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约十余天的奥马鲁“维多利亚文化遗产”庆典活动可谓多姿多彩。除了庆典高潮的“妆艺游行”和“非妆艺”游行,以及旧镇的各种街头表演,还有音乐会、画展与户外现场雕塑等。
选择此时来度假,其实是儿子的建议。因为今年适逢每两年一度的户外雕塑活动。他深知老爸爱看这些玩意儿,所以劝我一定要躬逢其盛。你也可以买一块奥马鲁石头玩一玩,他说。
之所以有此现场雕塑活动,正因为这里的特产奥马鲁石:那是一种米黄色的坚硬石头。奥马鲁大至镇中心的市议会大厦、教堂、歌剧院和整个旧镇建筑以及许多民宅,小至镌刻着格言和座右铭的纪念品,几乎都离不开这种米黄色的石头。
雕塑家们当然善于就地取材。于是乎有此两年一度的非正式“雕塑节”,并且选择在维多利亚文化遗产庆典活动期间举行。
谁都可以参加——只要花钱买一块奥马鲁石。今年的现场雕塑活动在奥马鲁公园附近的一个小草场举行,历时二周。雕塑家在两个星期内完成作品,然后现场拍卖。附近商店与机构前永久陈列的许多雕塑,即过去雕塑活动中的拍卖品。
抵达奥马鲁次日,迫不及待去参观。但见好个盛况:大概数十位雕塑家吧,正各显神通,大展身手。男女老少的雕塑家,许多是“独行侠”,但夫妻档也不少。甚至有举家出动的。两个年约十岁的小兄弟,在父母亲的指点下,轮流以大锯子锯石——还有比这更具意义的“艺术教育”么?
题材也琳琅满目。“具象作品”多为新西兰独有的动物如企鹅和奇伟鸟;抽象者不少是毛利族那宛若五线谱上的低音谱号的著名标志,或者其“变调”之作。某位老兄的雕塑是三座墓碑似的东西,上面各镌上“力”、“勇气”与“灵气”等“错体汉字”(不知究竟是何用意?)另一位雕了条洋味十足的“中国龙”,儿子说这人他认得,是个自闭症患者。自闭症患者多具艺术天才。autistic和artistic之间,“一字之差”耳。难得的是,这个社会非但不排斥他,还让他参与“雕塑盛会”。
当然也有真正的“雕林高手”。有的还展示了履历。其中一位叫Roise Gill的女雕塑家,履历上曰:“曾任幼儿园教师,因陶艺而爱上雕塑,从此转入专业雕塑。作品在新西兰许多地方展出……”一则简单的履历,透露了几许不寻常的信息。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