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快乐雕塑

更新时间:2013-06-26 10:27:00 作者:任艳明 编辑:janet 浏览量:663

    二零零九年十月跟随中国雕塑院西藏考察团来到藏区山南某镇,接待我们的是该镇的女镇长,她给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用西藏最热情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女镇长带领我们参观这个小镇,我们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该镇在建的一个藏族风格的寺院。听女镇长介绍说,这个寺院施工已经一年有余,完全按照传统工艺,用传统材料建造,主体建筑共上下两层,已经基本完工。随着女镇长的引领,我们走进了寺院。这是一个不大的院落,进到大殿,我们首先看到了类似水磨石一样的地面,光滑平整,工艺精湛。正当我们对这考究的地面充满疑惑时,楼上欢快的歌声打断了我们的思绪。大家充满好奇,以为是有人在做表演,于是纷纷爬上二楼一探究竟。原来是十几个青年工人正在边唱歌边劳动,他们每人手中一根木棍,木棍下面卯隼一个石锤,站成几排,齐声歌唱,随着曲调的节拍,石锤有节奏的敲击着地面。原来,这些人是在夯实地面,我们刚才看到的楼下平整的地面并非采用什么现代化设备打磨而成,而是这样夯出来的,这不得不让我们由衷的赞叹。因为要使地面达到这般平滑的效果,需要工人无数次的夯打,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项庞大且艰苦的工程。然而,这些工人并未让我们感到他们劳作的辛苦,反而体会到了他们的轻松与欢乐。这群青年男女说着、笑着、唱着,用石锤有节奏的敲击着地面,即便是枯燥的重复性工作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快乐工作”。

   “快乐工作”是一种积极、正确的工作方式,它能将完成工作的被动行为变成一种有效的自觉行为,甚至会将工作中的压力与逆境进行消解甚至转化。然而,“快乐工作”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化社会中似乎不太容易实现。看到办公室里瞌睡的双眼,公交车上疲惫的身影,人行道上行色匆匆且表情麻木的行人,这些都很难让人感受到都市人是在“快乐工作”,而这样的生活状态也的确无法让人“快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快乐工作”呢?我想,如果不能像藏区的寺院工人一样,发现劳动中的快乐,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产生极大的工作兴趣,那就无法做到“快乐工作”。即便再努力工作,也未必能保持一贯的工作热情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做到“快乐工作”,我想首先是要对工作产生兴趣,发现工作中我们的兴趣点。如果我们对某项工作怀有特殊的喜爱,那么我们自然就会主动的去完成这项工作,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可能遭遇挫折、经受考验,但依然能乐此不疲,享受其中。

工作是这样,那么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只有“快乐创作”才有可能完成优秀的作品。前阶段在导师吴为山教授的雕塑工作室,他的工作态度让我感触很深。那天吴教授已经工作了一整天,助手小姚提醒他该吃晚饭了,然而他一直专注在自己的雕塑创作中,做的很兴奋,当他终于放下工具洗完了手,准备吃饭时,又回头看了看自己的作品,再次拿起工具继续工作。半小时后助手再来催促,他又一次不舍的停止手上的工作去准备用餐,结果还是回头来工作,一直反复多回。直到最后一次他终于洗完手,甩甩手上的水,拍了拍我的肩膀,指着雕塑说: "今天我们把它玩掉。"“玩”?!这个字让我异常惊愕。什么最快乐?“玩”最快乐呀!吴教授把工作当成玩,这时我才理解为什么每次做雕塑他都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不知疲倦,结束时又那么的恋恋不舍。是什么让他对自己的工作如此痴迷?又是什么将“快乐”与“枯燥”“疲劳”联系在一起?我觉得他对雕塑的疯狂热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吴为山教授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便在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中成长,而他也对诗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浓厚的兴趣”促使他始终保持几近疯狂的创作激情。他常常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因为他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经常废寝忘食、不知疲倦,像《孔子》、《老子》、《马三立》、《费孝通》等许多著名作品的创作,大多是持续到午夜完成的。吴为山教授的这种将自身的兴趣注入到创作中来的做法就是“快乐创作”的典范,就是以“玩”的心情去高效且愉快的完成工作,而往往这样去进行艺术创作才能达成既定的目标,圆满的完成艺术创作。

快乐是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是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我们周围的事件,正确的看待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与逆境的良好心态,当我们将这种快乐的心态用于我们的艺术创作时,我们就达到了创作的最佳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我们会发现创作也是种享受。前国家足球队教练米卢曾提出“快乐足球”。真正的快乐足球是因为我们享受足球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们成为体现足球魅力的一份子,也使得我们的身体健康,而胜负并非是第一位的。只有真正的摒弃了胜负的负担,才能更好的全身心地投入球赛,胜利的天平也会为此而向我们倾斜。当然,艺术创作不是足球比赛,但是艺术创作更是要去功利的,唯有找到创作的兴趣点,才能以快乐的心态酣畅淋漓的享受创作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期待做出好的艺术作品。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