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门“道”——记雕塑家何镇海

更新时间:2011-04-28 09:03:56 来源:广西电视网 作者:李巧灵 编辑:janet 浏览量:386

何镇海  

    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伴随着建筑艺术的不断发展,门已不仅仅是建筑物的出入口,还被赋予了更多功能与内涵。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何镇海用他手中的雕刻刀将门的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重新组合,创作出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门”雕塑。

    在业内,何镇海被称为“门”专业户的美称,他所创作的雕塑作品以“门”为载体,就主题而言有音乐之门、太阳门、福寿门、太极门等,在选材用料上,何镇海以纹理清晰的杉木为主,兼用大理石、花岗岩、不锈钢、铁、铜等材料。何镇海说,不管使用什么材料,他的创作从来没有离开木构建筑中最基本的榫卯结构,在传统文化中建立个人符号。

    艺术转型

    何镇海小时候就读于柳州铁路五小学,美术启蒙老师林君芷,为他开启了美术这一扇神奇的大门,培养了他对艺术的浓厚兴趣。那时何镇海三年级至五年级,一直参加林老师的美术小组学习,林老师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喜欢涂鸦的他一下子进入到美术的广阔天地中。后来他上了高中,因为身体素质较好,进入了校田径队。林老师的一番话,再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你搞体育我不反对,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很短,最多二三十年,而艺术生命却可以很长,艺术可以让人做一辈子。”

    林老师的点拨,让何镇海顿时醒悟,他开始明白自己这辈子要做的是什么,在他所就读的柳铁一中,他参加了学校的美术小组,在美术老师刘登岳的指导下,每天下午都到画室去画石膏像,从未间断。

    后来正值全国“上山下乡”运动,何镇海在乡下插队了三年,这段苦日子对他而言是一笔财富,不仅锻炼了他的品格、毅志,也对他的艺术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他在乡下看到的一些古民居,一些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都为了他日后的“门闩”系列创作奠定了基础。

    1981年,何镇海参加高考,被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录取。当问及爱绘画的他为什么不报考国画、油画专业时,何镇海告诉记者:“绘画是二维的,是平面的艺术,而雕刻是三维的,是立体的,雕刻比绘画更具有震撼力,因而从绘画转向雕塑。”

    大学时候的何镇海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对音乐、舞蹈、电影均有爱好,这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时期的何镇海深深偏爱于西方的艺术,在我国近现代雕塑史上,我国的现代雕塑源自西方,中国的雕塑创作基本受俄罗斯雕塑的技法和形式的影响。西方的雕塑体系传入我国后,我国几代雕塑家都把它奉为圭臬。直到大四一次西北行的考察课,老师带着他们走遍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四川等省,实地考察了“三大石窟”的佛像雕塑、秦始皇兵马俑、汉代陶俑等,中国传统雕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果丰硕,他惊诧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自此开始反省自己今后的艺术道路。

    艺术突围

    1985年,何镇海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之后,前往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这段在北京学习的日子,使他获益颇多,眼界变得日益开阔。

    从中央美院学习回来后,何镇海开始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艺术道路应该怎么走,他苦恼、痛苦,甚至怀疑自己要不要再坚持做下去,他迫切想要寻求突破,建立自己的个人符号和风格。他从北京出发,途径西藏、甘肃、新疆、青海,游历了4个省市,历时两个月,寻找自己的艺术灵感。

    他风餐露宿、徒步考察,游历古迹;

    他在新疆的高昌交河古城,面对废墟静静联想;

    他在西藏的萨迦古城残墟,一呆就是一整天,直到晚上十点夜幕降临,四周野狗出没;

    他被古城的玛尼旗、玛尼石、神秘的壁画所震撼,仿佛与这些古老文物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

    陕西、山西的地下和地上的文物让他大开眼界,何镇海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思考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自己的艺术突围。

太阳门
(材质:汉白玉 尺寸:高2.9m,宽2.4m,厚1m)

    “门闩”系列

    1994年,何镇海对木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年 “上山下乡”在农村的三年磨练使他对桂北少数民族木构民居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从传统的木质结构零部件中寻找灵感,侗族的杆栏式木构建筑,鼓楼、风雨桥、寨门……成为了他艺术思考的来源。他开始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就是回归传统,用传统元素来诠释现代的理念,把传统的元素重新组合,赋予它时代感和新的生命力。

    1996年,何镇海脱离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和方法,专注于木质材料的门闩系列创作。他在南宁举办了一个名为《临界点·门闩系列木雕展》的专题展览,从根本上开始了他雕塑创作的语言转型。门闩、榫卯、窗格、门环、乳钉是何镇海用来创作的基本元素造型,也是传统建筑“门”的基本构件。他把这些传统元素从古老的整体门闩结构中提取出来,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然后按照自己的创作理念,重新组织成极富现代造型的作品,这就是何镇海雕塑创作里的原始动机。

    此次展出吸引了众多新奇的眼光,也有些人对此表示不能理解,何镇海面对不同的声音,开始陷入了新的思索。他开始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及相关资料,从中寻找艺术指南。

    一次他偶然逛书店,发现了一本名为《老房子》的书,书中收集了福建、安徽、广西等地的代表性建筑,讲述各类传统老房子的起源及历史,让他大受启迪。 

    而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写的一本《中国建筑的门文化》的书,更是让他坚定了自己门系列的创作想法,书中详细介绍了门的功能、门的装饰、门的特征、门的符号等元素,给他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次次的摸索以及对艺术道路的执着追求,使何镇海的“门”系列创作日臻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认可他的作品。

福寿门
(材质:钢板、不锈钢、喷漆   尺寸:高3m,宽2.8m,厚2.8m)

    何镇海代表作品《福·寿·门》借用了中国固有符号,组合新造型,构成一个是门非门、既古老又现代的视觉形象。《福寿门》中的第三件,在造型上强调方与圆的组合构造,在材质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上,突出圆中有方,方中有圆的文化内涵,两则半圆形的古朴陈旧的老门,衬托出红漆、金钉的方门,一新一旧,一方一圆,既传统又现代。
让更多的人熟知中国传统文化

友谊之门
(材质:美国印第安纳州石头、不锈钢
尺寸:高4m,宽5m,厚1.6m)

    2003至2004年,何镇海两次应美国辛辛那提姐妹城市的邀请赴美进行学术访问。在辛辛那提国际友谊公园现场创作环境公共艺术作品《民族情韵》。2008年3月,何镇海应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邀请,在学术交流中做雕塑创作示范和演讲,并参加每年一次的美国nceca国际研讨会,期间他拜访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美术学院的院长,2009年应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邀请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并为西弗吉尼亚大学美术馆创作室外雕塑《友谊之门》。《友谊之门》高4米,由美国印第安纳州的花岗岩石材和不锈钢组合构成,中间一块不锈钢铁仿佛一座桥梁,连接了中美两国的友谊。 

    2010年何镇海的雕塑作品《福寿门》入选“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水木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当时入选的作品有一百件,四十件外国雕塑家的作品,六十件中国雕塑家的作品,何镇海的《福寿门》是当时入选的唯一一件广西的作品。整件雕塑3米高,由钢板焊接而成,将放在清华大学校园里。 

    他的多件室外环境雕塑作品树立在上海、长春、石家庄、深圳、蓬莱和惠安等城市,成为那个城市特殊的文化名片。

陶鼓
(材质:陶、木。尺寸:高116cm,宽60cm,厚59cm)

    何镇海的“门闩”系列立足于本土,从民族走向了世界,让更多的人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