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邵大箴先生在纷繁的美术现象中,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一个学者的深厚、以一个理论家的敏锐,进行思考和判断,其理论指导与引导美术发展。今天,邵先生作为“王朝闻学术论坛”主讲嘉宾,其精彩的演讲使我们受益良多。
美术演讲一般需借助于图像,然而,今天邵先生没有图像的讲座却给我们展示了悠久而丰富的东西方美术史,他通过生动、形象、透彻、深刻的论述,层层紧扣,论述了中国画的本质及发展。
中国画的问题不仅是传统的问题、艺术的问题,也不仅是地域与民族的问题,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是社会变革、时代发展的反映。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文化坐标的象征。
邵先生首先从世界性的方位看中国画,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审视中国画形式演化、流变之成因,并指出无论其它画种如何发展,艺术思潮如何变化,中国画在历史和当代乃至未来皆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是由于中国画中所涵纳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所决定。这就从历史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史观的角度,透过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画的问题进行了本质的阐述,这是中国画重要性之所在。基于这样的观念,邵先生论述了中国画的广泛性,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画的传统和发展。一是文人画的传统,二是中西融合的传统,并且还将传统延伸为院体画以及文人画之前的绘画,更为重要的是把原始壁画纳入中国画的传统。这种从画法的异同解读和对时空关系转换所生成的文化现象之分析,使我们对中国画笔墨问题的讨论、对西洋绘画的造型及其方式融入中国画实践的得与失,特别是在中国画中提倡素描基本功训练与强调书法为中国画的基础等不同观点有了进一步认识,当然多种矛盾的并存恰恰促进了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大家知道,笔墨是否等于零,中国画是否到了穷途末日,这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今天通过邵先生全面而中肯的分析,对这些问题将会有更为深刻的思考。这说明传统是广泛的,传统是开放的,传统是在发展的。今天的探索、实践,其有效价值将成为未来的经典,成为传统。
邵先生还从西洋建筑、雕刻与绘画的关系以及中国绘画与书法的关系谈到了中西方绘画的空间结构差异,谈到了各自造型特点、造型风格所依托的文化背景,所生成的文化因素,从而阐述了文化多元、形式多样的合理性,这为文化的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借鉴,也找到理论依据。由此,他从东方绘画的平面性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论及中国绘画可以不受客观物象形态和焦点透视的限制而自由表现的平面空间特点。不仅比较中西方差异,邵先生还将东西方绘画的共通性归纳为人性。共同点则归之于形式,其表现为情、意、趣、理。西方写实中的写意性,东方写意中的写实性,这都是东西方绘画可以对话的基础。从中西方绘画变革的异同来看,东方是缓进的,西方是突进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人类的美术史上可以看到融合与分化、趋同与分离。不仅是现象,也是规律。邵先生强调全球化、民族性、个性是循环的,是通过一个一个思潮的起落和艺术表现的特色期及高峰期体现出来的。中国画的发展只有融汇其它文化资源才能提升其高度和扩大其阔度。纵观二十世纪美术史,李可染便是中国山水画创新的典范,他融光、融色、融写生、融透视,发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使中国山水画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信息,也使其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读者。
在人物画方面从徐悲鸿到黄胄、卢沉、周思聪、方增先等都在造型和笔墨语言以及造型与笔墨的关系方面创造了中国人物画之新的视觉审美样式。
回顾近百年中国画发展历程,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是同节律。中国画经过几次重大变革,一是“五四”运动后,西学东渐,从徐悲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倡导“新中国画”,主要表现在写生方式与写实造型介入中国画,现实生活题材成为中国画表现的重要题材。二是解放后批“黑画”、批封建文化,中国画主要表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工农兵形象成为中国画的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取代了文人士大夫,取代了才子佳人,红、光、亮、高、大、全成为创作的标准。三是改革开放,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中国画在观念、材料、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已经“越界”,呈现出全面的开放。
中国画的未来如何?当今之创作如何?这取决于我们对传统价值之判断、对传统的态度、对外来文化的认识,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创造的责任感。邵大箴先生的演讲,不仅是知识、历史、理论、更是观念、思想,是对中国画发展的万千现象的哲学反思,他的全面的、包容的、开放的、严整的、缜密的、逻辑的学术思想和对中国画问题入木三分的理性分析,使我们透过中国画这具体的画种看到了艺术的大千气象,使我们明辨是非,在今后的发展中抓住本质、遵循规律、去芜存菁,而实现艺术的真正价值。
2012年5月15日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