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且有点神经质。他常常会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有一天,天塌下来把我们都压在下面,那可怎么办呀!”他就天天琢磨这个问题,越想越害怕,越想越觉得危险。于是,别人劝他说:“老兄,你何必烦恼呢?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可就没有发生过啊!即使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是你一个人所能解决的啊!还是别自寻烦恼了。”以后人们常以“杞人忧天”来形容这种自寻烦恼的人。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杞人”,他们自认为高明,故忧天不已,时不时地常常开出许多拯救世界的“良方”。其实,历史与科学都证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有其自身规律,一切事物均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尊重、适应,并请相信。
比如消费
在我们所生活的当下社会,人们空前地享受了物质带来的丰足感的同时,一些精英们却忧心忡忡,现代化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物质上的繁荣富强、文明发达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拜金盛行,物欲膨胀,自然生态恶化与精神疾患蔓延等严重问题。
他们还担心,文化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不断地被城市中泛滥的个人欲望与物质需求所消解,消费主义成为生活的主流。商品价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需求或具有交换价值,而在于个体欲望的满足,消费成为一切社会归类的基础,成为一切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人们不仅仅是在消费物质产品,更多的是消费欲望、消费文化,消费艺术。“消费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享乐与艺术的界限。”
可是,社会不以某些人的“忧天”而改变,黑格尔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土壤。物质富足的今天必然使许多文化机构与艺术传播机构在种类和性质上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消费成为社会内容,比如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等等。可以说,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也是社会消费艺术的一种方式,这种消费的本身无疑提升了城市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的内在需求。
比如大众
某些人一方面抱怨,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这样的时代,长久以来,艺术创作和学院式艺术教育把艺术作为小部分群体独有的消费资源,艺术与人们鲜活的日常生活无关,艺术的精英化、个性化似乎是艺术的不可通约,无法传达的特性,造成了艺术与公众处在艺术强权之下。传统艺术理论中,艺术高于生活,以及典型化、理想化的思想,构成艺术脱离生活的理由,在圣神的名义下,艺术与公众的生活和体验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认为艺术家本身的思想附加,或者个性化的过分张扬,往往导致艺术创作与生活和社会之间的脱离。
另一方面又有人担心,今天我们身处文化工业包围下的机械复制时代,大众文化使大众的日常生活“泛审美化”,大众文化产品在大量“复制”“拼贴”“物化”的过程中消解了“意义”,各类时尚杂志、媚俗广告以及各类煽动欲望的消费画报呈现出平面化、快餐化、碎片化、媚俗化的文化景观。图像逐渐思想化,以往精英分子所坚守的诸如社会责任、终极关怀、形而上、乌托邦信仰等在大众文化涌动的潮流中黯然褪色。社会现代化带来了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浓厚的商品气息是对文化“深度”的削平及“崇高”的消解,担心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以及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悄然置换。
当下的学生正在这矛盾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纠结中成长……
我们认为,大众始终是城市的主体,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必须是为大众的,如果大众不能有共鸣,或者不接受,那么这件作品即使是神品也罢,实质上只是一件十分无聊的东西。从这个层面上说平民化、大众化创作的诉求,无论是美国芝加哥的千禧雕塑园,还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以及中国各地新近的公共艺术作品,都在彰显着这种发展趋势,我们更赞赏艺术的公共性、共享性。
比如城市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公有制土地政策,虽然在某此方面拥有某些优势,但这种土地政策,直接导致土地变更性的加强,某种意义上等于给设计院可以推倒重建城市建筑的橡皮檫,中国传统文化那最后的一张皮也将要被撕扯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毫无个性的住宅建设,和毫无乐趣的城市空间。随着近几年的城市发展,城市其本身的特性在淡化,反之则是共性的增加。在城市建设中,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主导,以及GDP高速增长,中国正以超乎想象的态势变化着,日常事物已经演变成各种抽象符号,文化特性渐趋淡化,这是否会成为当下现代的文化现象呢?
