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城市雕塑需要大众化——访雕塑名家吴为山教授

更新时间:2011-07-27 09:53:03 编辑:小路 浏览量:445

      吴为山教授, 1962年1月生于江苏东台。现为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美术学方向及宗教学方向硕士生导师。吴为山教授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数年来创作了百余件雕塑作品,内容涉及肖像雕塑、城市雕塑、宗教雕塑,先后被国内外有关机构、场馆收藏、陈列。尤其在肖像雕塑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 

      从80年代后期到现在,在近20年的时间内,吴为山完成了大约400多尊中外杰出人物雕塑,主要是中国文化名人,从孔夫子到杨振宁,跨越2500年。当然,更多的是近现代的文化名人。

      主持人:吴教授,就您看来,什么样的城市雕塑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吴教授:当然,城市雕塑作品的类型有很多,很难说哪种类型的作品更适合放到公共空间中,哪种类型的作品更易被大众所接受,但一件雕塑作品,要想被大众接受,就必须反映人民大众的情感,表现大众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追求,并且用大众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主持人:现在有一些城市雕塑作品,老百姓看不懂,您如何看待这一类作品? 

      吴教授:我认为城市雕塑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从公共方面来看,它应该贴近群众,从艺术角度来看,它也应该是一种高雅艺术的体现。贴近群众和高雅艺术并不是矛盾的,而且也应该是不矛盾的,关键是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既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又能体现人民的意志。这种不被公众接受的作品实际上低估了大众的审美能力,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类作品是比较简单,比较肤浅的。从表象上来看是大众看不明白,从深层来看,是大众看完之后对其不感兴趣,自然很难接受。

      主持人:谈到大众接受的雕塑,最近两年各城市都出现了很多无台座、大众可以亲密接触的城市雕塑作品,比如王府井“祥子拉车”、“童趣”等,您如何看待这类城市雕塑作品?

      吴教授:其实王府井的这类城市雕塑作品一出现,就吸引了大众的眼球,继而走到了广大市民中间,作品或刻画了人们所熟悉的一段历史,或体现了大众自己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在形式上又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所有这些都使得它更易被大众接受。但是,后来各个城市纷纷效仿,很多城市的广场都出现了类似的雕塑,这样的效仿其实很没有必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应该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创作出自己的城市雕塑作品。

      主持人:现在,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越来越注重城市雕塑的作用,因而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作品出现在公共空间,您对此怎么看? 

      吴教授:我认为,在城市雕塑的发展这一问题上,应该有一个“冷静”的态度,不能“大跃进”似的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其实要创作出一个好的雕塑作品需要从各个方面仔细考虑,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特点、大众的审美等等。而且,我认为我们应该留更多的空间给下一代,所以,城市需要的是更多的精品,而不单单是雕塑。

      主持人:最后,谈谈您对“首届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城市雕塑公众评选”活动的看法,好吗? 

      吴教授:首先,这次活动的主题内容是最有影响力的城市雕塑,相比较其他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城市雕塑是安置在室外的,绝大部分是公共空间。所以它不是为某一特定阶层准备的沙龙文化,而是街头的大众文化。它面对的是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千百万群众。所以,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如果要评最有影响力的城市雕塑,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第二,采用网络投票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大众参与进来,促进了大众对城市雕塑“公共性”的追求,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就在于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公众生存的状态,这意味着普通民众具有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言权。城市雕塑中,公众的意志、公众的要求、公众的趣味要处于首位。 

附:吴为山雕塑作品

城市雕塑需要大众化鈥斺敺玫袼苊椅馕浇淌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