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畅曾说过:“人的一生最有意义的事莫如为社会造福,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别在自己临终一刻仅对着一堆钱,那可是最无聊的人生。”记得一位先哲说过这样的诗句:江山待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说人生虽苦短,但有志者事竟成。纵观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人才辈出,皆遵循“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座右铭,概莫能外。而艺术家扬名天下者往往比从事技术专业的早熟,搞社会理论的大多“大器晚成”,这恐怕算是教育的普遍现象。生长在艺术世家的孩子,自幼在家庭的艺术氛围里耳濡目染,每天在家长的耳提面命的师徒式的传帮带那是人们常说的艺术世家传承的结果,但规律也有规律以外的例子,一般有个别,俞畅从青年步入中年取得丰硕的艺术成果又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俞畅1957年出生南京,母亲在南京师院任教,偶尔把无人看管的少年俞畅带回学院,说也奇怪,四处流荡的他总是站在学生选修美术素描课的画室门口入神地观看几个小时,管理人员挥之不去,去而复来,这下子真一发不可收拾,只要妈妈上班,他总要跟着去,还缠着妈妈给他买了画板等素描工具,借来素描临摹用书,一个平时活蹦乱跳的顽皮孩子从此因天生爱好十分情愿地用美术这根绳子把自己绑起来了。但凡妈妈打毛线练唱或者看书都成了他练习素描的机会。只可惜好景不长,接下来的文革举家随父亲迁居昆明,一俟成年,俞畅作为中专生被分配到云南楚雄州深山铜矿当电工,那里四面崇山峻岭,别说难以嗅到美术气息,生活条件也极其艰困。然而对美术抱着深爱的俞畅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每天下工后,他到饭堂填饱肚子便来到工棚,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他每日一练的美术选修课。当打下了素描透视基础的时候,开始进入水彩,及由画技法学习的时刻,命运又一次给俞畅开了一次玩笑,体检中他被查出了弱视,这时色彩绘画却是难以排解的困扰。时值文革时后期,一次难得的举家返穗探亲机会,在亲友的引荐下,俞畅开始拜候了广州美术前辈徐坚白老师以及广州雕塑院院长唐大禧老师,慈蔼的前辈对他作品中显示出来的才能很是欣喜,加之年纪轻轻有着敏锐的美术感觉,建议他改从单色的雕塑继续深造,假以时日,定会有所成就。这次俩位伯乐指点迷津,令俞畅可谓茅塞顿开,从此在自己的艺术航程里翻开了新的一页。
改革开放的春风即将吹拂的时候,俞畅一家回迁广州,南粤乘改革春风之先,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给雕塑艺术迅猛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一切都像苏醒过来,雕塑艺术如雨后春笋般萌发,雕刻家们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迸发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矿山多年来生活的磨炼尤其在导师身边得到谆谆教诲艺术上也日臻成熟,厚积薄发的俞畅迎来了黄金色的收获季节。一件一件饱含着时代气息的雕塑佳作如泉涌般问世,改革的年代事英雄辈出的时代,做就了文艺舞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这时期的俞畅,深切为盛世大好年华激励,他仿佛像一头饥饿的野兽,疯狂地吞噬着文艺知识养分,一俟找到了创作灵感,哪怕事较新颖的主题旨意,他都会没日没夜地去进行创作实践,哪怕在用餐时偶尔听到某人谈及到他未读过的名人名句,他都会立刻放下碗筷,迅即取出笔记本逐字记下,如果别人偶尔谈及他作品中的某点创意的想法,他会立马返回工作间进行加工改进,真的做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因为他历经过艰困的人生旅途,困难与拼搏让他积累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更为难得的是,他进入青年创作年代的时候,是祖国改革开放迈进了盛世年华,这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1989年开始,俞畅创作了近百件作品,仅从如下扼要列举的作品足见作品的丰厚及积极的社会影响:
——1989年创作的作品《挑战》,获得第七届全国美术系银质奖,并获首届“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广东省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文艺一等奖及第四届鲁迅文学艺术奖、2009年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雕塑百家展。
——1991年创作的作品《铁军》,获得广东省美展金质奖及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银质奖。
——1987年创作的《未来属于我》,荣获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与唐大禧合作创作)
——1992年创作的《演进》获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展五十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1992年作品《挑战》被评入选《中国美术五十年》(1942——1992)。
