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座古老而文明的城市,对著名雕塑家唐大禧来说,既熟悉而又陌生。三十六年前,他就在南京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自1980年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到过南京。如今,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唐大禧也摸不着路了,连当年最熟悉的新街口,也变得今非昔比。南京,对唐大禧有着深厚的情结,南京,让唐大禧难以忘怀。雨花台那座目前国内仍属最大的的花岗岩群雕,铭刻着唐大禧的创作灵感,莫愁湖那婀娜多姿的汉白玉莫愁女像,渗透着唐大禧的独特思维与雕凿的汗水。三十六年后,南京又是唐大禧的雕塑艺术之路走向重生,走向辉煌的起点。三十六年后,唐大禧重返南京,目的只有一个,重温当年在雨花台那段难忘的经历。
这次重返雨花台,唐大禧是顺道而来的。三月二十八日,他先到上海参加龙美术馆的开幕式。该馆主人在香港嘉德拍到了唐大禧的两件雕塑作品,唐大禧作为嘉宾受邀而来。二十九日,唐大禧在夫人的陪同下,乘火车从上海到南京。上海到南京只需两个小时车程。列车在高速疾驶。窗外,一片片油菜花、一栋栋新楼宇映入眼帘,好一派江南景色。望着窗外的美景,唐大禧目光显得凝重,仿佛在沉思、追忆起三十六年前在雨花台的日子,想起了雨花台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一九七八年,年过不惑的唐大禧,正值创作转型期,恰逢南京雨花台向全国征集群雕设计稿,当年广东的雕塑艺术在全国颇具影响力,为了承接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大型雕塑工程,广州雕塑院专门组织了唐大禧、林毓豪等对征稿要求进行了小样设计。在全国100个设计方案中,广州雕塑院的设计方案群众投票占了绝对优势,成为雨花台英雄群雕像的入选方案。方案入选后,唐大禧与几位雕塑家来到南京,在雨花台现场指导施工。南京市人民政府对这项工程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江苏省重点项目和政治任务来抓。据大师回忆,当年广东的方案入选后,全国美协主席江丰、副主席华君武、吴作人等亲自到南京审稿,并对广东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施工期间,唐大禧天天亲临现场,指导工人施工,当年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为了完成工程任务,虽苦犹甜。群雕高10.3米,宽14.2米,由179块花岗岩石组拼而成。石材从福建泉州采凿,每块重5吨,石材运抵雨花台时,道路全封闭,确保畅通无阻。一九八零年,群雕终于完工,交付雨花台。
在南京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唐大禧在施工中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工作之余他不忘寻找创作灵感。大师是一个沉默寡言、善于思考的雕塑家,而雕塑家其实也是一个造型专家,对事物的观察敏锐细致,并能准确造型。雨花台当年那班青年男女,便成了唐大禧创作的素材。每当下班或假日,唐大禧便拿起画笔,为小姑娘、小伙子画俏像,他们为了能当一回模特,都争着当唐大禧模特。当年,有一位叫李晶晶的小姑娘,才16岁,唐大禧每次素描,她总是站在一旁,看唐大禧创作。唐大禧见这个小姑娘表情腼腆,话语不多,而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唐大禧觉得这是个好素材,于是请晶晶当起了模特。晶晶也很配合,坐着一动不动,让大师从容描绘。回广州后,唐大禧把李晶晶的素描用水彩画了一张人像,题目叫《豆蔻年华》,并把这张作品收入了他的个人专集《塑说》里......
