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收藏/拍卖>正文

“冷门藏品”雕塑进入黎明期

更新时间:2011-04-06 09:29:50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编辑:janet 浏览量:639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古代字画、当代油画、瓷器、翡翠玉石、古典家具等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时,“冷门藏品”雕塑收藏也悄然升温。在刚发布的2011胡润艺术榜中,来自台湾地区的雕塑家朱铭以1.4亿元的作品总成交额名列艺术榜第五名,这一成绩同时也保持了他在去年胡润艺术榜上的成绩。从胡润艺术榜这个中国重要的艺术风向标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书画为主的传统收藏市场里,雕塑逐渐成为一匹杀出重围的收藏黑马,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业内人士坦言,现代雕塑属于国内收藏业的新门类,起步不过5年,按照普遍规律,距离飞速发展期至少还要1—2年的时间。而相对于名家书画作品,雕塑作品价格相对低廉,收藏雕塑目前已进入黎明时期,颇有升值潜力。

    市场

    海内海外两重天

    在欧美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雕塑和绘画一样,是艺术品的一大收藏门类,受到众多具有一定实力的投资者和收藏者的青睐,雕塑拍卖市场已经非常成熟。去年2月份,瑞士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青铜雕塑《行走的人》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创下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6500万英镑(约合1.043亿美元)。不仅如此,由中国雕塑家完成的作品在海外的拍卖市场上也屡创佳绩,早在2007年,由岳敏君创作的青铜雕塑《现代兵马俑之六》曾在菲利普斯伦敦拍卖会上拍出了34万美元的高价。据了解,国外的收藏系统已将雕塑纳入,国内很多雕塑家也直接和国外画廊、博物馆、基金会等合作,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相比之下,前些年国内雕塑市场却冷清得多。据统计,从1995年至2006年,国内220多家拍卖公司的雕塑总拍品仅为793件,其中成交拍品540件,总成交金额约1.36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与动辄一个专场、一件拍品就上千万或者上亿的书画、瓷器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业内专家直言,在国内收藏市场中,雕塑一直是个冷门,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习惯以及传统的收藏意识,导致国内对雕塑艺术的认识和需求不足。很多人认为,这些雕塑往往都是一些手工艺人所制,因此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另外,目前国内缺少展示雕塑艺术的平台,限制了优秀雕塑家和好的雕塑作品的推广和市场认知度。再者,在大多数收藏者来看,追求短时间内升值是收藏的目标,当然会集中资金去买进那些市场已经启动的艺术品,而无暇光顾雕塑这样的冷门。

    前景

    中国收藏还未开垦的处女地

    最近,一份艺术类权威杂志对雕塑艺术收藏与拍卖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认为中国收藏家很难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接受雕塑。雕塑的一级市场还是不能为大多数人关注,二级市场的主流地位也尚未到来。该杂志提出,雕塑对于中国藏家来讲,还是一片没有开垦的处女地。

    近年来,随着各类雕塑作品价格在海外市场上的持续走高,已有部分有先见之明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国内的雕塑品市场。投入20亿用于收藏的著名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就是其中一分子。在去年北京匡时“影像雕塑专场”上,由已故艺术家张德华创作的《邓小平像》,成交价达到113.12万元。去年西泠印社拍卖公司和中国雕塑学会共同推出的首个中国当代雕塑专场,最终以96%的成交率完美收官,总成交额达1046.7万元人民币,其中由曾成钢创作的“梁山好汉系列”以雕塑专场最高价128.8万元拍出。业内专家直言,虽然个别艺术家的作品价位屡创新高,但雕塑的整体价位仍然偏低。

    该专家说,近年艺术市场对雕塑的需求稳步增长,各级市场流通渠道的完善畅通,吸引了更多的雕塑家把注意力转向适合收藏的创作。私人居住空间的不断改善和一些新的高档建筑空间对雕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些都使雕塑艺术品市场蕴涵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从另一方面看,雕塑产量不大,雕塑家人数很少,全国的雕塑家加起来不及油画家千分之一,雕塑算是稀缺艺术门类,收藏价值很高,完全不输给油画和古画。“尚未火爆的雕塑市场为收藏者提供了广阔的升值空间,可以说,雕塑艺术收藏正当其时。”

    成都

    中国雕塑收藏的富矿区

    从抗战题材雕塑到《收租院》,再到散落于城市间的各类城市雕塑,在每个时期,成都都能涌现大量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家和雕塑作品。继叶毓山、朱成、谭云、邓乐等全国知名的雕塑家之后,成都本土又涌现出钱斯华、刘春尧、舒兴川、李树、李先海等一批中青年雕塑家。周春芽、杨冕等油画家也开始尝试雕塑创作。与传统雕塑相比,他们呈现出兼收并蓄的风格,为本土雕塑带来新风。

    谈及成都的雕塑实力,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曹春生曾评价道,“在每个时期,在成都都能涌现大量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成都不愧为中国雕塑重镇。”评论家张颖川告诉记者,在成都参与各种省内外、国内外各种当代艺术展览和当代雕塑创作营活动的雕塑艺术家越来越多,当代实验艺术精神渐渐进入成都雕塑界主流,“新雕塑创作”十分活跃。如:钱斯华根植民族传统文化,在系列写实模型中雕塑本体,表现语言与观念思考的整合;刘春尧营造出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空间的现场场景;谭正、何磊、陈硕、林海、何力平、袁成龙在当代观念图像及符号的三维塑造方式探索让人耳目一新;而李先海的民间木刻人物,吴天的建筑文化形式也值得称道。值得一提的是,雕塑家师进滇选择颇具挑战性的钢丝完成的系列作品,近几年连续参加海内外的国际艺术大展,赢得业界的认可。

    对于成都拥有如此之多的雕塑家和雕塑作品资源,业内人士称,随着雕塑逐渐被市场认可,成都作为中国雕塑收藏富矿区的地位不可替代。

    本报记者 王嘉

    链接

    雕塑作品有大讲究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艺术,不仅对材料、创意与环境,乃至其所耗时力、完成工序等,都比绘画要求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雕塑作品无论是铜还是汉白玉,其成本都不低,而且雕塑创作过程需要多个程序,每一步都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配合,其二是时间成本较高。据介绍,一般来说,创作一件雕塑作品的时间至少需要一年半载。

    按照国际惯例,每一件雕塑作品的件数上限是10件,艺术家通常为了自己的声誉会去严格控制作品的量。据了解,雕塑作品用材与创作工艺多种多样,石、木、金属、陶瓷、现代化工材料等都有采用。当然,质材不等于价值,但相对而言,由于某些创作工艺与质材结合存在较强的可复制性,如金属铸造、陶瓷烧制等,在行业内,一般约定限定一定数量的可复制比例,甚至作者明确仅出品单件作品。这样,相对于直接石雕等无法完全作第二次复制的作品而言,不同类型雕塑价值是有区别的。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