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纪念馆总前委雕塑创作者孙家彬教授来肥,并接受记者专访
孙家彬教授在为雕塑的后期完善作指导
昨天早上八点半,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广场的总前委雕塑面前,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先生在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他就是这些雕塑的创作者、国内著名的伟人雕塑家孙家彬教授。
谈创作 每个人物都有个性
在雕塑前,孙家彬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粟裕双手背后、手中握枪,具有大将风范;邓小平单手叉腰,谈笑风生、泰然自若;刘伯承手拿望远镜,若有所思。在当时的团队中,刘、邓二人更加沉稳,所以雕塑也着重表现他们这方面的性格特点,相比之下,陈毅与谭震林的雕塑则更加张扬,个性一些。“虽然每个人表情、动作都不一样,但他们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气韵——决战在即、胜券在握的豪迈气概。”
而要把握每个人物的个性却并不容易。作为国内雕塑界的一位名家,孙家彬曾参与过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宋庆龄等肖像雕塑的创作。对于此次任务,孙教授依然十分认真。他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熟悉渡江战役那一段的历史。
“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雕塑来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一定要掌握丰富的资料,才能摸清楚每个人物的气质与神韵。”孙教授说,“短短的几个月内,我整个设计方案就大改了四次。”
谈雕塑 尚有细节需要完善
孙家彬此次来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这些雕塑的底座确定主材。“一件艺术作品成功与否,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还在于它的摆放、与周边环境是否协调搭配等等。”孙家彬表示。
昨日的采访现场,记者也亲眼见到了孙教授的认真与执着,为了选出哪种色彩的石料更适合做雕塑底座,孙教授先是在近处仔细观察询问,然后又走到了约十米开外的地方换个视角再看,多次比较后最终确定选材。
记者了解到,此行也是孙家彬教授第一次见到完成好的雕塑,他也对雕塑的细节提出了一些意见。“底座的台面还是低了一点,也有些大了。”孙教授表示,“每个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趋于完美,所以我觉得还有一些细节地方需要修缮,这在未来可能会一步一步解决。”(记者郁宗菊/文、王从启/图、图片统筹 许煜、王歆婷)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