火车就要到达南京,正在沉思的唐大禧听见到自己的电话响起,对方的声音是个女的,问唐大禧什么时候到达南京。唐大禧问对方是谁,对方说:“我是倪凤,您记得吗?二十多年前我在广州向您借过钱呢,您想起来了吗?”唐大禧这时才恍然大悟,“哦,我想起来了,记得,记得!”原来,二十六年前(1988年),倪凤辞去了雨花台园林处职工的工作,毅然下海。那一年她只身来到广州寻找商机,谁知一下火车,她的钱包就被小偷光顾了。身无分文的她举目无亲,只好到派出所报案。派出所的同志问她在广州有什么亲朋戚友,倪凤说一个也没有。民警同志劝她不要着急,再慢慢想想的时候,倪凤才想起了唐大禧,但又忘记了名字,只知道他姓唐,是个雕塑家。经多方打听,派出所终于与唐大禧联络上。唐大禧开始仍有些怀疑,这是不是骗局?后来唐大禧来到派出所时,才知道这是真的。后来唐大禧接走倪凤,并借给她2000元,让倪凤采购此行所需的货物返回南京。
倪凤他们本来要到南京火车站接唐大禧,但唐大禧因答应了另一些朋友的中午接待,所以到雨花台相聚只能是在下午时分了。
下午三点多钟,唐大禧终于来到了雨花台,在办公大楼前等待他的是一班当年一起工作过的老朋友。雨花台的老领导、李晶晶、倪凤等,纷纷上前主动与唐大禧握手,并报上自己的名字。彼此相见,双方既是感动又是感慨,感动的是彼此能够重逢,感慨的是对方都成了老者,几乎都认不出来了。唐大禧一一与他们亲切握手,并对大家说,“谢谢你们还记得我,其实我一直没有忘记你们,你们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太深刻了。”
是的,为了这次南京之行,唐大禧也做了准备。因为三十多年没有联系,估计到现在,他们都已达到退休年龄了。能否再联系到他们再见一面呢?带着试探的心情,唐大禧叫助手小林上网查找雨花台的电话,并取得了联系,得知李晶晶还没有退休。唐大禧即叫小林寄上一本《塑说》的著作及信函给李晶晶,后来李晶晶在回信中写道:“收到大师的著作格外惊喜,三十六年前的我收入到您的大作中,实在弥足珍贵,我理当好好珍藏……”如今,李晶晶也已过半百,现在是雨花台纪检科的科长。
在会客大厅,老朋友相聚,格外高兴,无所不谈,老主任说:“感谢唐大师及广州的雕塑家为雨花台所作的贡献,雨花台的今天,与您们当年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如今事业有成的倪凤大姐已成为一个农庄的庄主,与丈夫一起在南京郊外经营着一个占地数百亩的农庄,并很是享受庄园主的生活。说起倪凤大姐,唐大禧还向我们讲起了一个故事,说雨花台雕塑接近尾声时,莫愁湖公园的负责人特地找唐大禧,请他为莫愁湖公园做一座雕像,唐大禧根据公园负责人的要求,立即进行构思和小样设计。为了更准确地表现莫愁女像的姿态神韵,唐大禧特地请年轻美貌的倪凤做模特。如今,当年只花了半个多月便打造出了汉白玉莫愁女像,已成为莫愁湖公园的重要景点之一,同时也是收费拍摄点。看着莫愁女婀娜多姿的形态,也许我们多少可以看到凤姐当年的化身呢。
岁月不饶人,三十六年弹指一挥间。唐大禧重返雨花台,他已经七十八岁高龄了。光阴可以摧人老,但当年在雨花台的工作生活情境,在大家心里,都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其实,他们的心还很年轻,他们的友情愈加深重。相聚之后,在老领导、李晶晶、凤姐等人的陪同下,唐大禧重游了故地,在当年唐大禧等精心打造的巨型花岗岩雕像前,唐大禧摆出了三十六年前在此留影的动作姿势,让摄影师重拍一张作为纪念。在场的老朋友亦纷纷与唐大禧合影。
相聚虽然只有一个下午,仿佛彼此又好像共度了三十六年,大家的畅所欲言,吐露了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
别了雨花台,农庄主凤姐热情地邀请唐大禧到其农庄小住两天。唐大禧欣然接受了邀请,并在农庄与慕名而来的雕塑家刘宪、李广玉探讨当今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勉励南京雕塑家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为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多作贡献。
四月二日,唐大禧结束了南京之行,凤姐亲自驾车送唐大禧到机场,李晶晶也亲自到机场送行,并希望唐大禧常来南京,到雨花台走走。唐大禧说:“我一定会再来的,十一月我会在南京举办我的个人雕塑展,我一定会再到农庄小住,一定会重返雨花台!”
记者:毕应胜
2014·5·8·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