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由滑田友主创。
农夫(雕塑)
20世纪初,一批批莘莘学子远渡重洋又相继归国,为中国带来了西方雕塑的艺术样式和教育模式,开启了中国雕塑的现代进程。中国雕塑从表现祭祀、宗教、墓葬、民俗等传统的、工艺性的功能中解放出来,面向现实与生活,担负起响应社会变革和文化运动的历史重任。
这些学有所成的留学生,作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不但传播着西方的雕塑艺术,更进行着中国雕塑民族风格的探索。滑田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滑田友研究专家岳洁琼,以重温老一辈雕塑家的艺术人生,管窥中国雕塑的现代之路。
记者:作为早期留法的中国雕塑家之一,出身贫寒的滑田友是怎样踏上雕塑艺术创作之路的?
岳洁琼:这首先源自于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更得益于一代宗师徐悲鸿的提携。滑田友1901年5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渔沟镇的一个贫苦木匠家庭,1919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美术科,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笔耕不辍,画了10年水彩画。1930年初,为取乐小儿,他用柏木为3岁的儿子刻了一个头像,后在同事的鼓励下拍成照片寄给了徐悲鸿。徐悲鸿见后大加赞赏并复信约见,承允为他谋求赴法留学,还将作品推荐给《良友画报》和《新闻报》发表。1932年,因妻子身亡儿子夭折,孑然一身的滑田友决心赴法研究雕塑。1933年,恰逢陈散原80寿辰,徐悲鸿约滑田友为其铸像以为寿礼。随后,滑田友随徐悲鸿赴法,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异国求学的日子异常艰辛,常常是半工半读,但滑田友视雕塑为生命,从不放弃崇高的艺术理想。1935年,他进入巴黎儒里昂美术研究院,开始创作大作品,其创作的作品屡获法国春季沙龙奖项:1936年获铜奖,1941年获银奖,1943年获得最高荣誉——金奖。1940年开始,滑田友在罗丹的学生德士比欧创办的美术研究所研习雕塑,直至1948年在徐悲鸿的邀请下返回祖国。
记者:当时的雕塑界以法国学院派的写实风格为主流,在法国留学长达十几年的滑田友写实功力超凡,他的雕塑艺术的个人风格您认为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岳洁琼:滑田友艺术道路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中化西”。在巴黎的15年,滑田友对于法国学院派雕塑的学习达到了娴熟精湛的水平,这在他曾荣获春季沙龙金奖的作品《沉思》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因此,其素描老师马谢亚来曾称赞他的技艺已经“达到了院派之最高峰”,但他的许多作品展现出的却是源自于中国艺术传统的精神风范,如1946年创作的寓意“少年中国”的作品《农夫》等。
在滑田友主创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大型浮雕中,他运用了中国古代的迂回构图法,在严谨的形体中强调线条、追求神韵。在这些作品中,滑田友均采用了与欧洲明暗对比强烈的雕刻方法不同的艺术手法:雕塑造型概括简练,作平面化处理,具有浮雕性、装饰性的人物衣纹吸收了中国佛像中的雕刻手法,凝练含蓄又充满韵律感,线条刚柔并济,体现出一种韧劲。这是中国传统雕塑形式在现代雕塑中的具体运用,不同于同时期大多数雕塑家所采用的以西方写实主义表现中国题材的手法。可以说,他更加成熟地把中国传统雕塑与现实主义题材结合起来,创造了基调明快、语言含蓄、充满时代感的雕塑风格。
和许多同时代的艺术家一样,滑田友也将艺术理想建立在表达时代主题上。抗战期间,身处异乡的他心向祖国,创作了《轰炸》、《轰炸后》、《离别》、《逃难》等一系列作品,其中,《轰炸》问世之初便获得了巴黎艺术界和公众强烈的共鸣,为法国教育部收购后收藏于法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回国后,获得本土创作资源的滑田友更是创作了《工农努力生产 建设新中国》、《站在祖国的前线》、《斗地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诸多雕塑作品,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记者:滑田友为什么没有在纯正的西方写实雕塑之路上走下去?他的“以中化西”的艺术道路是怎样形成的?
岳洁琼:在早期前往欧洲学习雕塑的留学生中,滑田友是少有的带着中国传统雕塑经验出国留学的一位,这也决定了他后来的艺术道路。上世纪30年代,雕塑家江小鹣曾请徐悲鸿把滑田友介绍给他当助手,协助制作《孙中山像》等。在上海担任助手期间,江小鹣受“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委托,前去苏州甪直保圣寺修复传为唐代大师杨惠之所做罗汉泥塑及其壁塑,滑田友一同前往。对保圣寺的抢救是20世纪早期一批文化学者对中国古典艺术遗存的一次重要的文化发现。两年的修复工作中,滑田友不仅在残败凋敝的泥塑中体悟到古代雕塑的总体精神,发掘、整理、提炼了中国雕塑传统的优秀技法,也从此开始了对中国造型艺术理论精华——谢赫“六法”的自觉研究。于法国留学期间,滑田友去的最多的地方是罗丹艺术馆,从罗丹的雕塑中,他发现了与中国谢赫“六法”相通的艺术规律。在法国遍访雕塑名家时,雕塑家纪蒙对于中国艺术的倾心,更令其从另外一个角度感受到中国艺术之伟大。因此,1946年以后,滑田友开始以中国的题材应用“气韵生动”之法作塑。可以说,从进入巴黎学习之初,在学习西方雕塑传统的同时,滑田友就踏上了一条“以中化西”的艺术道路,对中国传统艺术之精要的领悟也体现在了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中。
记者:在今天看来,滑田友的艺术探索对于中国现代雕塑有着怎样的贡献和影响?
岳洁琼:滑田友堪称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之一、杰出的雕塑家、美术教育家,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桃李满天下,在雕塑创作、雕塑理论、雕塑教学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
1948年回国时,滑田友由马赛带回了自己的大多数作品,在南京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个人雕塑作品展,轰动一时。在艺术上,他成功地在西方雕塑严谨的写实手法中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观念和方法,凸显中国艺术精神,创造了新的风格样式,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在教学和理论方面,他回国后即在北平艺专雕塑系任教,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他在1952至1966年担任雕塑系主任的14年间,滑田友和王临乙、曾竹韵等一起,把西方写实雕塑的造型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总结创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的雕塑教学体系,在中国雕塑现代教育的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历史性、开创性的贡献。
可以说,在西风强劲的20世纪,滑田友清醒地看到了中西两大艺术体系的差异性,也看到了这两大艺术体系在艺术规律方面的共通性和创作实践中互相为用的可能性,这种超越技艺的文化上的高瞻远瞩,成就了他在雕塑领域“以中化西”的文化理想与艺术实践,以及他为中国雕塑的现代历程所作出的开创性的探索。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