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生日刚过,他进入青岛光明纺织厂,当起了工人。
24岁那年,只读到初二的他凭借勤奋与天分考取了山东艺术学院。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青年人应该做青年人的事”的号召下,他和一位年轻艺术家结伴去了四川,这次旅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作出了去中央美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决定,随后他顺理成章地留校任教。
45岁时,他担负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重担。
他就是隋建国,当今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雕塑家之一。在“2011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颁奖典礼现场,《经济参考报》记者对这位新晋当选“非凡艺术人物”的雕塑家进行了专访。对于自己的成功,隋建国显得淡定而从容,“成功是需要努力和机遇的,而我恰恰具备这两样。”
尝试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无论是表现世界与个体束缚挣脱关系的《地罣》,还是充满沉重压抑感的《殛》,隋建国运用一系列自然与工业硬性材质,赋予其扭曲变形的视觉外观,增加空间的扩张力与物质的存在感,从而鲜明地喻示现实中的种种形态与问题,传达着现代人文观念与反思精神。90年代末,他以不受约束的创作理念,重新运用传统写实的艺术风格,相继创作了反省并探究中华现代文明历程的《衣钵》以及《中国制造》系列。他的作品在保留古典主义美术风格的同时,将大众流行艺术的新活元素融入其中;既具备了西方的创新精神,又传承了东方传统的辩证理念,成为在国际视野下中国当代艺术雕塑领域的重要代表。
从“不情愿卖作品”到“支持艺术市场”
1992年,隋建国的作品第一次被人买走,那时的成交价,是一件作品一两千美元,那时的隋建国对于“出卖”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不情愿。“是皮尔·卡丹的中国代理宋怀桂找到我,说要收藏我的作品。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卖’,理由很简单,那是我花费了三四年时间创作的,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参加更多的展览,能够被更多人参观、感受。”隋建国回忆道,“宋怀桂做了我很多工作,他劝我说,‘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想,你把作品卖给我了,一方面我是花钱买的,我一定会认真对待你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你;另一方面,你可以用我买你作品的钱,去创作更多的作品。’最终,我卖给了他。”
雕塑:下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2010年2月,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国际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一件青铜雕塑《行走的人》拍出6500万英镑的天价。雕塑在国际上的收藏地位可见一斑。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