——1999年作品《挑战》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1999年作品《天弦》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2001年创作的《国风》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并获广东省美展优秀奖;
——2002年创作位于美国关岛国际机场的主雕《生命女神》(国际中标)。
——2003年创作《我有一个梦》入选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及中国雕塑精品展;
——2004年创作的《无形的障碍》获广东省优秀作品奖,并被选送第十届全国美展评选;
——2004年参与并组织策划:艺术让城市更美好,2004广州城市雕塑全国邀请展。
——设计并建造深圳联合广场大型雕塑《联合力柱》。
——其后昆明世博会期间为其艺术广场创作竹雕《携手》(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增送给云南省人民政府的礼品)
此时期还创作了一批富与当地民俗风情及地方特色的一系列城市雕塑;如座落于澳门置地广场中澳门之子思想家《郑观应》;座落于澳门冼星海大街上的冼星海艺术雕塑《怒吼吧黄河》;座落于香港中环市区内的马赛克壁画《啊,香港》。此外,在广州的各区街,俞畅还创作了系列具有岭南风情的城市雕塑;如座落于广州雕塑公园的《挑战》、《铁军》、《志》、《挂钥匙的孩子》、本作品及《取舍》二件已为美国芝加哥国家雕塑公园收藏。《福娃梦》(获2008年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大赛作品银质奖)。此外在广州;荔湾区步行街还创作了《保管站来了老爷车》、《盲艺人》、《世纪丽人行》、等作品,在广州艺博院广场创作了系列体育竞技雕塑《失重》、《回旋》、《深浅》、2007年,麓湖畔马思聪纪念园创作了马思聪雕像,而在广州黄埔经济区行政大楼创作的主雕《历史的长河》、《春天的故事》、为广州部分院校设计创作的多个大型浮雕等城雕,部分已为国内多个城市作永久安置。2005年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永久性落户于广州,俞畅被授命领衔创作这项中国音乐最高奖项标志性的象征——《盛世金钟》这个广州城市标志性的大型的辉煌灿烂雕塑,已于2012年金钟音乐大赛十周年前夕,已移放于广州中轴线海金沙广州大剧院大厅内,成为广州市及至岭南的一新景观。愿这座盛世金钟的“铿锵声韵”成为激励广州人民奋发前进的号角。为迎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俞畅与同行们日夜奋战,终于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到来前完成了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广场系列浮雕创作。
俞畅为广东雕塑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政府和人民也给予他应有的荣誉,他现任广州雕塑院院长,全国城雕艺委会副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以及广州美院雕塑系客籍教授,已进入知天命的年龄的他,并没有被过去艺术成绩冲昏头脑,进入艺术成熟期的他,人生和艺术阅历丰厚了,创作的构思深刻了,也就从必然的艺术王国迈入创作上的自由王国,包括艺术创作哲理性的深化,更清晰地认知别人的长处以及看到自己的不足,挫折的教训和经验的积累是同样可贵的。对名利的日益淡薄,更刻意地追求创作的高境界。这是他今年来日臻成熟的见证。广为涉猎各种理论文艺、思辨性的文章并喜欢进行互相探讨辩论是俞畅这时期学习的常见现象。记得我曾介绍他看清末学者王国维的著名“始学三境界”的书《人间词话》原著中有段十分精辟的见解,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晚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作者借用了宋词喻意治字者在第一阶段中,面对治学的严谨现实,必然会产生忧生忧世的种种感慨,也就是心理上迷惘的情绪,这是指认识的第一阶段,一如屈原在离骚中写他苦思冥想救国救民时的心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在治学的第二阶段中,他定下了不达目标死不瞑目的决心,以面壁十年图破壁,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王国维用了晏殊另一首词来表达治学时的第二阶段的坚定决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指的是治学第二阶段不断深入的认识态势。而治学第三阶段是指通过百转千迴的努力之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在事业上左右逢源。融会贯通,心情顿然豁然开朗,喜不自胜,正如王国维用宋词比喻治学第三境界所道:“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确,人的思维过程,可以感知但难以表述,而作者以富于形象的词来形容意思就易于明白和体味了。
治学三过程也非一蹴而就,认识进程也非常短暂,那是个漫长而迂回上升的过程。艺术境界恐怕没有绝对好的标准,只有相对的差别而已。
十分高兴俞畅学而后知不足以及孜孜不倦的精神,我们有更充足的理由期望,俞畅在今后的雕塑创作生涯中获得更大的成就!
广州音乐学院教授 劳元熙
2012-01-11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