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狄
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最近有了一尊新雕像。8月4日,在50年前被捕的地点,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当代艺术家马尔科·钱法内利创作的宽5.19米、高9.48米、长20.8米的曼德拉雕像在这里树立起来。
这本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对于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并获得过100多个国际奖项,尤其是诺贝尔和平奖的曼德拉来说,被塑像就像去领奖一样,数不过来有多少次。他本人在2004年委婉地拒绝了伊丽莎白港市政府要塑一尊比自由女神更高的曼德拉“自由雕像”的主意,他认为那“受之有愧”。而这尊为纪念曼德拉入狱50周年而塑的雕像,却在当代艺术圈内外都受到关注,创作者马尔科·钱法内利对这些赞誉则“受之无愧”。
这尊像使用50根10米长的钢柱为媒材,钢柱的体面变化形成曼德拉头像,同时又指代监狱铁窗——描述如此简单是因为它一目了然。如图所示,所有路过这条马路的人,都将在正面面对这尊像的时刻感受到它所要表达的一切信息,并且作为一件艺术品它依旧延续着艺术家惯用的材料和风格,这不是一件好办的事。
中国的艺术界人士对于它没有过多的评价和争论——这在最近纷争一片的环境里倒显得相当不容易。他们大多用最简约的语言褒扬了马尔科·钱法内利,也隐隐藏着些局外人的游离状态。
为什么是局外人?当“政治人物雕像”几个字在你眼前出现时,你大脑里升腾的一定是一尊白色石膏像,不管是站立的招手式,还是庄重的胸像,他们一定体量巨大,严肃地矗立在城市的环岛中心、大学校园或者大广场之上。这是一项传统,早在几十年前,站立式招手像甚至只有工科院校才能树起来,许多文科学校等仰仗兄弟学校的帮衬,才能拥有一座招手像。当白色石膏像、青铜等身像成为伟人、名人雕像的代名词时,我们很难奢望国内的公共空间也出现充满趣味性、现代性与艺术性的人物雕像。缘由是根深蒂固的,当一座城市的公共雕塑需要由政府来审核时,也就失去了可期待的未知性与丰富的可能性,一切都不好玩了。
好玩的雕像有许多,或者我们可以扩大形式的范畴,有些甚至已经是装置了。在海牙,有史以来可能是最大的充气雕塑居然是乔治·布什(George.W.Bush)的脑袋。这个巨大的脑袋在荷兰人来来往往的繁华之地存在,如图所示,小布什的这个表情似乎是创作雕塑的艺术家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特地选择的。保罗·麦卡锡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和开创性的艺术家之一。艺术界对他的解读大致可以统一为以下的观点:“从他使用的艺术语言和图像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无孔不入的美国消费文化是陪着他成长的伙伴,他的作品是对你熟悉的形象的一种异化,有时候这种扭曲的状态让他的作品成为了一场狂欢。”他的作品在国内尚少见到,但这件小布什的充气雕塑倒是可以证明这种观点还算是中肯。
当然,有时候好玩也会引发负面评价,要知道这些政治人物的身上被民众投射了无比复杂的情绪。最近,一尊阿道夫·希特勒的雕塑在英国引发了争议,这件作品来自曾经获得英国特纳奖提名的艺术家——著名的查普曼兄弟(指杰克·查普曼和迪诺斯·查普曼兄弟俩)。事实上,这件雕塑是一个迷你高尔夫球场装置的一部分,希特勒的身体下半部分成了高尔夫球通过的一个轨道,当观众把高尔夫球击过希特勒的身体隧道的时候,行着军礼的希特勒就会高喊“不,不,不”。这件希特勒挥臂行军礼的雕塑已经引起了英国犹太人组织的愤怒。英国犹太人组织的代表迈克尔·塞缪尔说,这件作品“绝对没有艺术价值可言”。与此同时,很多观众认为这件作品是“毫无品位的”,并且要求移走这件作品。而画廊的策展人斯图亚特·洛克解释道,“这件在迷你高尔夫球场上的希特勒雕塑是查普曼兄弟大型高尔夫球场装置的一部分,其他的球洞还包括萨达姆·侯赛因等——他被安排在一个封闭的孤岛上。这件作品是希望给大家一个‘嘲笑’希特勒的机会。”
显然,厌恶这尊雕塑的人——我们勉强称它为雕塑吧,并不稀罕这个“嘲笑希特勒的机会”,他们大概也对查普曼兄弟多年来对经典艺术的“恶搞型再创作”深恶痛绝,但你对当代艺术永远无法进行真正的批判,他们的作品属于他们自己,创作是自由的。但这次不同,借着民族情绪或者更深刻的罪孽,批评的口水越发猛烈起来,看来要玩名人雕像,也要经得起接踵而来的抨击。
每次当我们妄自菲薄地表示,西方有而我们没有时,总有人站出来明示:其实我们有,只是大家不容易看到而已。这一次是雕塑艺术家展望,他对本报记者说,“当代艺术家王广义很早之前便做过一系列以毛泽东官方影像为创作材料的作品,在原先的画面上打上横格,这个概念比曼德拉的新雕像早很多年。这些作品公众不熟悉,所以就感觉中国没有。其实具有现代性和艺术感的政治人物的作品有很多,只是不太可能出现在公共空间里,出现在公众常接触的地方。”所以,有空可以去艺术家的工作室,看看中国大人物们有没有新雕像。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