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2月19日讯 为迎接国家大剧院四周年院庆,今天下午,“凝固的旋律——国家大剧院雕塑作品邀请展”在国家大剧院北水下廊道东展厅隆重开幕。该展览是大剧院举办的首个雕塑展,也是国内首个“表演艺术”主题雕塑展。展览共展陈潘鹤、钱绍武等114位雕刻艺术家的150件套优秀雕塑作品,其中邀请作品65件套,征集作品85件套。
法国雕塑大师布德尔曾经所说:“音乐和雕塑,其理相通。雕塑由块面、体积构成,音乐则用音调来表现。” 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在2008年成立之初,即在北门水下廊的显眼处摆放了4件与表演艺术相关的雕塑作品——魏小明的《风》、黎明的《旋律》、杨学军的《同一首歌》和保加利亚雕塑家托夫罗纳的《舞》。
为迎接四周年院庆,并为观众打开一扇进一步了解“音乐”与“雕塑”这对姊妹艺术关系的窗户,今年9月初,大剧院对外发布雕塑展征集通告,邀请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参与,希冀集中展示当今雕塑界“表演艺术”题材具有代表性和开拓性的作品,并藉此为国家大剧院公共空间遴选优秀作品收藏。
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的协助下,该征集通告即刻引起了雕塑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报名方案纷至沓来。短短一个月的征集期内,共有来自海内外的700余件套作品报名参展。经过专家委员会集中评审,反复甄选,最终选定了85件套优秀作品参展。
国家大剧院力邀雕塑界前辈的65件套优秀作品在此次展览中亮相。如潘鹤于1993年创作的《贝多芬》,表现一代艺术巨匠的灵感瞬间;钱绍武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阿炳像》,表现阿炳如一曳烛光般孤寂飘摇;刘焕章于1996年创作的《仰望》和于1983年创作的《在麦克风前》,都用别样的表现手段触摸人们内心对艺术之美的体会;李守仁于1990年创作的《春之旋律——歌》和《春之旋律——舞》,姊妹作品用同样动感的手法让观众仿佛走进了愉悦的歌舞世界;田世信于1997年创作的《秦腔》,在粗犷中的表现中体味西北风情。此外,英国雕塑家Anthony Stones的作品《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戏剧家-莎士比亚》也受邀参展。
而在征集作品中,有许多盛年及中青年知名雕塑家的倾情参展。如赵萌的《七彩方舟》,延续其“方舟系列”的总体脉络,而使用了更为抽象的表现手法;林岗的《大音希声》,作为《大音希声》系列中的新作,延续了“工业记忆与音乐美学”的主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林岗专程前来大剧院参观和观赏演出后,有感而发创作的作品;陈连富的《山之情》,通过写实、具象、典雅而又细腻的艺术语言,表现着非现实的意义等。
征集作品中不乏来自海外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法国雕塑家Marie Madeleine Gaurier的《舞者》,日本雕塑家Yoshin Ogata的《水?乐》,瑞典雕塑家Richard Brixel的《快乐舞者》,印度雕塑家Bharat Singh的《音乐的波浪》,保加利亚雕塑家Gheorghi Filin的《奔跑如风》等作品带来另样的视觉体验。
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的协助下,该征集通告即刻引起了雕塑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报名方案纷至沓来。短短一个月的征集期内,共有来自海内外的700余件套作品报名参展。
本次展览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表示:“我们作为工作人员,有幸阅读了每一位雕塑家的艺术作品,听着他们讲述深入生活时的‘雕塑速写’,我们的内心时常都会被艺术家的激情所感动,感受到了雕塑艺术家的职业责任和对社会的文化关怀。有的雕塑艺术家为了创作,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捕捉素材,雕刻精彩的瞬间;特别是有的老艺术家,耄耋之年,仍然持续创作,虽然有的雕塑体量不大,材质朴素,但每一件作品记录的都是时代的音符,留下的都是历史的记忆。”
据了解,自2007年12月开幕运营以来,国家大剧院共举办了128场艺术展览,累积接待观众530万人次,同期,大剧院参观观众约为261.1万人次,展览参观率为202%(大剧院同时开放多个展览)。艺术展览不仅是国家大剧院“观众心目中艺术殿堂”的主要体现,也成为剧院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艺术普及教育的重要渠道。
参观“凝固的旋律——国家大剧院雕塑作品邀请展”,只需购买国家大剧院参观票(30元/人,国家大剧院官方预定25元/人)即可,该展览从12月19日持续到2012年2月28日,此次展览打破往常惯例,展品将“走出”展览厅,充盈在大剧院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使观众们尽情领略雕塑艺术与表演艺术融为一体的独特魅力,感受不同的艺术语言、风格、材料和美学观念影响下创作的雕塑作品所带来的艺术享受与启迪。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