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宁讯 (记者贾经纬)5月9日晚,广西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标志建筑(雕塑)设计大赛专题讲座在协办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西校区开讲,讲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遗体器官捐赠的认识。
当晚,天气有些闷热,但广西艺术学院西校区的多媒体教室还是吸引了上百名学生。主讲人是该校设计学院教授张燕根,他首先讲解了有关雕塑的知识,并结合纪念园标志建筑的所处情况,特别是雕塑位于特定的墓园内,强调设计者应考虑到雕塑的坚固和稳定性,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总体上应显得庄重。张燕根还介绍,纪念性雕塑非常注重象征意义,需要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体现在雕塑中,他建议有意参与设计的同学前往青龙岗长安墓园感受一下环境。
在讲座现场,几名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旅游品艺术设计系大一学生陈承洁展示出一幅“大手捧大"心",小手捧小"心"”的铅笔画,在两只手下方还有3颗“心”,从侧面看也有一些“心”。陈承洁介绍,这是自己几天来熬夜想出的创意,作品象征着爱心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当日,广西红十字会救助救护部部长李红向学生宣传了遗体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目前,全国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有150万人,但有多少人能够幸运地得到移植呢?有的学生猜是10万人,有的猜是30万人,李红揭晓的答案是:只有一万人能够得到移植。在当下,自愿向社会捐出遗体器官的志愿者少之又少。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吴红梅介绍,他们已把广西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标志建筑(雕塑)设计大赛作为一个专题项目,放进了相关专业的课堂中。与平常相比,结合即将建造的雕塑进行讲课,整个教学过程“活泼”了很多,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