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丰曾是一名军人。这尊《敬礼》是他以艺术的方式向军旅生涯致敬。
7月25日,“会笑的泥——王增丰漫塑艺术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二沙岛岭南会举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芦莹、著名雕塑家潘鹤等数十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王增丰的漫塑向来以夸张、幽默和贴近生活为特色。此次展出200多件作品,其中不乏2012~2013年间完成的新作。王增丰在接受信息时报专访时表示,他会持续使用漫塑这种形式增强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之间的纽带,今后的创作将更加关注故事性和时代感。
艺术家不是小商贩
齐白石不会想到,自己的形象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出现在后辈的作品里:宽阔而硕大的鼻子,长长的耳垂微微翘起,胡须几乎垂到腹部。从今年三月起,王增丰花了四个月时间,采用漫塑这种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为齐白石、傅抱石、林风眠等15位绘画大师立像。
王增丰说,在当前年轻艺术家的眼里,传统的概念比较模糊,而且容易走极端。有些年轻人觉得要推翻传统才有自己的个性,他不赞同。他认为传统不是拿来照搬的,而是对老人留下的一些东西进行变通、发挥和创新。他漫塑画坛名宿,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现在开口闭口都是谈钱。有些年轻人基础都没有打好,就随便做个艺术品卖钱。市场上什么东西好卖,就模仿什么。这样永远做不了艺术家,只能做个艺术品小贩。我做这十五位前辈,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用大师树立榜样,给我自己、我的学生和年轻人敲个警钟。”
泥塑艺术市场有一个磨合过程
王增丰认为,首先要在民间的泥塑玩偶与泥塑艺术品之间有所区分。“许多民间做的泥塑,像小猫小狗之类的,都比较简单。严格来说它们还不是艺术品,而是玩偶,艺术含量较低。刚开始我的作品卖不出去,收藏家说我的东西不圆滑、不甜美、太粗糙。我说那不是粗糙,是粗犷,这是一种气势。我不可能做得太甜,否则就变成玩偶,变成无锡惠山的泥娃娃了。如果做成那样,也不需要创作了,照搬就行。”
若与北京、上海的市场相比,王增丰认为广东的泥塑艺术市场目前处于低谷,最大的问题是民间的收藏观念没有跟上。“无论泥塑还是漫塑,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和收藏群体的审美观念有关。比如广东陶瓷收藏以石湾公仔为主,长期以来靠它的神韵、釉色和胎骨吸引市场。石湾公仔有悠久的历史,收藏家代代相传,收藏定位是固定的。但对于泥塑来说,收藏家就有一个认知的过程,价格也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未来创作侧重故事性和时代感
在开幕式后的研讨会上,我们见到了王增丰的泥塑老师、雕塑家于庆成。王增丰说,于庆成给予他作品的评价是“震撼、勇敢、传神”,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建议:“他指出我的弱点是节奏感和音乐感不够。关于这个要怎么掌握,我还在琢磨。”
谈起今后的创作题材,王增丰认为漫塑应该像漫画一样,第一功能是叙事。基于这样的思路,他正在创作一组新的作品,描绘建国至今中国女性服饰的变迁。这组作品估计将有50多件独立雕塑,分为女童服饰、少女服饰和已婚妇女服饰三个系列。“这会很有意思,你可以从服饰的变迁看到经济、政治和开放程度的发展。”
他还透露将完善《钱呵!钱》这一系列的创作,尝试新的形式和内容:“我现在做的是负面批评,讽刺一些人为了发财梦而不择手段,甚至非法赚钱。以后我希望讲一些正面的题材,比如公平买卖和科学理财。”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