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我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副主任,招进一位硕士新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新任副主任董书兵。我们初见时他就很诚恳地表态,他说想静下来学习三年,好好想想自己的事,也希望我给他指点。就这样,开始了他雕塑创作研究的新的重要阶段。
从教室上课开始,我对他的了解日渐丰富。他对进入中央美院学习充满热情,不仅上课认真,做习作也很投入;专业考察,我早就得知他曾多次考察国内现存的古代石窟和有代表性的宗教古寺,在中国古代雕塑研究方面很有积累,并形成了完整的专业考察课程体系;个人创作,特别是城市雕塑方面,有很多代表性和标志性的作品;在那一届研究生班里,董书兵是一位很聚拢学习氛围的人物!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清华央美两边跑,创作却越来越进入本真的状态。
我发现,董书兵对他多年运用的具象写实语言情有独钟,然而也并非像其他学生那样仅仅徘徊在雕塑的技法修饰上。有一天,董书兵自信地对我说:“我要继续当爸爸了!”从他眼睛里闪耀着的那种为人父的光彩,让我立刻预见到后面要发生什么了。果然,在毕业创作开题过程中,董书兵当真把初生婴儿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作为导师,我也当真认可了这一命题。我知道,董书兵的艺术心路本是如此!无论是酣睡的婴儿、啼哭的婴儿还是恬静的婴儿,生命的本真一览无遗,生命的张力无处不在。我也深刻感受到他此段学习的原动力:重点挖掘形象深层的精神祭典。鉴于此,从做自己的孩子开始,应该是最可靠的切入点了!记得我当时这样嘱咐他:“你如果能深挖下去,这就是一个金矿,而半途而废那就是废矿了。”
今天,我再看董书兵,似乎更有变化,他把作品做得更大!尽管仍充满了学院派的塑造味道,而那本是小小的婴儿却变得巨大无比!在特定时空内试图通过人的视觉转换其原有的通俗意义,那冰冷坚硬的金属材质也意欲强化言此及彼的隐喻与象征。或许,也不必太多地去揣摩董书兵的内心,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从他的近期作品中感受到为人一生一世的礼赞和宿命!我们可以联想到自己曾经历的幸福和悲凉,也可联想到人类的命运和走向。同行那么多都在做人物,每一位作者都在讲着自己的心事,董书兵的婴孩儿在甜甜地睡、在哇哇地哭、在梦中游历、在现实中惊奇,这也是他的心迹表露。作为雕塑艺术,特别是具象雕塑,对任何有视觉审美经验的人来讲,其识别度与认知度是很高的,董书兵的作品近年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于此不无关系。当然,我也注意到董书兵那激昂的性格和旺盛的精力,他近期这批作品的完成预示着这一命题创作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
没有变的是除了创作外,他依然还忙着工作和教学,忙着社会上的工作,忙着妻子孩子家里的事,也不忘抽空看望老师和朋友!因此,作为我的学生,他虽然毕业多年,我对他仍多有了解,这也是关键原因。我很注重人品,再加艺品那就全了,我看董书兵就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着!这个努力不是给谁看的,而是真正艺术家一生的修行!我愿与董书兵共勉,并祝他不断进步!
王少军 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新疆艺术学院副院长
2013.8.31于新疆乌鲁木齐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