪和思想都能把本届创作营的特质和生动刻画出来,而他们的创作自然也还原出不同的参与状态。

走进驻扎在五星级酒店中的营地工作室,第一眼就看到在角落里摆弄许多工具专注构思的金发女子,来自法国巴黎的 艺术家 阿丽桑达(Alexandra Roussopoulos),以装置、行为、影像 名。她是第一次来中国,深圳的现代建筑景观与张家界山水的视觉对其触动很大,在她的《无题》系列中,深圳市民中心的大屋顶和张家界的石峰云雾被硬边分解,再塑造成重叠变异的风景,它们又似乎与驻地没有多大关系,属于艺术家个人的城乡解读,是她个人风景的无彊域延伸。阿丽桑达坦诚:开营时,擅长纸本绘画的她面对油画布有些茫然,幸得同营的日本画家春美(HARUMI SAEGUSA)传授纸表布的技法,最后摸索到自己满意的绘画效果。

和春美同行的佐部利典彦 -Norihiko·Saburi 也一起参加了日本国内为海啸重建筹款的艺术公益活动,他们 揣着拳拳之心来到张家界,特殊的时期,特别的活动,使 他们 深感于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历史文化的厚重。 特别是典彦,在攀登上张家界的天都峰之后,他改变了原来三张小画的构思,向老伍申请来十张备用画框铺在工作室的地上,制作了各种抽象图案的剪纸和堆砌彩色颜料的厚重画面,以释放被大自然焕发的澎湃激情。

创作营地的C区工作室 是利 用酒店的一处装修工地临时搭建起来 ,因堆放装修的沙石,现场略显 拥挤,但抽签 分配 到此处的人都觉得很幸运,粗糙 水泥墙面、残缺的框体结构、未完成的 场地 进行 ,刺激 他们的存在感和大脑神经。在这样局促的环境下,法国 “爱玛仕”签约 画家 JOEL·PERSON还用大块画布将自己囿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如果不是创作营开放的观摩方式,可以想象第一眼看到画中凝重的骏马和流动的人体带给我们的强大震撼以及他那一气呵成的娴熟技法所造成视觉冲击。在艺术家交流晚会上,我们听到与中国有关联的故事,他坚持用独特的黑白素描方式画马,是缘于儿时记忆中祖父珍藏的一匹唐代三彩马的印象。

我和摄影师经过事先预约见到了在酒店的房间忙碌作画的 画家韩国 李英芝Lee Young Ji,进入创作营的前几天,大家只能在吃饭的时候匆匆碰上一面,或许是语言方面的原因,Lee和同样来自韩国的Cho显得有些离群索居,直到Lee带着老伍在小镇的酒吧里标准地跳起那只风靡全球的神曲《江南Style》的时候,大家才认识了这位真诚活泼的韩国女画家。Lee特地从韩国带来她常用的 高丽 画纸和颜料,以细密的工笔画风描绘寓意人间情感的自然场景,在原有的传统图式里加入当地湘式屋顶的飞檐,标识出画家的特别用心。

相反,同样是 深入 赵铉翼 ,却注定被误读。 已经5年没有画油画了,近年来以挑战神圣和世俗对峙关系的装置影像作品在韩国受到关注。来到张家界之后,他努力寻找合适的在地媒材或象徵性历史文物,最后选择借用随处可见的塑料购物袋和旅游纪念品上仿照的古代春宫图案,来模拟张家界的山水景观,继续沿用他一惯的激进作法,以外地视野去挑动在地禁忌,从而获得一种富有争议性又独自寓言式的言说。
     赵铉翼 一样利用在地资源创作出一些对话性作品的还有来自美国的大卫-David A. Park 自从发现大卫通晓中文、韩文和法文后,他就成了与全体营员交流最多的 业余翻译 ,也是除了从香港赶来帮忙的 义工 翻译刘治修先生 以外,创作营中最忙的一位。大卫来中国之前在美国 打印好 从网上下载的张家界风景图片,并把这几张他认为的"非真实的不存在"带到"真实的存在地",再用大部分时间走街串巷,搜寻图片所在地的真实物料,最后在废弃的电子灯管、塑料玩具和祭用纸花上找到灵感,以行为纪实性的手法完成了三幅综合材料作品,它们可以被解读为从一个主观大脑中下载的三段被物化的记忆,而 大卫认为 记忆 是真实存在感的载体。