但事物往往有两方面,伴随着社会的繁荣发展,使后现代主义的开放、多元、平等、民主与自由的普世价值观成为大众的共识,变革就成为时代的必须。将权力下放给公众,使小部分人的桌面游戏变成大众参与的活动,大众是城市建设被服务的群体,社会与大众利益成为根本,大众获得对于自身公共性空间的话语权,参与其中便理所当然。
上海以其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国际都市形象和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而著称,上海是有着高贵的都市气质和十足的都市洋派腔调历史的城市。如今的上海,是相对中国其他城市具有更多民主、平等、规范及更多国际化行为准则的大都市之一,基于此,才有了国际化策展方式的、策展人负责的“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并两次成功举办。它不同于其他同类型展览流露出的霸权十足,该展览机制的建立是在尊重城市品位和公共空间特点,尊重公众、尊重创作者、尊重主办方、尊重学术的策展理念下,以大众参与为本,以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有机结合,达到激活城市活动、引领城市潮流的目的。这种运作机制必须是建立在维护大众、创作者(学生)、政府、学术策划人各方利益与需求以及学术良知基础上的。
我们相信,上海必将因“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系列展”的圆满举办,以及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不断增多,促使青年雕塑公园、青年艺术花园、青年公共艺术一条街的形成,这无疑会成为城市标新立异的新的特点和文化名片,甚至成为全国大学生重要的学术品牌。
比如公共艺术
以公共艺术为例,非民主的机制助长了某些城市文化地建设,成为一种政绩的需要,为建设而建设,以一种命题作文的方式建造公共艺术。结果导致很多作品无法与公众产生互动与理解,与环境格格不入。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同质化”现象也愈演愈烈,只满足于表面的轰轰烈烈,却忽视掉不同城市、不同文化的背景和现状,城市雕塑“千人一面”的现象使得城市表情单一,缺乏魅力。如何建立城市公共艺术平台成为一道难题。
我们认为,民主、平等、和谐的社会一定会使艺术家在公众意识引导下,以公共文化资源为媒介,创造出在公共环境中使公众能够参与其中的艺术作品,它必然是以哲学、美学、艺术观念为指导,将人类的诸多研究成果整合起来,从艺术与公共生活的关系为连接所进行的广泛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场所艺术文化,是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公共艺术不代表艺术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文化格式,任何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是作为一种文化进行交流的传承载体。从某种角度上说,当代公共艺术犹如当今大众传媒时代的报纸、电视及广播等公共媒介。它以艺术的表达方式传达公众意向、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公共艺术存在有两个基本前提:公共性和艺术性,反映了公共艺术的两个基本属性。
公共艺术通常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面临的目标群体不可能是单一的,这就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既要反映出开放的胸襟,迎接四方来客,又要体现地方的文化特质,贴近当地公众。
马钦忠在他的《雕塑空间公共艺术》一书中曾提到公共艺术的几个城市文化特征,其中包括:
一、城市公共空间中唯一的非实用性的建筑物,这是公共艺术实现它的意义的条件,通过实用性与非实用性的对比,对公共艺术的形体特征、体量感受、形象阅读,实现作品与观瞻者的交流。
二、城市的实用空间的非实用化——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的黄金商圈,公共艺术的树立,是城市生活的人性化人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塑造城市形象,展示某一座区域城市的特征与国际潮流的交流与融合。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白伊达的《风》,朱玺的《蒲公英城市》,陈柯的《风动的葵林》,卢远良的《那时花开》,吴淞的《塑料时代》,陈聪的《过去、现在、未来》等,这些作品在营造城市空间、精神和年轻气质与新鲜品位方面,形成了具体空间的“灵魂”;唐晓芳的《一窗一户》,苏阿香的《凝聚》,陈思的《章鱼拉奇》,娄金的《偶》等强调人的精神需求,以人的活动及参与为基点;还有一些作品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目标,如卞晓东的《雨滴》,袁佳的《城市》等;而杨杰的《都市系列——宁静》,王琼的《MY TIME》,袁晓宇的《幸福.残垣》等公共艺术作品具有与公众产生亲和而积极对话的品性,即将人带入一种意境,引起无限遐想,达到某种形式的整合和情感意境提示的共享空间。公共艺术对环境的介入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处赏心悦目的优美场所,而更为重要的是公共艺术借公共建设的场所来传达文化的讯息,塑造空间的精神。
“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作为一个学术活动,其根本还是建立在为大众所服务的理念上,大学生的公共艺术创作实现了城市空间的文化载体,促进城市活力,是我们教学之最终目的。当然,城市活力最终是要通过与大众联合来实现的,正如波普艺术所倡导的,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应当更加直接地介入到大众生活中,当公共艺术真正地能够成为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大众生活的精神依托时,公共艺术才可以说是公共空间的活物。
比如审美
有专家提出,当下大众的独立审美和文化价值观的偏差与缺失给城市文明的长足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大众文化追求审美时尚,在社会上制造出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审美时尚或流行文化,使大众审美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中,很难保持独立特征,大众习惯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认为:艺术创作必须具备提高大众审美层次的意义,有时相对独立性的审美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当下大众文化所引起的审美观念变异。并且,审美层次的提高本身就是意味着个体独立性的觉醒和审美品位的完善与个性化,这对于抵制大众文化对民众独立思想的消解和审美能力的弱化是一个有力的武器。
然而,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从科学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审美属于人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本能。他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人的生存是由许多动机带来的,他根据不同的类型,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不同层次,这些需要是分等级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供了一种超个人的发展模型和人格理论。作为一种发展模型,马斯洛的理论显示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的发展历程都要经过从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需要的顺序,到了最高层次就是超个体的或精神性的。人在依次满足了物质生存、安全、尊重、爱等基本需要之后,还有审美的需要。并且这些需要都必须得到满足,人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健全的人,任何一种需要不能满足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疾患。
马斯洛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物质文明发达之后还必须有以审美为本质的精神文明这么一个必然,只有在物质与精神相对平衡的发展层面,人类社会和个人才能健康地生存和发展。这项理论在当下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寻求物质与精神的双向协调发展是我们当下自觉追寻的目标。无论是大众还是大众所生活的城市,都会在不断的“自我实现”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出口。
请相信: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自我完善,杞人忧天没用,未来会告诉你!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策划人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 教授 罗小平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