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拍卖场上的天价艺术品买家不疯也不傻

更新时间:2011-08-30 09:46:02 来源:理财一周报 编辑:mingxing 浏览量:341

    艺术品市场是窄众的事情,却是大众的新闻,面对如今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亿元作品越来越多,普通人和投资者各怀不同的心态,普通人关心的是价格的热闹,而投资者关心的却是价格的高低,进一步来说:如果投资,能否赚到钱?

    大部分投资者对艺术品市场心里都没有底。根本的原因是艺术品市场太另类了。无论理论上,还是现实中,总可能存在这样的状况:任何时点任何价位买进一件作品都存在卖不出去的风险。因为艺术品既不是生活必需品,对于绝大多数人是可有可无的物品,不是“想有”,他就必须去买;也不是大众消费品,不存在大批量的供给和大批量的需求,也不存在经常性的交易,不是你不买,他就会买。投资者心态十分矛盾,一方面希望价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却担心价格越来越高。

    现在提到艺术品价格,大家都习惯用“天价”形容。在一些人眼里,购买这些天价作品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艺术品天价其实很合理,很正常。市场上,有人愿意卖,有人愿意买,两厢情愿,只要不存在强买强卖,只要不存在欺诈行为,只要不违法乱纪,不危害社会和危害他人,不管成交的价格有多高,交易都是合理的,都应予以肯定。无论艺术品天价有多高,都是市场的价格。

    在西方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艺术品市场一般可以划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画廊、艺术博览会等属于一级市场,拍卖会则属于二级市场。艺术家的作品一般要经过画廊的检验,然后才会上拍卖会拍卖。一级市场提供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各种水平、各种题材的作品,数量相对要充裕,因此艺术品价格相对偏低,至少远远没有达到天价的地步。这个市场要考虑买家或藏家的承受力,漫天要价并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经过市场筛选之后,得到社会认可、并具备了一定社会知名度的艺术家变得越来越稀少,作品量也越来越少,这时候,很难轻易在画廊里购买得到这些人的作品。这就意味着存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当大家都想要买一件东西的时候,如何定价就显得很棘手。卖家既要想着能使作品顺利售出,又想着实现利益最大化。如果价格定高了,卖不出去,而反之,定低了,会觉得吃亏。既然一件作品有多人想拥有,那么谁出的价钱高,就归谁,拍卖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拍卖会是艺术品价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场所。也就是说,不好确定值多少钱的艺术品一旦放到拍卖会上,通过竞买的机制,最后就形成了它的市场价格。

    西方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供需决定价格,当供给一定的时候,需求增加,价格就会提高;当需求一定的时候,供给增加,价格就会下降。这里的供给和需求,背后都有很多供给者和需求者,供求曲线是很多的供给点和需求点构成的。艺术品市场与一般市场不同之处在于,一件作品在拍卖上自行构成一个小市场,每个市场供给确定(即只有一件作品),需求不确定(即需求存在于场内外)。在这个特殊的市场里,我们不难发现,一旦市场需求增多,作品的价格就会往上涨,在拍卖会上体现出来就是不断有人出高价。我们在拍卖会中经常看到,一件作品如果同时被两个人看中,在两人的竞价中价格一下子就高上去了。

    虽然拍卖会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但当竞买人适可而止的时候,价格也就最后确定了。关键是,竞买人怎么知道适可而止是什么时候呢?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竞买人的资金实力,二是竞买人对作品的预期。至于资金实力,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至于作品的预期,藏家的预期可能是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和满足,投资人的预期可能是对作品未来升值的期待。这两个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没有资金,有再大的预期都不足以形成价格;有资金,但预期不够强烈,也不会促成价格的最终形成。

    拍卖会对艺术品价格的形成十分关键,拍卖会形成的价格一般说来比较真实反映了作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发生,比如拍卖的那天,有心竞买的人未能到场,错过了拍卖时间,此外还有自卖自买的假拍,这些情况都不能真实反映作品的价格。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