从工作室墙上贴满的人物照片可以看到 奥地利艺术家 卡萨尼娜-Katharina·Morth的不同视角,显然她对活生生的当地农民更感兴趣一些,这或许与她 从事过 打墓碑的工作有关。两周的时间她一直坐在画架前涂抹油画颜料,一遍又一遍叠加,画面反复变化,直到出现一个混沌变形的大头像才收手。记得当时我故意把采访推后,不去打扰她,这 有思路、有激情、有挫败、有挣扎的完整 饱满的创作过程,正是创作营引人入胜的精彩之处。

3、行走的风景

虽然本届创作营不设 置任何 命题,但由于张家界这一营地的特殊性,而产生回应的 “标

作品却不少。例如中国画家丁琳 的映像山 、赵罡 的细笔山 、王洪 的绿色生态 、孟乡 的现场纪录 ,美国 华裔 画家梁力光Kevin Liang 的点彩风景 和来自 加拿大 的土著画家 Anong Migwans Bea 的幻像水池 他们的 作品大都呈现出 画家们 就地写景、他乡写意或异地抒情的不同表现 ,然而绝对不是 风景画,不是 与画家现实 生活 失去联系的“ 地方印象 ,而是在变异的 风景中 释放 出个体 表述的自由 ,以 个人意识交叠、侵 、交互混搭的图 景观,换言之, 他们在张家界这 个特定时空, 完成了一次 “明心见性”的行走。

与其他参与者不同, 加拿大-Gordan Novak 的这次中国之行是专门为 创作营 艺术群 体而来,他用熟练的移拓印技法与同营艺术家合作版画,让他们游戏般地在油画上获得了版画的体验。而Gordan自己的画作《有朋自远方来》则更体现集体参与的动机,仔细看那些小方块是有签名的, 签名和色块都由 Gordan在张家界见到的每一个人亲笔画上去的。他的另一幅《青色》显示出对中国传统的敬意,尽管语言不通,却在作品里与 中国 画家 周越佳进行 着现场 对话 Gordan问:“青色到底是什么色?” 周越佳 用他的作品《青绿山水》回答:“与红色碰撞而造成的无法拍摄得到的效果。”

中国 画家 葛辉 加拿 大的 -Audrey·Joanne Traini 都是携 家眷同来,葛辉 夫妇带来了他们刚出生的女儿,而 Audrey 则带来《小红帽的童话故事》,因 精笔 绘制较 耗时 ,她提前在家 里画了一半才带到中国来 。年轻的 葛辉 是中国新生一代职业画家的佼佼者,从他梦游般意境的作品中可以体验到 自然与 人相 交感 气场 ,可 谓天人合一的 感受。以人入画, 可以变成一种风景 的时候 ,当下 存在感 便会犹 然产生 。同样年轻的 伍恬谊 创作《母与子》系列,表现的则正是这种“身在山中不见山”的主观意识。已为人母的她更关注生命的风景,画中孕育的 象征 形态 在绚丽而含蓄的色彩上跳动,直观地应和着画家个体 日渐 成熟的艺术生命。

“身未动,心已远”这句话最能代表中国油画家 张方白 因要事缠身而远在营外的心情,他的同乡画家 孟宪文 也是来去匆匆,虽然无法亲历在故乡进行的创作活动,但是他们都留下作品来参与到这场有关风景的人文对话中。 张方白可以说是 本次创作营湖南本地精神的代表 ,作品《不倒的鹰》系列吸收 中国传统绘画 精髓 的同时,又 融合 西方表现 主义 油画语言 特质 图腾式浓重粗犷的黑色 雄鹰飞行在张家界奇山异水的背景下, 迸发出 异常 阳刚野性 张力

以行者的视角来看异地的人文,必然有所视差 。而 以创作的态度与在地景观相遇, 伴随 时空的转移,身体的挪动,或多或少地对艺术家既有的创作思路、手法和内容有所影响,在 首届中国(张家界)国际油画创作营近百件 作品中呈现出 的同与异、动与静、是与非、惯性与即兴、理性与感性等各种矛盾,其中不乏挣扎、消解、失败、放弃、反复、主观、被动、认同、反思等人类精神活动, 想必 这就是国际盛行的 驻地艺术(site art)魅力所在 吧。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